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一下,介入治疗及护理的相关内容!孙丽娟介入治疗具有多种优点,在很多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介入治疗是什么呢?介入治疗应该如何护理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吧!介入治疗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指的是在 CT、磁共振以及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等介入器材对人体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技术。介入治疗的技术比较多,主要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这两种类型。在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时需要进行溶栓、支架介入,这就属于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肝癌、肺癌等患者时需要进行穿刺活检、放射性粒子植入,这就属于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在 CT、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介入器材能够直接准确
2、地到达患者的患病部位,且可以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是一个微小的创口中进入,不会对患者造成大的创伤,因此介入治疗具有精准、安全性高、效率高、适应症广泛等优势,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介入治疗能够治疗很多疾病,其中对血管性疾病和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比较好。(1)血管疾病的治疗:可以利用介入治疗进行动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治疗血管狭窄、治疗血管畸形、控制出血、预防肺栓塞的下腔靜脉滤器。(2)肿瘤性疾病:可以利用介入治疗进行肿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与药物灌注,也可以利用介入治疗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射频消融等。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用到多种大型设备,其中常用设备有 X 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压注射器,常用的药物有造影剂等。此
3、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都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疾病以及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需要为患者讲解疾病和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的了解。其次,需要多给患者讲解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需要多给患者讲其他事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1.2 全面检查: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只有各项检查指标符合要求才能够开展治疗。1.3 环境护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第一,要将室内温度保持在 25
4、度左右,冬季可以适当调高温度。第二,要将室内湿度保持在 50%左右,避免空气过于干燥。第三,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第四,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花草,优化室内环境。第五,要保证病房安静,不要在病房内大声喧哗,也要适当减少探望次数,避免打扰患者休息。1.4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以及护理人员需要经常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生命体征,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处理。同时,需要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冒,不要让患者着凉,避免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1.5 饮食护理: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多为患者补充营养,多让患者食用一些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同时也要保证饮食的清淡易消化,不要让患者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5、、生冷食物。部分治疗需要禁食禁饮,所以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告诉患者何时禁食,何时禁饮。1.6 其他护理: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可能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下床大小便可能不是很方便,所以在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教患者如何在床上进行大小便。2 术后护理2.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介入治疗结束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情况,也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如果患者出现特殊情况的话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让医生进行处理。2.2 预防尿潴留: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需要利用一定的造影剂,所以在治疗结束之后需要指导患者多喝水,使造影剂尽快排出来。同时,还要告诉患者如果有尿意的话需要
6、立即排尿,从而预防尿潴留。2.3 体位护理:大部分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后都需要在病床上静卧二十四小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尽量不要让患者做一些幅度较大的动作,可以每隔两三个小时帮助患者翻身。2.4 伤口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多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看敷料是否有出现渗血、渗液等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处理。2.5 感觉护理:在治疗刚结束的两三个小时之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感觉障碍,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话需要立即告知医生。2.6 饮食护理:在治疗结束时,尽量先不要让患者食用东西,等到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之后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等到患者的病情慢慢恢复之后,需要加强营养补充,多为患者提供一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要让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但是不要让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也不要让患者吸烟饮酒。2.7 不良反应的护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发热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观察并明确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总而言之,介入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该对介入治疗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水平。同时,也需要掌握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识,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护理,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