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建构主义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一、建构主义的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要按
2、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来自愿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教材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在
3、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按照课程标准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根据教材的现状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部分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重点是:掌握中国故嗲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有了教学重难点,在这个框架之下就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解决,再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难点问题。首先是学生对教材基本史实
4、的掌握,这是一个简单的史实建构过程。 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一共是五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第二子目是工官和匠户,第三子目是纺织业的发展,第四子目是先进的冶金技术,第五子目是陶瓷业的成就。从本课整体结构来看,第一、二子目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形态或者方式,第三、四、五子目则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成果,也就是灿烂辉煌的成果展。本课教学内容大体划分为两大部分,学生自学探究史实为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重难点教学为一部分。而第一、二子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整合为一个部分来建立知识体系,也就是家庭手工业或田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或工官制度,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示意图: 空白部分即是学生在教材中
5、探寻解决的内容,这种探寻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上,一个人要完成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部分问题即使教材上有,但是也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对知识的建构组合既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而且还基本上回答了教材第11页中间部分的学习思考题: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与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这样的学习完全适应了新教材的变化的需要。第三、四、五部分就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展,主要是纺织业、冶金技术和陶瓷业,这三个成果展如果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走进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参观理解,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则可以使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梳理知识,这时的学生学习就不再像前面老师列表,学生探究答案了,
6、而是学生自己钻研一个案例出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下图表格为教学过程中预想的学生完成的基本情况,如图所示: 第三、四、五子目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是学生自助完成,按照实际教学内容来看,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果展,学生按照新课程标准应该是对史实的基本掌握,没有什么的大的难度。需要学生理解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的回答需要的是前两个知识的整体框架。在此之前的知识整合中已经基本将其概述清楚。需要从两个知识整合中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觉得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都是早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前提下完成的,即学生掌握家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等课表要求都已达到,而且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见识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