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汇总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战国策,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
2、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文体知识1.“唐雎”是人名,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
3、”,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题目是后人加的,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2.国别体,是指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五百年的史实。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四百八十六章。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创作背景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
4、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原文呈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
5、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
6、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字音字形唐睢(j) 怫(f)然 免冠徒跣(xin) 以头抢(qing)地 休祲(jn)缟(go)素 色挠(no ) 韩傀(gu) 词语汇释(一)重点词语1.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3.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故不错意也(所以)6.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7.逆寡人者(违背) 8.非若是也(这样)9.虽千
7、里不敢易(即使) 10.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1.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2.布衣之怒(平民)1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14.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15.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16.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7.休祲: 吉凶的征兆18.秦王色挠(屈服) 1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0.免冠徒跣(脚)(二)通假字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三)重点虚词1之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 如:五百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代词
8、,相当于“他”,或“它”。如:长跪而谢之; 愿终守之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天子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2而表示顺接关系。 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示转接关系。 如:而君逆寡人3于相当于“在”。 如:仓鹰击于殿上相当于“到”。 如:使唐雎使于秦; 何至于此相当于“从”。 如:受地于先王; 休祲降于天相当于“给”。 如:请广于君4以相当于“凭”、“靠”。 如:君以五十里之地存相当于“拿”、“用”。 如:以大易小; 今吾以十倍之地相当于“因为”。 如:徒以有先生也相当于“把”。 如:以君为长者(四)古今异义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2.大王加惠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9、。3.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5.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7.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8.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9.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10.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五)一词多义1.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4.
10、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怀怒未发(愤怒)(六)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 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2.省略句挺剑而起(省略主语)3.倒装句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 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重点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用方
11、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会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神色沮丧,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1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全文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
13、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地盘,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原因就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请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继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
14、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倒下的尸体有近百万,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的时候),也不过就是脱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才能的士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我将成为第四个这样的人)。假若这个士人(我)一定发怒了,倒下的尸体两个,五步之
15、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站起来。秦王显出屈服的神色(脸色变了),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何要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在啊。”重点提示1.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
16、人。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选取一例加以分析。示例一: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示例二: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
17、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5. 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自想表达什么意思?“天之之怒”是秦王
18、恐吓唐雎的话,意思是如果唐雎惹怒自己,他就会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秦王若要强占安陵,唐雎现在就要刺杀他,即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6. 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图吞并。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以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的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以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意图。7.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8.唐雎不辱使命,与秦
19、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1)“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以“守地”捍卫国土完整,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2)“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以三个史实警告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3)“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以义无反顾的行为彻底打破秦王的一切幻想9.本文写作上的特色:(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重点描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情节完整,自然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
20、凑、严谨而完整。从唐雎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怫然怒、恫吓)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对比衬托,形象鲜明。 作者为突出唐雎的形象,处处以骄横的秦王对比反衬唐雎。在三个回合的交锋中,从人物的身份上:秦王是大国之君;唐雎是小国之臣。从说话的语气上:秦王是骄横跋扈;唐雎是沉稳自如。从说话的情态上:秦王是怒形于色;唐雎是不动声色。从发怒的表现上:秦王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是“士之怒”,“伏尸两人,流血五步”。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别是唐雎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一身正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形象呼之欲出。最终秦王“色挠”而“长跪”,更从侧面突出了唐雎的胆略和英气逼人:骄横的秦王尚且如此,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便被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课文主题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佳句成语积累1.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2.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