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1、2小节。掌握、积累“劝、中、疾、水、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2理解第1、2节中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方法;背诵这两节。【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1)完成下列注音并在文中标出。輮(ru )以为轮 参省(xng ) 槁暴(p) 须臾( y)木直中(zhng)绳 跂( q )望 舟楫(j) 跬(ku )步锲(qi )而不舍 驽( n )马 蛇鳝(shn) 骐骥(j)学生补充:(2)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
2、通“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輮使之然也:“ 輮 ”通“ 糅”,火烤。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2翻译课文第1、2节,在文中划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可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注重联系语境)3了解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4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
3、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预习反馈】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其读音和句读是否正确做出点评。2说说文中出现的通假字。3指名翻译课文第1、2节,其他同学纠错,并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分类记在下面。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联系语境,力求字字落实。归纳如下:(1)通假字(见前)(2)词类活用A名作动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B. 名作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 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D. 形容词做动词故木受
4、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E.形容词做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程度,弧度)登高而招(高处)(3)特殊句式判断句式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b.臂非加长也c.声非加疾也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f.君子生非异也省略句式輮(之)以(之)为轮。輮(之)使之然也。倒装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吾尝终日而思矣
5、(表修饰,连词)(5)古今异义金就砺则利 金(古:金属的刀类;今: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检查;今:探究并领会)【合作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之后,用了5个比喻来论述,请说说它们的不同含义及其作用。(第1节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第2段也用了比喻来论述学习的作用
6、,请分析这些比喻的含义及论述角度与前文有何不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这一节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劝学(2)学不可以已(3)木直中绳 (4)博学(5)疾2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课后作业】1背诵1、2节;2自读课文第3节(1)注音跬(ku)步 驽(n)马 锲(qi)而不舍金石可镂(lu) 蛇鳝(shn) 骐骥(j)(2)翻译课文第3节,在文中划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注重联系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