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 容 备 注教学目标: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重点难点: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 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来源:学&科&网 李思训画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
2、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歌塑造小姑这一形象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的?来源:学科网 (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 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的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或学法大视野P70)三、题解: 小孤山: 位于安
3、徽宿松县复兴镇,与江西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小孤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传说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
4、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四、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2、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五、分析课文1、 第一段 (1)本段写何处之景? 烽火矶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2、第二段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小
5、孤山也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
6、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3、第三段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各个景点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各处景物千姿百态,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7、。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
8、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来源:学。科。网Z。
9、X。X。K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4、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酒把米的形状和性质都改变了。来源:Zxxk.Com文:形象逼真具体,栩栩如生;诗:是对“米”的提炼升华,让人浮想联翩,意蕴无穷。在苏轼的诗歌与陆游散文描写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
10、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而散文,描写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本文之所以能够将小孤山描写的形象鲜明、有声有色,重点在于作者抓住了小孤山的形象特征,采用了多种手法、角度进行描述,这也是我们所要借鉴的。八、翻译全文(详见课件)教学后记: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比较此文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2学习描写山川景物形象的散文的一般欣赏方法。3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教学重点1. 鉴赏作品描绘的鲜明独特的形象来源:学*科*网2. 学习作者抓住景点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形象,探究意旨教学时数1课时(视本校学生
11、实际,预习部分,可安排在课前,也可单独安排一课进行学习笔记的书写和交流)教学过程第一步,学生借助赏析示例和教师布置预习题,粗读过小孤山大孤山2遍,完成自学笔记,准备需要提出的问题。预习题:1.借助“赏析示例”阅读课文来源:学科网ZXXK2.请分时间段(八月一日和二日),在文中标注出作者游览的地方。(八月一日:从烽火矶到沙夹,途径烽火矶又有一石小孤山彭浪矶沙夹小孤山沙夹八月二日:从彭蠡口到湓浦口,途径彭蠡口大孤山江州湓浦口)3.思考:课文的题目是编者所加,两篇日记,为何编者能将它们和在一起,浑然一体,并无拼接感?自学笔记示例:1.需要特别注意的字音:过烽火矶(j) 又秋深潦缩(lo) 碧峰巉(c
12、hn)然孤起,上干云霄(gn)若稍饰以楼观(gun)亭榭 传(chun)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有俊鹘(h)抟(tun)水禽,掠(le)江东南去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ji)苇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dng)之 舟人指点岸如赪(chng)2.应该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1)词语释义:嵌(山石如张口的样子)岩窦(孔、洞)穴 凡(所有)江中独山 信(诚然)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之(特异之物)也 额(匾额上)曰“惠济”,神(庙里供奉的神)曰“安济夫人” 实不然(这样)也 俄(不久)复(又)开霁(天晴),遂行泛(泛舟)彭蠡口 大孤状(形状,样子)类(像)西梁 大孤则四际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皆大江
13、州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德化县南唐为奉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管辖),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红色)而壁(像墙壁一样)立 来源:Z&xx&k.Com(2)虚词:若稍饰以(用)楼观亭榭有碑载其(这,指“绍兴初,张自湖湘还,尝加营葺”一事)事虽(即使)无风,亦浪涌复以(介词,用)小艇游庙中乃(才)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过夕乃(才)可饮实以(用)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句末语气词)杰然(的样子)特起实(实际,事实)不然(这样的)也(3)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gun)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4)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5)方立庙门,有俊
14、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6)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4.需要记诵的句子或者语段5.学习一得6.需要提出的问题第二步一、由入蜀记的介绍导入1.利用课文中的注释注释:选自陆游集入蜀记(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结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安彭泽矶相对,俗讹作小姑山。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
15、相对。2.补充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对入蜀记的评价:“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皆足备舆图之考证其他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参政地理者,尤不可殚数。”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
16、影水中,亦占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来源:Z.xx.k.Com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遂行。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分一支为南江,盖
17、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三、再读文本鉴赏形象问题:文中哪一处景点的景物形象我们读来感觉最生动而饱满?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一形象的?1.尝试用短语概括“小孤山”景物形象特征。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景物形象的?A.从移步换景的角度鉴赏(从“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相望”“自数十里外望之”“庙在山之西麓”“
18、舟过矶”“复以小艇游庙中”, 突出不同角度的不同特点)。B.从笔调灵动变化的角度鉴赏(以其他名山来对比直接描写碧峰干云、姿态万千等特征随笔写出郡县沿革情况信手拈来前人诗句、传闻逸事烘托登临之胜景)。3.诵读“小孤山”一段和苏轼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比较两者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刺,直刺。)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四、探究意旨探究之一:作者随笔写出郡县沿革情况,有无深意?四处:1.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2. 小孤属宿松县,有戍兵 3.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4. 州治,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探究之二:作者援引的诗句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