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周考语 文 试 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 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s。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
2、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
3、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
4、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
5、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1.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 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C. 中国人称氏最初
6、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D. 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 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C.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D. 古人
7、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B. 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C.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D. 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
8、统关系密切。【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D项,“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 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2. C项,“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3. D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D项,“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说法错误,原文是“战国以后,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在原文第7段“古人的名,
9、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由此可知“名”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属于无中生有。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和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判断对错。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
10、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
11、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天宝元年,改为尚书
12、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B. 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C. 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D. 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5.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B. 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C. 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D. 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
13、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B. 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C. 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D. 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答案】4. D 5. C 6. B【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D项“上将幸东都”,意思是“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所以“幸”是“帝王到达某
14、地”的意思。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此题“破”的主语是“盖嘉运”,故排除A、B;“经略”的宾语是“吐蕃”,又排除了D。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文中“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表明,给犯死罪的杨浚免死流放,是唐玄宗的本意。裴耀卿的建议是“停减”“杖六十”。参考译文:裴耀卿,是赠户都尚书裴守真的儿子。小时候
15、很聪明,几岁就会做文章,二十岁即任秘书正字,不久补任为相王府典签。开元初年,不断升迁做了长安令。长安以前有配户和市之法,(即以政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百姓深受其苦。裴耀卿到任后,一切所需专征豪富之家,并预先给钱,就杜绝了奸邪欺瞒的弊病。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当年,唐玄宗东巡,裴耀卿亲自应办财物,处理得当。又历任宣州、冀州二州刺史,都有善政。开元二十年(732年),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接受诏令讨伐契丹,唐玄宗命裴耀卿担任信安王李祎副将。不久,又让裴耀卿带着绢20万匹去分赐立功的奚首领。裴耀卿对人说:“夷虏贪婪残暴,现在带着财物丝帛,深入敌人部落,不可以不多加防备。”即先派人
16、与奚各酋长约定时间,然后分道同时前往给赏,一天时间给付完毕。当时,突厥、室韦等部果然谋图抢劫财物侵袭他们,等他们到了,裴耀卿已经回去了。裴耀卿迁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连绵大雨损害庄稼,京城谷贵 。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单独召见裴耀卿询问赈灾办法。裴耀卿奏请唐玄宗开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话,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却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恩宠,难道可以吗?”开元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当时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犯死罪。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
17、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上书劝谏说:“我认为刺史、县令,与其他官吏不一样。刺史,是人民父母,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脱衣受鞭打,太过侮辱。又加上现在暑热 难耐,倘若因杖责而死,又有违圣上贤明宽宥的意思。切盼凡是刺史、县令在本部以及盛夏生长之时所定的杖刑,一并停止。”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件事之后不久,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而还。唐玄宗特加封他为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盖嘉运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宠,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密奏唐玄宗,说:“我见盖嘉运立功破贼,确实勇敢强劲,然而他近日言语行为,颇有夸耀骄矜之色,臣深以为忧。假如不能调换将帅,那就该下诏严命,督促限期到任。”
18、疏上奏到朝廷,皇帝就催促盖嘉运赴军。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改任尚书右仆射。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赠授太子太傅,谥号“文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
19、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
20、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B. 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C. 而人亦罕能过也 过:指责、批评D. 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8.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
21、鲁“博学强记”和“勇于敢为”的一组是( )A. 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 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C. 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D.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9.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B.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C.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D.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2、)A. 天下的士人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尹师鲁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但对于其才能和品节,人们却未必能完全了解。B. 尹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多年,仕途并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中原因既有因言获罪,也有“遭父丧”,还有小人诬陷。C. 尹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后来潞州百姓还很怀念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D.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11. 翻译下列句子:(1)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23、。(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答案】7. C 8. B 9. D 10. D 11. (1)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2)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3)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C项“而人亦罕能过也”,意思是“而别人也很少能超过他的”,所以“过”,超过。考查文
24、言实词的用法一定要将实词带入原文中,根据语境进行推断。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并翻译原文,分析:A项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本句在文中的意思是: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范公”“饶州”“师鲁”“御史”“仲淹”等即可作出判断。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25、D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或”、“推”、“高”、“多”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以”、“所以见称于世、所以取嫉于人”被动句及句子大意;第三句得分点:“服除”、“知”
26、及句子大意。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
27、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
28、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 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
29、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 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三、语言文字运用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10月21日,路透社最先报道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落入执政当局武装之手,最终伤重不治而亡。B. 随着神州八号、天宫一号“太空之吻”的顺利完成和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进驻太空的时代将倚马可待。C. 在土耳
30、其大地震中,36名被埋井下的矿工尽管性格各异,民族不同,但他们相濡以沫,一同坚持了6个日夜,最终成功获救。D. 在10月27日凌晨进行的2011年WTA年终总决赛小组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对赛场观众的欢呼呐喊充耳不闻,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最终抢七逆转击败莎拉波娃,取得总决赛的首场胜利。【答案】C【解析】A石破天惊:指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误用于消息惊人。 B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C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救助。 D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来
31、,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B. 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C. 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俞觉敏接替王宝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D. 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人分析指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
32、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A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B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学生”,后一句的主语却暗换成了“考场满分作文”;C搭配不当,“执掌”与“主教练”不搭配。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
33、级为表达运用E。14.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范增数目项王A. 吾得兄事之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 火尚足以明也D.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例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项中“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屋定居,故选D项。A项“兄”是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B项“险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明”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B. 令嫒这次
34、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答案】D【解析】A家母:自己的母亲B令嫒:您的女儿C令尊:您的父亲16.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B. 乞归养: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皇上准许自己辞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C. 服阕: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D. 谥,谥号,国中
35、重要人物死后,朝廷据其事迹、品德,评定褒贬,给予相应的称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B项,乞归养:父母年事渐高,朝廷官员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以尽孝道。17.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轻,故称“弱”。B. “潜邸”又称“潜龙邸”,是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前的住所。C. 古人对死有不同的称呼,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 “庠”“序”都是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答案】D【解析】试
36、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说法错误,商代叫序,周代叫庠。18.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为选举官吏的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来源。B. “典边”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C. “邮驿”是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及转运物质的任务。D.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
37、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典边”:“典”有掌管、镇守之意。“典边”在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例如:后汉书袁安传:(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及其变动、历法、经书等文学常识。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1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
38、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_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_,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上升。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_,谁走得更好,还需拭目以待。A.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B. 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C. 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D. 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鱼目混珠,用鱼眼睛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同随水冲了下来。比喻人或事物好坏混杂在一起。第一句中,是说“饮水机市场”中的情况,指的是
39、物,使用“鱼目混珠”。第二句中,对象是“人”,应使用“鱼龙混杂”。第三句中,是说“互联网金融领域”,应使用“泥沙俱下”。【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两年的任期内,为发展民族实业,张謇_、呕心沥血,起草了多项法令、条例,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实业发展计划。该公司违法手段隐蔽,不易被发现,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该公司_挽救,但终究难逃被查处的命运。王勇在看望慰问“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受伤人员时强调,有关方面要_救治受伤人员,减少因伤死亡因伤致残的情况。A. 千方百计处心积虑殚精竭虑B. 殚精竭虑千方百
40、计处心积虑C. 殚精竭虑处心积虑千方百计D.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殚精竭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中性词;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2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奥巴马救经济的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其外交成绩单难言及格。奥巴马顾内难以靖外,厚此薄彼亦符合辩证法的基本规律。B. 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切惯例都可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C. 政府要让群众知情,让群众理解。许多事情没有群众的理
41、解与支持,独树一帜往往会适得其反。D.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恶劣,五风十雨,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实现持久的增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可改为“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B“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平常了。C“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应为“自行其是”,贬义词,意思是独自去做他认为是对的东西,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一味固执己见。D“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能形容环境恶劣。望文生义了。理解成语的意义
42、也需要结合语境,看语境中是否有适合成语的对象、褒贬等。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富,先修路”,一个贫穷的地方要想开发,就必须先修路;有了宽敞的路,自然就有了来开发的人,正所谓穷家富路。B. 面对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市政府应该正本清源,大力加强中心城区饮用水的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C. 在铁证面前,薄熙来还振振有词,为他的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辩解,这一行径再次受到广大民众的谴责。D.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学生只能目无全牛,成为答题的机器,自身却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理解句子的具体语境,然后再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判断。A穷家富路:在家可节约开支,出门却宜多备盘缠。B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D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所以选C。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源源不断的改革力量来自基层,许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
44、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 。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而一些地方对改革的观望等待不仅会制约地方和基层的探索改革空间,也会使顶层谋划的改革受到“梗阻”,难以落地生效。A.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B.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也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C.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D.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既也”表并列关系,“既更”表递进关系,而语段强调的是“自
45、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的重要性,故选D。点睛:本题侧重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最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24.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听鸟,有两种情境。 ,若有若无地意识到没有什么东西在逆耳忤心,却未刻意去追寻什么。 ,等近处的啁啁弄舌告一段落,远处的枝头便有一只同族同相似的节奏来回答。A. 一种是浑然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B. 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浑然之
46、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C. 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D. 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解答时注意观察文本的上下文的连贯与衔接,本题主要围绕首句“听鸟,有两种情境”来分析,横线处的内容要根据其后面的内容进行推断,对应“浑然之境”与“专注之境”即可。2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A.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
47、的屋顶上飞向天空!B.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C.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D.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_在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从题干中所给的两个句子来看,“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这句话之后应该解释“为什么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在
48、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这句话之前应该阐述“为什么说在他们眼里收进了许多秘密”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或者我们也可以从所给的选项中进行排除,先要飞上天空,然后俯瞰城市,然后才能看得清晰和真切。点睛:在文中填补句子,即选句填空,是阅读命题的常见方法。其形式是:给你一段文字,将其中有重要作用的句子抠掉,要求你根据文意填补出来,或者是让你联系上下文,自行补出文中所让命题者去掉的部分。怎样填补?方法有三:首先,概括文段内容的中心意思,看看所缺的是提领全文的中心句还是承前启后的转换句,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备选答案加以比较。到底填写哪一句,如果一时还不
49、能确定,可先列出几个选项,加以比较,然后选取最确切的一句填写上去。最后,要注意保持语言的连贯,注意上下句之间衔接自然、顺畅,合乎整体要求。2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_,_。_。_。_,_。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
50、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语段的总话题是对“文学反映时代”这一理念的争论,横线的上文讲的是现代文学“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在题目所给六句话中,提到“超越时代”,因此此句排在首位最佳,据此排除CD两项。和从正面阐述,和举例论证,可排除B项。【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
51、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当然选择题,还可以采取排除法,如该题和举例来证明“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的。和应紧跟后,排为,如此可直接排除三个选
52、项。四、作文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答案】良知,归来何谓良知
53、?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人的良知。为何要提良知呢?明代王守仁文治武功,戎马倥惚,仍不忘讲学,讲的就是良知。有一次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他用原话回答说: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说的多好啊!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没有良知的民族必会走向灭亡。良知是个人行为的道德准绳,2009年5月7日晚25岁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的时候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肇
54、事的胡斌是杭州某高校的学生,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时并不讳言常和朋友飙车。时隔不久,在8月4日晚上,杭州莫干山路浙江广电集团门口,一辆保时捷夺走了17岁女孩芳芳的生命,相比胡斌案,肇事者魏志刚同样是开着名贵的汽车在闹市狂飙。纵观前后两个肇事者,无一例外都是“富二代”。拥有优越经济条件的他们是不是缺少了什么?是良知!试想,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为了寻求生理上的刺激而将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吗?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前赴后继”地“争当”马路杀手吗?祖辈父辈创造的经济条件给他们带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与此同时,精神上的教育和引导是不是就匮乏了许多呢?殊不知,优越的生活环境究竟是保证他们前程锦绣
55、,还是让他们连“良知”这样做人的根本都抛在了车轮之下。与个人相比,良知对于社会更是弥足珍贵。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些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的“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不禁要问:企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哪儿去了?!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动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动。由此,良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与时俱进的社会,
56、笔者不禁呼吁:归来吧,良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