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间词话十则一、基础考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匆忙,草率B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致:情致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将尽,衰落D白石以降 以降:投降以后解析:选D。以降:以来,以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A项,这样;然而,但是。B项,因为;来。C项,从;对。D项,都是“各、众”的意思。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白鸟悠悠下B昨夜西风凋碧树C范增数目项王 D沛公军霸上解析:选B。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零。A项,下:名词作动词,飞下来。C项,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项,
2、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于此二事皆未梦见D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解析:选D。A项,为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一般陈述句。省略句式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略谓语一
3、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承前省略谓语)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
4、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D境非独谓
5、景物也解析:选C。色彩:古义,主观情绪;今义,颜色;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解析:选A。A项,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B“造境”即是
6、“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两者创作方法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解析:选D。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译文:(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译文: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邻”“
7、故”等词。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由动之静”四个字。答案:(1)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2)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定国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
8、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9、。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眊眊(mo):昏乱,糊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意其怨我甚意:猜想B余然后废卷而叹 废:废弃C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D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 过:拜访解析:选B。B.“余然后废卷而叹”的大意是“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可见这里“废”不是“废弃”而是“放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
10、而已/B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C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D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把握该部分大意。“泽衰”意为“恩泽衰微”,因此“泽衰”不能分开;“礼义”意为“礼法道义”,二者不能分开。因此答案应为C。本题要求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可以使用排除法。原文标点为: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意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B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解析:选D。D项“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理解不当。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王定国身处险恶之境却依然心忧家国
12、的高洁品行的赞叹。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译文:(2)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译文:(3)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译文: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关键词,之后在补充省略成分的基础上串联成句,要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本题涉及的关键词有(1)“岂非”,难道不是;“以”,因为;“用”,被任用。(2)“畏”,敬佩;“工”,精巧。(3)“穷”,尽;“以”,因为;“度”,气度。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顿饭(的工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2)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
13、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3)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顿饭
14、(的工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己遗憾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
15、,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的,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四、语言表达1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古文为什么这样
16、难读呢?“讹缺”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书籍,从竹木到丝帛到纸张,从简篇到卷帙到册页,从口传手抄到刻板及活字印刷,数千百年,期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也不知经过多少次劫难,造成讹误、缺脱古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今天阅读它,不仅青年读者会有困难,有时连这方面的专家也会感到棘手。王国维根据古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出三方面原因:一是“讹缺”,二是“古语与今语不同”,三是“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答:解析:是一个衔接性的句子,根据句中“这样”这一代
17、词,可以确定的顺序;根据中“三方面原因”和中“讹缺”一词,可确定。答案:14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古典诗歌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_;_。解析:仿写时注意转折的句式、比喻的修辞,内容上应突出“丰富的意蕴”。答案:仿佛一叶扁舟,却能引你想象大海的浩瀚仿佛一粒新芽,却能引你感受春天的温煦15下面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请为它写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图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如本题可按照箭头指向的顺时针顺序作答,注意用相关的词语将职业生涯规划流程串联起来,语言准确连贯即可,不超过90个字。答案: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确定志向,做出自我评估,然后通过生涯机会评估之后确定职业,设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行动计划,最终进行职业评估,通过职业评估反过来印证和指导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