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学习与历史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学生围绕阅读目的,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的过程。这样,把阅读材料看成是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利用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特征和把握教材结构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
2、事件的经过又分为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这四部分和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这些要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进行归纳,要求准确、精要、完整地找到并记住这些要素。教导学生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的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其次,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是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甲事件的结果是乙事件的原因,乙事件的结果又是丙事件的起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立体的,是多方面原因同时作用的发展过程,是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过程。 (1)充分利用教科
3、书前面目录把握整单元的章节结构和知识体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习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翻到总目录,本单元一共有八课,其中前三课讲二战爆发的背景,后四课讲述二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和结束整个过程,第八课说明二战的影响。目录把二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四个重要部分都体现出来了。看似庞杂的史实用目录这条线索串起来就显得很明了,很有条理性了。 (2)巧用每一专题前的导语,也能将整个专题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更能全面理解通篇教材。一般地,导语由好几个段落组成,第一个段落往往是本专题整个专题的核心内容,以下各个段落则归纳了本专题各课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了导语等于理解了各
4、课内容主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总体上建立本专题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二、依托教材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1.提倡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习来说,以读为本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一段文字,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环节。阅读前教师应该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弄懂章、节、目、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设计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黑板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而且有目标。带着目标仔细读课本
5、比起无明确目标读课文更能达到教学效果。因为有了思考题引路,所以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并且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及难点。 读课文可采用朗读与默读、抽读相结合的方法。朗读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但是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这个时候抽一个同学朗读可大大提高读的效果。各种读法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 2.重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课文都是由点入句,连句成段,组段成篇,组篇成章的。句子是文章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阅读过程中,句子的地位不容低估,而且要重视句与句之间的
6、联系。一般地说,句与句之间主要是并列和包含两种关系。在课前提示中一般用并列关系的句子从多个角度、按时间顺序介绍本课内容。如果是包含关系的,要找到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在历史教材的叙述中一般在段首,每个彩色字体的目标题即为中心句。 对于一段文章要正确划分层次与概括层意,通过切分层次去理解材料中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其涵义。 3.指导学生记笔记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历史课堂的笔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划重要词句,摘录要点,编写图表,抄写老师板书等。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记下教师的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可见,板书不仅是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样板,而且抄板书也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阅读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要精心设计,以教材为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能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