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二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考生考生答案误区诊断甲生BCDA项,在解答虚词题时,考生如果具备扎实的课本知识,掌握简单便捷的代入验证法,就能够轻松得出正确答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其”为代词,译为“他们”。以此带入“如此,则诸侯其至乎”,那么就得出“诸侯他们到来”这样一种肯定句。然而根据“乎”和后文内容来看,此处应为一种疑问句,据此分析便可得知“其”应为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或许”“大概”,而不是“他们”。(乙生ACDB项,考生由于缺乏
2、语境意识,误以为“青,取之于蓝”中的“于”与“服之轻重便于身”中的“于”都为介词,译为“从”。其实,只要考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就能够推知“服之轻重便于身”中的“于”应该解释为“对于”,而不是“从”。丙生ABDC项,考生在解题时,分不清介词(不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和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和句子)。对选项缺乏语法分析,误以为两者的词性和意义都为介词,译为“拿,用”。本项中,“曷以”是个介宾短语(宾语前置),而“以待”就不能构成介宾短语,它是单独使用的,是连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A项,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们
3、;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连词,表转折。文言虚词含义判断“7法”1代入验证法(针对“短板一”)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2014 年山东卷中的“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
4、介词,译为“跟”。2语境分析法(针对“短板二”)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15年天津卷中的“于凉州造浮图”一句,根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3语法切入法(针对“短板三”)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
5、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5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逍遥游中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和兰亭集序中的“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
6、所欣已为陈迹”。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7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之”,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如“吾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
7、惑之不解”(师说)。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专 项 练代入验证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导学号:98142010】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
8、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A本题可采用“代入验证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将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通畅,可知A项符
9、合题干要求。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语境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
10、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
11、中,过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B本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法”。A项,第一句的句意“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的;第二句的句意“命令工匠用药浸泡它”,可知“以”为介词“用”。B项,第一句的句意“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的”;第二句的句意“处境越艰难,节操越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崇高志向”,可知“之”也是助词,“的”。C项,第一句的句意“一瓢先生大概是理学家吧”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第二句的句意“从
12、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可知“其”为代词,事物。D项,第一句的句意“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第二句的句意“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可知“于”为介词,表被动。语法切入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
13、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C本题可采用“语法切入法”。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作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其”修饰“左足”,作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作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
14、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用”。标志识别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A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
15、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词性界定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D本题可采用“词性界定法”。A项,第一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第一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
16、“才”;第二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第一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第二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对称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选自说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CA项,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第一句前半句的“以”和后半句的“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
17、介词,因为;第二句前半句中的“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句位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
18、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D本题可采用“句位分析法”。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项,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19、。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虚词加强练8(2016山东卷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DA项,助词,的/代词,这;B项,代词,代指“圣王”/副词,表反问语气;C项,介词,表原因,为了/介词,替,给;D项,介词,用,把。9(2016山东卷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CA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项,介词,对/介词,于
20、,跟,同;C项,连词,表转折;D项,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译为“在那里”。综 合 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98142011】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
21、,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差知汉州。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未数月,复元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
22、安府洞霄宫。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元五年,登进士第登:考中B疾革,复上疏 革:病重C上震悼,辍视朝 辍:停止D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恨:怨恨D恨:遗憾。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DA项,前者为副词,于是;后者为副词,却。B项,前者
23、为助词,的;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介词,依靠。D项,均为介词,替。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B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C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D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
24、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B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根据“内”和“外”的对比,可以在“急于内修”和“姑逭外攘”中间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而“金地广势强”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与“未可”之间应断开,排除D项。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了翁年少时十分聪颖,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岁写成韩愈论,有韩愈的遗风。B魏了翁因在科举考试中敢于谈论当时国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授予判官厅公事一职。C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
25、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D魏了翁做汉州知州时,境内有座桥坏了,压死了百姓,部使者上告朝廷,魏了翁被降官一级。B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魏了翁考中进士,是因为他“敢于谈论当时国家忌讳谈论的道学”。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译文:_(2)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译文:_【解析】解答此题时,要仔细阅读语句,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翻译的关键词,最后对应关键词进行翻译即可。【答案】(1)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26、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关键词“复”“为”“服”“彰闻”)(2)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关键词“衣冠”“相与”“蹙”“少焉”)【参考译文】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几岁时就跟从各位兄长入学,俨然是个大人。年纪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别突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人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时,写成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庆元五年,魏了翁考中进士。当时国家正忌讳谈论道学,魏了翁在策论中却谈到它。(中进士后,)
27、他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嘉泰二年,他被皇帝征召为国子正。第二年,改任武学博士。开禧元年,皇帝招来他在学士院面试。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虑惊骇,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魏了翁却说:“我们国家现在纲纪还没有建立,国家的重大政策还没有订立,风俗苟且偷安,边防废弛,财用耗竭凋敝,人才疲弱,而民间百姓喧哗纷乱,都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情骚动不安,担心和疑虑政令出错。金国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看看自己,也没有看到能够战胜敌人的实力。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然的话,拿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
28、都试之于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不可轻视啊。”他的策论一出来,大家都非常惊骇。第二年,魏了翁调任校书郎,他因为双亲年迈请求补任外官,于是做嘉定府知府。后魏了翁被朝廷派遣做汉州知州。恰逢汉州境内有座桥坏了,有老百姓被压死,部使者把这种情况上报朝廷,皇帝就下诏把魏了翁的官职降低一级,让他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没过几个月,又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令他做眉州知州。虽然眉州是文物之邦,但当地百姓熟习法令,喜欢用法令挟制官吏的短处,所以号称难治。当地百姓听说魏了翁来做官,就争着用各种事情考验他。魏了翁到眉州后就尊敬厚待老人,选拔才智杰出的人,每月初一、十五都探视学宫,并且亲自为学生讲课,
29、对他们加以引导、鼓励、指点、教授,并且举行乡饮酒礼来敦促教化,并增加向朝廷荐举的人才的数量来振兴文风。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魏了翁改任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他再一次坚决推辞,朝廷下诏让他管理临安府洞霄宫。没过多久,他改任绍兴府知府、浙东安抚使。他屡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令不允许。病重之后,再一次上书。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十天后,诏令他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他的遗表上呈皇帝,皇帝非常震惊和悲伤,停止临朝,感叹有用才不尽的遗憾。朝廷下诏追赠魏了翁为太师,谥号“文靖”,并赐宅第于苏州,又多次封赏,追赠他为秦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