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重点难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一)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职权及运行程序:中
2、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央政治制度成熟。(二)演变: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元代宰相。二、选官制度 (一)目的:补
3、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二)发展:1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2战国:实行军功爵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制和征辟制制(1)内容:察举制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2)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和被荐举人易形成小集团。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队伍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
4、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制度(一)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二)发展:1官员监察制度(1)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2)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央既设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含义: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发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皇帝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三)作用:1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5、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小结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体现。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知识拓展 1.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
6、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下级服从上级,
7、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2) 弊端: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3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
8、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
9、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7.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
10、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进步作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加重了人民负担;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5) 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腐朽。(6) 趋势: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