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考点过关】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1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逐渐私有化;2阶级: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阶层,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政治: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先后变法,确立封建制;战国魏文王任用李悝变法内容: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伤害百姓;制定法经
2、,加强法制。作用:使战国初年魏国的实力大增。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内容:打击旧贵族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把一些贵族迁往空虚之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等结果:使楚国一段时间内成为战国的强国,但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改革失败。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二)秦国存在的困境与优势困境: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于东方六国,备受鄙视;秦献公改革(废除人殉制度;初步制定户籍制度;迁都等)没有根本改变落后面貌。优势:秦国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国君拥有较集中的权力;秦国民风质朴,强悍尚武;法家学说容易得到君臣民众的认同;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3、,变法图强的决心坚定。二、商鞅变法的启动1商鞅先说服秦孝公,后进行朝廷辩论,宣传变法思想;2秦孝公尝试变法:鼓励开垦荒地,收到良好的效果。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正式变法;4商鞅取信于民,严厉打击破坏新法行为,树立新法令的威信。三、商鞅变法的内容1公元前356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变法:以农战、法治为中心实行什伍(户籍制度)、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按军功大小授予官爵,贵族无军功不得授爵。2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变法:以彻底废除旧制度、旧习俗为中心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革新风俗:禁止私下请客、行
4、贿之风;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家有二男则分户,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燔诗书而明法令”:焚烧儒家书籍,为深入推行改革与法治排除干扰;制订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四、商鞅变法的特点改革比较全面、彻底;循序渐进、措施有效;确立封建制的地主阶级改革。五、商鞅变法的作用1进步作用: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瓦解了旧的宗法制,使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2历史局限:商
5、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文化高压、重农抑商对后世有消极影响;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课后演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