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3173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故都的秋记一记一、字音1单音字驯鸽()落蕊()椭圆() 平仄()颓废() 歧韵()细腻() 梧桐()譬如() 廿四桥()房檩() 啼唱()答案:xnrutuztuqnwpninlnt2多音字泡 落卷 干折答案:po/pol/lo/lujun/jungn/gnsh/zh二、字形答案:槐/魁/愧/魅/瑰喇/刺/漱/嗽/赖嘶/厮/撕/澌/斯辨一辨三、词语1颓废颓败颓丧同:都有“坍塌、衰败”之意。异:“颓废”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一般形容人,也可形容建筑物。“颓败”指衰落、腐败,可形容景象、风俗。“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只能形容人。例句(1)古老的城墙早已剥落,再不加以保护,将成为遗憾。(

2、2)纪功亭被肉菜市场包围,的亭子成了菜贩们堆放垃圾杂物的地方。(3)依旧以黑色劲装现身的娜娜似乎显得有些,发丝被狂风吹起遮住脸,更显几分憔悴。答案:(1)颓废(2)颓败(3)颓丧2萧索萧条萧疏同:都有“萧条、荒凉”之意。异:“萧索”强调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还形容经济衰微。“萧疏”有“稀疏、稀稀落落”的意思,形容枝叶、人家、头发等。例句(1)这里没有江南的明艳,只有北方山河的,却叫人莫名的感动。(2)就文化产业发展自身来说,经济往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3)12月的北方已经万木,而南方仍一派葱茏。答案:(1)萧索(2)萧条(3)萧疏3落寞落魄落拓同:都有“冷落”之意。异:“落寞”指寂寞、

3、冷落。“落魄”和“落拓”除了指潦倒失意,还有“豪迈、不拘束”的意思。例句(1)由于艾弗森此役继续缺阵,科比多少也显得有些。(2)影片中,布里奇斯演绎了主人公从辉煌到,再重新振作,找回自我的曲折人生。(3)姚之队感觉姚明含蓄内敛的东方人形象与西部牛仔的不羁格格不入。答案:(1)落寞(2)落魄(3)落拓4何尝未尝同:都有“曾经”之意。异:“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未尝”同“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语气更委婉。例句(1)事实上,当我们怀着无比期盼的心情欣赏“春晚”的时候,又不是进行一次心灵的旅程?(2)即便其中有耳熟能详的东西,再看到也不会产

4、生亲切的感觉。答案:(1)何尝(2)未尝四、成语识记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3疏疏落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4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5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视频接访能达到与传统的当面接访一样的沟通效果,但涉诉信访的群众不需要不远千里来京上访,而是直接在地方法院做个预约就能见到最高法院法官的面。()(2)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

5、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3)越来越多有“闲钱”的人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种投资方式,开始涉足股票、期货类高风险投资。然而在面对涨跌输赢的时候,有的人却沉迷其中不能自已,血本无归。()答案:(1)(“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用错语境)(2)(“一叶知秋”比喻从细微的变化中可以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趋势)(3)(“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应改用“不能自拔”)填一填五、作者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浙江富阳人,现代、。1921年参与组建了,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震动了文坛。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

6、传抗日,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主要作品:小说、迟桂花迷羊出奔等。答案:郁文小说家散文家创造社沉沦武汉革命烈士浪漫主义清新优美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六、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30年代初由上

7、海迁居,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游记。当时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1934年7月,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去,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答案:左翼杭州青岛北平故都的秋七、文化常识关于“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年月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等。他们的作品侧重表现自我,较少客观描写,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从一开

8、始就流露出鲜明的倾向。年前后,提出“”口号,倡导和创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答案:19216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浪漫主义1925革命文学理一理八、思路归纳答案:眷恋故都之秋江南的秋天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雨后话秋北国秋果赞北国之秋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直抒胸臆九、主题提炼“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的真情,并流露出、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和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作者对故

9、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答案:地点描写的内容故都秋色向往眷恋故都之秋忧郁孤独社会风云个人遭际感悟体会想一想1.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答案:清,静,悲凉。2课文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答案:课文39段描写了故都的秋庭院秋槐秋蝉秋果文本细读一、整体感知1.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答案:(1)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们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暮秋时节总会让

10、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2)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常流露。这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的。2题目中的“故都”即“北平”,作者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答案:第一问: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

11、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故都”二字不仅交代了写景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以“故都的秋”为题,文章的主题明确而又深沉。第二问: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比较。比较的目的非常明确,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由此可知,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之秋“特别地

12、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较,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二、细节探究1.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品味其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答案:画面语句(意境)品析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悲凉)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13、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和境的悲凉)秋果秋天的枣树“淡绿微黄”(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答案:角度作用内容与题目关系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行文章法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情感主旨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

14、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3.文章的倒数第2段要表现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请以“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为例加以分析。答案: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味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浓烈、敦实、深长、厚重,说明故都的秋的特征,可谓各尽其妙而又相互渗透。同时,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三

15、组正好是一桌菜(酒、饭、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的特点。这一组句子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三、思维发散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答案:观点一: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他追求“清”与“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观点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观点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物人们很熟悉,早就习

16、以为常,于是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品味到北平浓烈的“秋味”。素材化用生命的境界郁达夫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展现给我们的秋景却是轻灵的,美丽的,细腻的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与眷恋,更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生活的海洋时时刻刻都在张开怀抱,来容纳我们的忧伤、不幸、痛苦,陶冶、锤炼并提升我们。我们应该融入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陶冶我们的情操,锤炼我们的意志,从而提升我们生命的境界。忘己爱苍生的肖卿福肖卿福,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多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

17、复村正是一个饱受麻风病困扰的村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生命境界。颁奖词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

18、;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2015年2月27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请你也写一个关于“生命的境界”的典例:答案:(略)即学即练请以“生命的境界”为话题,至少运用上面的一则素材写一个片段。答案:(示例)静静地,躺在草坡上;轻轻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与世隔绝,感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你会体会到生命的极致。把心放归生活,把心放归大自然的原生态中,就像郁达夫把自己置于故都的秋景中,静静地思考,默默地体味,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让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使自己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写法借鉴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

19、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2运用渲染、衬托手法课

20、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这些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即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3整句使用,彰显文采整句是相对散句而言的,一般的理解是排比句和对偶句都属于整句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非得用上整句,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很多美文中都有很多精美的整句。这些整句是作者深厚扎实的写作功底的自然流露,

21、为文章增添了文采,成为文章中的一抹亮色。在故都的秋中,真正算得上排比或对偶的句子也并不多,但就是这么几处,却对整个文章起到了极好的点缀修饰作用,让人回味无穷。例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技法指导辨识衬托手法,理解衬托作用衬托手法是一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1衬托的种类衬托手法可分为正衬与反衬。(1)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22、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深厚友情。(2)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如故都的秋一文,用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衬托”和“对比”的明显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3、。尝试练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 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 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有人认为不逊于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请就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做简要的赏析。答案:第一,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以及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二,这首诗通过触觉(第一句)、视觉(第二句)和听觉(第四句)交替与综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这首写早行的诗与温庭筠的“鸡

24、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言应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百姓的收入增长了不少,可是与房价的增长相比,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B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茸茸的,包着些枝枝节节。C无论望京的韩国群落形成怎样的规模,思乡之情总是难以驱散,慎荣树说,自己将来或许会叶落归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D在暖男的爱情与战争一剧中,林永健饰演的郭东升除要处理好与女儿的紧张关系外,还要直面三种不可名状的爱情。解析:B项,“枝枝节节”有两层意思:指种种情节;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或处理)。B项所述不合语境。A项,“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

25、不足道的一部分。C项,“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D项,“不可名状”指不能够用语言形容。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新北特搜队员在台湾云翠大楼漂亮生活旅店213号房寻获到加拿大籍香港夫妇的遗体,被梁柱压在房内,目前正在运出。B老字号在长期发展中普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饪技艺,其背后少不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产品打磨和工匠精神的传承。C不仅遥感产业的创新应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而且有利于抓住全球航天经济的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心

26、血。解析:A项,结构混乱,主语中途易辙,在“被”前面加上“二人”。C项,“不仅遥感产业的创新应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语序不当,应为“遥感产业的创新应用不仅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D项,修饰词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巨大心血”修饰不当。答案:B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

27、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ABC D解析:四个句子,总结,句最后的“花”字和句前面的“这花”相承,所以相连。是分写,是远观,是近看,顺序是由近及远,所以相连。针对前句“生就了一副怪脾气”可知,后面应跟油茶树的特点。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

28、音和乐器,文学的语言之类等。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解析:语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根据“因此”和其后的关联词“既”可知,处填写的分句应与前文“既”所引导的条件相搭配且分别对应前面的“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又据后文“创造主体”是“人”可知,“创造对象”应是“物”,故此处应填“也要有物的条件”。处,首先由“此外”可知,此处引出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可用“还要”的句式,其次通过“例如”可知,此处应是对后文内容的总结,因后文主要介绍了创造主体对创造对象进行加工改造时所用的具体的工具、媒介,故应填类似“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的内容。处前文是“艺术既

29、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由于“人”和“物”的关系正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此此处应填类似“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的内容。答案:也要有物的条件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5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记者:(1)(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记者:(2)(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

30、,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导演的回答补写推断出记者所提的问题。(1)处,根据导演回答的“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可以推断出记者提问的问题是问导演为什么要拍喜剧,或者说导演拍喜剧的目的是什么。(2)处,根据导演的回答“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可以推断出此处记者是问法国某喜剧导演对于有些中国导演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怎么看(是否认同有些中国导演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这一观

31、点)。答案:(1)导演先生,您拍摄喜剧的初衷是什么?(2)一些中国导演常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采用了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

32、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式。A BC D解析:写现在,写过去,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应先填入现在的情况,再回顾过去。答案:A7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答:答案: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文本巩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1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

33、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

34、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8香山红叶是北京的著名秋景,但是作者在南方回忆起故都的秋,却并未写这一景点,而是选择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秋景,请你结合课文谈一谈你对这一点的理解。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因此,答此题时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创作心境和这些景物自身特点来分析。答案: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选择冷色调的景物来衬托感情。而香山

35、红叶是暖色调的,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相矛盾,所以未写。(类似此意即可)9“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作者为什么说“我以为”?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锤炼。要解决此类题目,可采取删除比较法,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此处如果删掉“我以为”三字,则太显主观,未必能得到读者共鸣,加上这三字,又会引导你去琢磨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认识,从而结合作者的创作心境来理解其遣词造句的精妙。答案:“我以为”说明是作者的态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指出了作者追求“清、静、悲凉”的内心情感,让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类似此意即可)10“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

36、缀。”请从上一段中找出与“也”相对的句子。答:解析:此处考查对文章前后照应的认识。“也”字在这里承上启下,既表明下面要写槐树如何点缀秋,又表明前面已经写了点缀秋的景物,浏览前文就不难发现答案。答案:“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1从第2段中找出与“清、静、悲凉”相对应的内容。与“清”相对应的:与“静”相对应的:与“悲凉”相对应的:解析:此处考查对文本信息的选择能力。要想挑选出正确的信息,首先要把握三个词的意蕴,然后在文中搜寻符合的细节描写。答案: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37、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二、课外探究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

38、,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绝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开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欣赏自

39、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

40、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

41、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

42、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解析:A项,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目的是说明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人生、艺术的影响。相关信息在第段。答案:A1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解析: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

43、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使答案精练),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答案: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1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

44、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答:解析:首先,要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的含意。答题时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其次,要根据题干下面所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的含意。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

45、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备考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谈谈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

46、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

47、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

48、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

49、,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有删改)15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解析:B项

50、,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的发现。答案:B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解析:D项,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答案:D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A现代散

51、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没有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解析: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B项,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

52、;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答案:D写作训练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曲线是美,直线也是美;整齐是美,参差也是美;简约是美,繁复也是美明明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却彼此共栖般存在着,共同构筑着美好的世界。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着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的审题:【审题立意】这则材料,前半部分主要是谈各种美的表现形式,后半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语句。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这个核心句。分析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美好的世界是由两两相对的事物组成的,每种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辩证地看待,不能厚此薄彼。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不同的立意:对立但不对抗,才能和谐发展;美好的事物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不能仅从一个方面来判断其优劣、美丑、好坏等;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