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聆听方式的研究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听”,音乐就成了无水之源,离开了“听”,音乐教学就无法实施。于是依据我区申报的科研课题“在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培养音乐思维的研究”的专题,结合我校的有效课堂研究,根据课堂中实际的教学问题,我制定了这个专题: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聆听方式的研究。我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音乐,也爱表现,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这种敢于、乐于表演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但我发现,每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就特别兴奋,甚至还没有完整聆听一遍,就手舞足蹈起来,有些学生还跟旁边的同学玩起来,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自己也不能投入到聆听
2、音乐之中。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聆听?在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聆听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提高审美情趣呢?为此,我认为,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聆听方式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围绕着这个专题,两年来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聆听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一、创设情境、引发聆听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着好奇的天性,对一切新鲜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探索的热情。所以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3、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案例 1: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歌曲我的小宝宝本课歌曲的名字是我的小宝宝,屏幕上出现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境,教师在聆听歌曲之前提出:请你边听边思考,妈妈在做什么?并为歌曲起个合适的名字。启发学生聆听想象,激发学生聆听兴趣。二、任务驱动,引发聆听思考“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
4、的兴趣和动机。“低年级学生不会主动地聆听音乐,因此在聆听音乐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聆听要求:以便学生有 能够明白听什么,怎么听。这样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习惯。案例 2: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八单元歌曲音阶歌在本首歌曲的学唱结束后,让学生聆听歌曲,并提出问题:请你边听边感受,哪一个乐句好像爬上山坡又滑下山坡的感觉?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并边听边思考,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了是最后一个乐句。然后再听,边听边播放动态旋律线,验证听后的答案。学生通过任务的驱动,引发了聆听思考,提高了聆听的有效性。案例 3: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歌曲小雨沙沙在“学唱歌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短
5、时间内掌握歌词内容,为背唱歌曲作铺垫,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春姑娘把歌词吹走了,谁来帮她找回歌词?”的情境,引导学生明确聆听任务、有针对性的聆听,既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聆听音响材料的专注度。三、相互倾听,培养聆听感知相互倾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二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倾听。无论是那一种倾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细心思考,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不断整合、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二年级第四册已经出现了卡农式的轮唱,轮唱就更需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展开了。如果听不到另一个声部的演唱,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轮唱作品。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唱歌曲时,应培养学生相互聆听,
6、以避免学生在情绪兴奋激动时大声忘我的歌唱,以至于忽略周围的声音。四、分层聆听,提高聆听效率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这时的聆听,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聆听的次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不能单纯的重复播放,每一次的聆听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要非常明确,分层的聆听,教师设计难度依次提升,这样聆听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的聆听”。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我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从爱听音乐到会听音乐,掌握有效的聆听方法,作为老师更要关注音乐本体,要采用有效地聆听方式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想: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才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