1、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
2、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20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
3、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
4、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选自2014年2月7日中国文
5、化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解析:A项,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B项,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来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C项,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
6、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答案:D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4 200年左右。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解析: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原因。答案:A3下
7、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解析:A项,文中说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C项,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
8、论。D项,“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邵道人传明李梦阳邵道人者,蜀人也。至庆阳,年七十余矣。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
9、数。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世父大
10、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三日疡果瘥。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赞曰:子不语怪。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注】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
11、道人意者当:适合B道人微笑颔然之 颔:点头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 始:起初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弊:通“毙”,死亡解析:C项,“始”:才,方才。答案:C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邵道人“诚谨忠厚”的一组是(3分)()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ABC D解析:是他给人看病的方法,是他临死之前的镇静表现。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B
12、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做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C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来观看。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D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解析:B项分析不正确,原文说“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答案: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3分)译文:_(2)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3分)译文:_ (3)其见饭或杂荤物,道
13、人曰:“第择去荤物。”终不欲人更造也。(4分)译文:_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究、自、异、以、指、示、或、荤、第、更。答案:(1)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2)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3)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参考译文:邵道人是蜀地人。到庆阳时已经70多岁了。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
14、坐在露天处。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来侍奉道人。道人都用面部表情告诉他们自己的意思,那些子弟少年没有不合道人心意的。道人喜欢替人看病。患者家属请他出来看病,他便让患者张开眼,又让患者呵气。倘若患者是可以救活的,道人就给弟子们示意,弟子们便把饭放在患者身前。道人拿出他袖中的铁尺横放在饭上,口诵大悲咒,念完后,拿起铁尺抚摸着患者说:“病好了!”假如是救不活的,道人便快步走出。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然而道人从不收钱,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救活一人,便拿取一尺布作衲衣里子,做里子的布够了,便不再拿取。患者家属假如有现饭给他吃,就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不问饭多饭少
15、,道人都吃了;如果另外还添饭,又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道人便不再吃了。假若发现是粗劣的食物,道人就高兴地吃了。如果(患者家属)问:“要另外替你烹制美食吗?”道人也就不再吃了。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听说了,争相来请他,希望观看道人喝水,道人微笑点头答应。弟子在他面前放置好水,道人给弟子示意,让乡里人自己放置好,也用碗排放在桌案上,不问水的多少,道人都会喝了。如果冬天水结冰,就听见道人牙齿间发出瀺瀺的声响,一会儿,道人的肩头耸起,面色发红,汗水簌簌而下,就像下雨一般。道人跟我的大伯父年岁相仿,大伯父患有烂脚病很
16、久不能治愈,问道人什么原因,道人说:“这是鬼魂在作怪。你曾经前往某人家向人聘过亲吗?你说他家的女孩子相貌丑陋,要另外去别家聘亲。那女孩因此惭愧,自缢而死。这就是她的鬼魂(在祸害你呀)。”大伯父很吃惊,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该怎么办呢?”道人说:“你现在遇到了我,三天后祸害就会解除。”三天后大伯父的病果然痊愈了。过了十多年,有一天道人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将要回去了。”弟子们说:“先生是给庆阳造福的人,庆阳人也没敢怠慢你,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呢?”道人没有回答。有一天,道人让人架设三层桌几,坐在上面。弟子这才醒悟到他说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便团团围坐伺候他。晚上有人登上桌几去伺察他的呼吸,道人仍然挥臂将他
17、赶下来。半夜时分,屋脊上隐隐有霹雳之声,有如金戈铁马战斗的声响。众弟子一个个震惊害怕,拜伏在地。天明,起身看时,邵道人已经死了。赞文说: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那么,像道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释道两家迷惑世人,祸乱政治,然而道人却为人诚谨忠厚、不多言辞。他能够急人所难,死而后已。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墨家中出逃出来的人吧,难道不是吗?(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8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那它
18、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答:_解析:“惆怅”是诗歌的诗眼,是感情的凝聚点,全诗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只是每句诗选取的角度不同,或者说惆怅的原因不同。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惆怅的不同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体现在三个方面:繁华不再,英雄无觅;自然永恒,人世无常;渴望能如范蠡一般既能成就伟业又能超越功利,却总难以如愿。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诗歌中景情关系的基本类型。如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等。然后,要注意诗歌中的几处景语,分析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而观察景语在诗歌中的位置能给我们以
19、有益的启示,如出现在首句的景语,很可能是触景生情;而出现在结尾处的景语可能是以景结情。最后将表达技巧与分析结合起来,简单表述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触景生情:首句“草连空”,让诗人联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复返;以乐景衬哀情:“鸟去鸟来山色里”,如此乐景反衬人世无常的悲戚;寓情于景:颈联所写景物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以景结情:“参差烟树”是景语也是情语,将“惆怅”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广。(任意答出三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在横线处补写出诗文原句。(1)过蒙拔擢,_,_,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王勃滕王阁序)(3)千岩万转路不定,_。熊咆龙吟殷岩泉,
20、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1)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迷花倚石忽已暝栗深林兮惊层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
21、,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
22、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
23、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之道!”“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
24、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80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
25、北京大学。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解析: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答案:AE(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
26、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答案: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
27、;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和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答:_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答案: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
28、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电影咆哮无声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历史,让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比照中有所_,从而冷静客观地对待生活。继开封斥巨资重建汴梁城后,许多城市纷纷行动,这种群起_的做法是以复兴文化之名,行败坏文化之实。中国的文人对大自然总有一种乡愁式的_,他
29、们常常把自然中的灵山秀水作为自己抒写情怀的寄托之物。A省悟效尤眷恋B醒悟效尤眷顾C醒悟效法眷顾 D省悟效法眷恋解析:“省悟”,同“醒悟”。“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明白、觉悟过来。“醒悟”,觉醒明白。在意识上由模糊而转向清楚,由错误而转向正确。(多指在外界作用下)“效尤”,效:仿效。尤:过失。仿效坏的行为。贬义词。“效法”,学习某人的长处;仿照别人的做法。“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眷顾”,垂爱关注。答案:A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但由于创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管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泥沙
30、俱下。B冬泳能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免疫力,但初学者在牛刀小试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C某些媒体常常不惜人力、物力,连篇累牍地讲述一些无聊琐事来进行新闻炒作,这有悖于新闻报道的本质。D一名黑客勾结网管利用木马软件盗取网吧上网费用,两人将赃款二一添作五,虽然手段高明,但仍难逃法网。解析:“牛刀小试”,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答案:B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国内一家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已与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正式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NBA专题报道。B艺术家应
31、怀着对艺术的真诚来创作富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不要一味去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的大制作。C高脂血症人群年轻化,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D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交规,对闯黄灯、开车打电话等行为严厉进行处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解析:A项,“国内一家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中“领先”一词表意不明,缺少定语。C项,“高脂血症人群年轻化”与“年轻人”并不相同;D项,“严厉进行处罚”应为“进行严厉处罚”。答案:B15下面是一则新闻报道,请你从中筛选出五个关键词。(5分)7 000年前淮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安徽蚌埠出土的600多刻画符号,因其具有同
32、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所罕见的独特价值,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今天,出席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暨古代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通过深入研讨形成共识:双墩刻画符号是一种处于前文字阶段的符号体系,深入进行研究对探讨汉字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答: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找出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再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根据大体内容压缩提取。本段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刻画符号”因其“独特价值”“受到关注”,专家“形成共识”“刻画符号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可提取出五个关键词。答案:刻画符号价值关注意义刻画符号价值意义共识(任选其一)1
33、6马欢的奶奶患有高血压,下面是医生让她所服的某种抗压药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替马欢写一段话,向文化水平不高的奶奶介绍其中的基本信息。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100字左右。(6分)规格:5 mg30片/盒主要成分:苯磺酸氨氯地平。药理作用:本品为钙离子阻滞剂,通过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阻抗血压升高。用法用量:晚睡前以温开水冲服;每日一次,每次一般5 mg,最大剂量10 mg。不良反应:可见一般性恶心、头痛、口干等,一般始服三天后缓解。注意:勿与其他抗压药同服。答:_解析:把学术语言转述给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听,既要明白易懂,准确全面;又要注意称谓和语气。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要经过筛选,“规格”“
34、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从实用的角度讲,是不需要说明的。答案:(示例)奶奶,这种药治疗您的高血压挺有效的;您只吃这一种药就行了,别再同时吃别的药了。您要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吃药,用温开水冲着吃;一天吃这一次就行了,一次吃一片,千万别超过两片。刚开始吃时,如果觉得有点恶心、头痛、口干什么的,那是正常反应,过几天就没事了。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那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不慎葬身涧底。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
35、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爬了,行至此,毫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去了;聋子过去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去了;另外一个健全人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盲人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爬。聋子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的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少很多。那么过了桥的健全人呢?他的回答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行了。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向】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就本题的材料而言,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在立意前必须明确其寓意。我们可以从四个人与铁索的关系得出寓意:很多时候,做事就像攀爬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力量薄弱,不是智商低下,而是被外界的环境威慑,被周围的声势吓倒了。只有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于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故事揭示了成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明白了寓意,再进行立意,就容易得多了。具体立意时,可结合材料中的人物及他们过桥后说的话,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从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来考虑,他们一成一败,说明人的心态的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