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59年7月,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他所说的“比例失调”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A工业成分所占的比例过高B农业所占的比例过高C个体经济所占的比例过高D商业所占的比例过高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对这一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B确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遏制了物价的飞速上涨D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3上海解放初期,投机资本哄抬粮食、棉
2、纱和煤炭等重要物资物价,中央迅速调运物资抛售,并紧缩银根,加强市场监管。1950 年2月,全国物价基本稳定。这些做法()A奠定了渡江战役胜利的基础B成功运用了市场规律以化解危机C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D推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以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
3、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提供了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强化了民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6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7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
4、治需要8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9“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10有学者说:“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和分配模式,体现了
5、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点,毛泽东后来(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此可知,该总路线实质上是一种()A物质刺激B意识形态的对抗C精神鼓励 D不均衡增长战略11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显示,“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B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大炼钢铁”C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针对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顺利完成12据统计,我国1950年农业税实征税额折合细粮269.7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2.3%;1951年,增长到361.
6、 5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4.5%。这一变化是为了()A支援抗美援朝战争B推进土地改革运动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D全面恢复国民经济13“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4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应该流行于()A解放战争时期B中
7、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15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16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8、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进喜,甘肃玉门人,1949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萨尔图草原打响,王进喜有幸加入战队。来自全国各地几万石油大军一下子涌到会战现场,生活和生产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王进喜则喊出了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他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
9、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井喷被制服了房东赵大娘看到王队长累不垮、压不倒,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就对工人们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号就叫开了。当时的会战工委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一时间,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摘编自铁人王进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人精神”出现的时代
10、背景。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
11、边。(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19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
12、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
13、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材料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
1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再加上工业领域的“大跃进”,工业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过高,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也是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2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实质上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故选A项;土地改革
15、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土地改革针对的是土地,而非物价,排除C项;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大幅度提高”的说法欠妥,排除D项。3B解析:材料中“调运物资抛售,并紧缩银根,加强市场监管”等做法,是遵循价值规律,使用经济手段,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这些做法体现了成功运用市场规律化解了危机,故选B项。4A解析:据材料“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16、,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5D解析: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是人民在民主革命中斗争的见证,新生国家政权通过仪式把这些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合法化、神圣化,意在激发民众的爱国意识,强化民众对于人民政权的认同,故选D项。6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县的书记,为治理风沙做出了巨大贡献;B项邓稼先为我国研发原子弹和氢弹做出了巨大贡献;C项袁隆平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符合题意;D项钱学森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C项。7C解析:据题干中“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可知
17、,这是在阐述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现实,故选C项。题干材料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反侵略无关,排除A、B、D三项。8B解析:由材料时间“1952年”可判断此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即将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再根据材料“工科系”“多科性工业大学”可知,是为工业建设培养人才,故选B项。此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高校的院系调整并不仅仅局限于天津地区,同时也不单纯是为了天津的经济建设,排除D项。9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侵略战争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中国派彭德怀于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
18、卫国,故选A项。10C解析: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总路线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下的鼓励,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是物质刺激,属于精神鼓励,故A项错误;材料中总路线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问题,故B项错误;总路线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11A解析:在近代,东北、陕西等地区工业发展比较落后,而京津、江浙地区则比较发达,材料中“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高于京津、江浙地区”说明通过“一五”计划,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及地区之间的对比,并未提及重工业的情况,且“大炼钢铁
19、”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提出的,排除B项;由所学“一五”计划相关史实可知,“一五”计划只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未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无法看出工商业的改造情况,排除D项。1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时间是19501953年,因此这一时期政府提高农业税主要是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与农业税增加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征收粮食税与全面恢复国民经济无关,排除D项。13B解析:根据题目中关键信息“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
20、,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14D解析:根据材料“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对我专政”“把我砸烂,砸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首歌应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D项。15A解析: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故选A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正确;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D项是日内瓦会
21、议的影响。16A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并未放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未说明朝鲜半岛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的爱国精神;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2)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石油短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
22、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等可以得出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491960年的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展开,外有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敌视),内有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新中国石油短缺等。18(1)事件: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23、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镇压反革命,基本肃清反革命残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可知,描述的是开国大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
24、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19(1)背景: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2)观点论述“统购统销”政策具有双重作用积极作用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
25、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消极作用违背了价值规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得出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据材料一“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得出严重的粮食危机;据材料一“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得出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据材料一“产粮区遇到灾荒”得出自然灾害的影响;据材料一“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得出商人投机行为。第(2)问,首先要明确主题
26、,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材料主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材料一的内容是背景,材料二的内容是弊端,因此明确观点是统销统购政策具有双重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积极作用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极影响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20(1)现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2)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一中国、美国、英国的钢、生铁、发电量增速情况判断;第二小问“原因”,从中国当时工业状况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概括;第二小问“作用”,从积极和消极影响角度归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