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达标(二十七)一、选择题1(2019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C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2(2019长郡中学三模)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
2、,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B解析 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下的等级僵化,故B项正确。3(2019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
3、神授A解析 据题干材料,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而老子坚持无为而治,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 B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 D项错误。4(2019贵阳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C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既是国典又祭
4、祀祖先,可知是利用伦理礼制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政治的作用, 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不能体现出祭孔之礼作为国典的作用,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祭祀祖先和天神,不能反映出祭孔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D项错误。5(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D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反映的是当时学者都重视
5、规则和秩序,故选D项。6(2019德州期末)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解析 根据材料中“现实主义倾向”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故选C项。7(2019太原期末)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对此,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汉初
6、“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D解析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故A项错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与西汉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道家和儒家的辩论,不能说明“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材料中“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说明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最终有利于维护西汉政权合法性的辕固生获得了胜利,故D项正确。8(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B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传统
7、儒学思想,主要是迎合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故选B项。9(2019安徽十校联盟摸底)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C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反映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说明了主张道家主动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反映儒道之间的相互融合,排除A项;从材料看,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D项错误。10(2019长沙一中月
8、考)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 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B解析 从材料汉末灵帝熹平四年的“熹平石经”到曹魏时“正始石经”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可知,自东汉以后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故选B项。西汉汉武帝时儒学即已确立正统地位,A项错误;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均属于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并未发生突变,C项错误;古文经与今文经在西汉时已产生,D项错误。11(2019资阳二模)
9、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霍光奏议表明汉代()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霍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材料“孝武皇帝曾孙”,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12(2019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A维护了君主统
10、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A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未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苏北四市质检)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
11、悖。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
12、乎?”汉书元帝纪(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答案 (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本质:维护统治。14(2019长郡中学实验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3、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
14、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信息一:内容不同。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信息二:效果不同。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