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历史巧记系列之44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素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461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历史巧记系列之44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历史巧记系列之44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历史巧记系列之44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历史巧记系列之44 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轶谈历史迁移记忆法我相信,我们都有这样体验:如一个人丢了东西,心中着急,东西丢在何处? ,避开绞尽脑汁的硬想,不妨转移一下,想想自己怎样到这里的,在这之前又在哪儿,到什么地方去过,由时间的过程推展到空间的移动,再由种种周围状态诱导出遗失物品的场所来,这就是迁移记忆法。所谓历史迁移记忆法:是指本来记住的历史知识一时回忆不起来时,把思绪迁移到所要回忆的内容的周围去寻找线索,最后达到对所记忆内容的方法。一、学科联网迁移巧记历史 【例1】台湾问题的学科联网 通常情况下,历史从时间、地理从空间、政治从意识,构建起了文科综合知识体系,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思维,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交融点。如台

2、湾问题的学科联网:(1)从地理角度: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的名称。熟知台湾的地形、河流、资源、气候等。台湾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形成互补。(2)从政治角度: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湾与大陆关系,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台独”。(3)从哲学角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看,“一边一国”等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从历史角度: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二次回归:1662年郑功收复台湾;1945年抗战回归。三次分离:1624年荷兰入侵;1895年甲午战争割台湾于日本;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例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新思维点拨 (1)运用政治与经济的

3、辩证关系理解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源于封建经济,由封建经济决定,地主阶级运用这一制度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与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3)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囚紊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认识专制主义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及这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二、历史规律迁移巧记历史【例3】农业发展表现:一般要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的增多等方面来考察。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推广水利灌溉发展原始社会石刀、石斧、石犁等刀耕火种水稻、粟商、西周耒耜和石锄、

5、石犁(少量青铜农具)“耜耕” 、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粟、 稻、黍、稷、麦、桑等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使用推广)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和犁壁(改进普及)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完善阶段)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精耕细作的特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材质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动力上,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又到自然力。(2)耕作技术的进步。(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4)加强田间管理。(5)挖掘地力以增加产量。(6)重视农业灌溉。【例4】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

6、繁荣的规律性影响因素的模式: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发展、繁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当时的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当时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因素。据此规律,分析唐朝进入诗歌“黄金时代”理由:物质基础;外部原因;文化政策;诗自身发展。又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专制主义强化和封建制度衰落;外交:西学东渐和闭关锁国;文化:文化专制和理学畸形发展。再如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9世纪初)产生的条件:主观努

7、力:拉马克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经济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思想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科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细胞学的创立。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历史转移记忆法的价值不就实现了吗? 三、用新史观迁移巧记历史【例5】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连成一体。文明史观:政治:“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解体。经济: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科技:“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现代化史观: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史观:殖民扩张。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例6】用新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

8、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促进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文明化。(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5)生态史观: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过度耗费。【例7】运用多元史观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观解读革命史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政治革命紧密联系,也是移风易俗的革命。“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倡导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文明史观物质生活、习俗和大众传媒变迁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

9、碰撞与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如中山装、旗袍等都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近代化史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使中国的思想文化日趋科学化、理性化社会史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包括社会变迁、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家庭婚姻等内容全球史观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如社交礼仪、改用公历、接入互联网等【例8】多种史学范式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革命史范式看,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10、。从整体史范式看,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思想,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文明史范式看,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从现代化范式看,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中国的民主化、文化近代化、教育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四

11、、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认清“迁移”定义,锁定“迁移”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2.认真有意义的学习,奠定“迁移”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

12、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3.认准认知结构,搞定“迁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在学

13、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及其内在的实质性联系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学生均可将该问题纳入、同化到这个网络中。4.认确问题“变式”,咬定“迁移”对问题进行“变式”,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变式”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平时训练与高考中很难遇到与老师上课提到近似提问,这需要学生将问题进行“变式”,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迁移”这个新问题,从而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5.认定积极思维定势,补

14、定“迁移”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现在的各级考试尤其是高考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因此,希望师生在实际操作和运用知识的有效迁移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