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39.50KB ,
资源ID:102844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284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基于学术下移的高考命题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历史问题研究的探讨.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基于学术下移的高考命题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历史问题研究的探讨.doc

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基于学术下移的高考命题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历史问题研究的探讨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引入历史前沿的观点,搭建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之间的桥梁,使试题充满活力,紧跟时代,凸显学科特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颇值得关注。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考命题者明显洞察新课改实施以来,研究性课程开发流于表象的实情,在高考主观题的设问上进行开放型检测的实践,有目的地把历史学术前沿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热点引入高考命题,构建有限度、可控制的谨慎开放模式,真正检测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一、 选题理由1.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

2、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在高考中有逐年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突出特点是要求多角度看问题,要求分析、归纳提供的信息,进而对问题进行阐释和论证。有的试题直接提供学术前沿的不同观点,有的隐性引入不同学术观点,要求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一般情况下应选取自己熟悉的与教材一致的观点进行论述。2.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历史上人和事的看法即为历史观,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学术争鸣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学术争鸣开阔了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从近几年高考历史实践来看,以多角度历史观点为内容的高考试题有所增多,并呈现出不同的命题方式。了解目前学术争鸣的一些重要问题,对适应这种高考命题

3、趋势颇有益处。二、 问题探究与习题例举1.近代以来中国的救亡图存问题和爱国主义问题的知识整合(1)问题的提出A.历史与现实链接: 自2012年春天以来,日本右翼分子的购岛闹剧愈演愈烈,日本政府趁机提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企图霸占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这一强盗行径激起了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华人的极大愤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球华人保钓运动。中国政府也严正声明:日本的任何行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任何侵占钓鱼岛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每一寸神圣领土。联想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屈辱史,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古老的中华民族终于浴火重生。保钓斗争再一次向那些还

4、做着强权旧梦的反动分子明确宣告,已经觉醒的、强大的中华民族,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能粉碎任何反动势力的挑衅。B.高考考情:在爱国主义、救亡图存问题上高考能很好的照应现实,体现社会热点、焦点,能常考常新。近几年高考命题重视对价值观的考查,如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导语中鲜明体现了试题的立意:“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的特点,是当今的学术热点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该高考题中的观点新颖且有说服力,体现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从民族性和开放性强调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高考例证:例1(20

5、11大纲全国高考)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D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解析本题明显体现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民族性。“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反映的是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史实,章太炎以该诗题画,意在宣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激发民族主义。例2(2011北京高考)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

6、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B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中国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贬低为“野蛮”、而外国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却自诩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斥责和抨击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B项符合题意;由画面中的“杀人”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不符合“政治讽刺漫画”的特点,排除。(2)问题与知识整合及分析A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独立与富强的救亡图存问题近代中华民族

7、面对独立与富强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区别:前者是要改变中华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经济,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完成第二大任务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不同史观看待近代中华民

8、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

9、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预测演练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而特不知我民族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材料二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

10、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材料三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材料四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

11、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解析:第(1)问是概括材料观点并再现其历史背景,要注意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答题;第(2)问有两小问,一个是变化,一个是贡献,注意不要有遗漏,并全面分析总结;第(3)问从历史因素和影响两方

12、面答题,内容较多,注意全面性;第(4)问将四则材料综合设计问题,区分中外的不同,谈个人的认识,属于能力提高题,要注意运用平常积累的如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前提等理论。答案:(1)观点:建立民族国家以救亡。背景:民族危机严重,寻求救亡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进化论的影响;立宪和革命运动的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任答其中四点即可)(2)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3)历史因素:商

13、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的增强。(任答其中三点即可)B.中国近来以来的爱国主义问题史家争鸣:每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总是和当时的历史使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因而爱国主义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萌发于忧患意识,发展于救亡斗争,合着时代脉搏,具有一些显著特点。观点一以君祥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学习外国长处,为我所用。观点二以庞士让为代表的史学家则认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思想起点高,思想观念更新快,为振兴中华而立志

14、改革和革命,为振兴中华而勇于献身观点三以张缓为代表的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民以救亡图存为基调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表现在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志士仁人们,为捍卫民族独立生存,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爱国主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其二表现在近代中国人民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狭隘爱国主义,急剧向以“向西方学习”,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爱国主义升华,使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性。预测演练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

15、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这位政治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

16、什么?运用之后的结果如何?(3)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甲中“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等信息可知该思想是自由主义;从材料乙中“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可知该思想是民族主义;从材料三中“社会共同所有”等信息可知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2)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民生主义则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第(3)问,需要借鉴政治学科的知识。答案:(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2)思想家;孙中山。药方:三民主义。最终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17、(也可答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3)没有。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例二关于义和团运动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的行为,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是敌视西方文明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也有人认为应通过真实再现历史原貌,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去考量。阅读并依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教科书也谈到拆毁铁路如此说来,拆毁铁路不过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措施。实际情况怎样? 二十九夜(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

18、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家说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勋。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修改。”袁伟时先生现代化与中国的

19、历史教科书问题材料二5月16日:直隶练军分统杨福同率马队八十余名由天津乘火车赶往涞水(捕杀团民)。 5月17日:杨福同抓捕、杀死团民多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派营官李瑞带步队四百名由塘沽乘火车开赴高碑店。 5月22日:附近义和团纷纷前往涞水助战。义和团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伏击杨福同,将其杀死。 5月26日:一些团民打算从高碑店乘坐火车去涿州,在买票时与铁路员工发生不快,怒而将高碑店铁路拆毁,并拔去电杆。5月27日:大批义和团占领涿州,并开始拆毁卢保铁路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长辛店卢沟桥一线及沿线设施,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子乔按:这是运动开始以来,义和团第一次大规模拆毁铁路)天涯社区“煮酒论史”:子乔矫

20、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 材料三五月九日(6月5日),“高碑店兵(编者注:清兵)拳开仗,拳死数十人。大沟等村拳闻之,急欲赴高碑助战,而白沟拳欲拆北河铁桥以阻运兵。定兴拳因与官绅约,不拆路,力阻之,甚至叩头,白沟拳不允,竟烧桥”。 (清)艾声(时任定兴县官员)拳匪纪略注:1900年5月28日,公使团议定调兵来京。6月10日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由铁路进犯北京。中途被清军和义和团击败,逃回天津。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4日,八国联军两万人进犯北京。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 材料四(6月底),“拳匪谬称奉旨,妖氛遍地;凡铁路官募工役,概谓之二毛,欲尽除之。铁路人人自危,皆错愕不

21、知所为。或献计曰:莫如迎师立厂,拳匪顾念同类,或可免意外之虞。观察不得已从之,立厂于西关永宁寺,迎师教练,诫毋焚杀。铁路诸色人等尽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与工役耦居无猜,附省二百余里铁路得以无恙。然匪首持权搜杀教民,与他厂无异,观察不敢禁也”。(清)刘春堂:畿南济变纪略,载义和团史料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依据材料一,概括袁伟时先生的观点。(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主要不同是什么?(3)结合所学与注解,你能从材料三中获得哪些信息?(4)简要指出材料四的主要意思。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义和团拆毁铁路行为的认识。解析:第(1)问要求概括学者的观点;第(2)问比较材料一、二观

22、点的不同,注意切忌用教科书的观点来生搬硬套;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信息;第(4)问是对四则材料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再谈个人的认识,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答案:(1)完全否认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是抵抗侵略者的正义行为;认为义和团敌视摧毁现代文明;义和团摧毁现代文明的行为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材料二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等主要是为了防止清政府通过铁路调兵镇压义和团;材料二说明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与敌视西方文明无关。(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仍在镇压义和团。义和团焚毁北河铁桥是为了阻止清军调动。义和团组织松散,各地拳民各自为政。当时有一部分义和团还是比较理智的,而

23、且颇守信用。某些地方官绅与义和团的关系很微妙。(任答三点即可)(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铁路官员采取灵活策略,支持义和团,故义和团就不拆毁铁路,并能与“洋务人员”即“二毛”和睦相处。认识:义和团敌视的主要不是现代文明本身,而是被敌人用做侵略工具、镇压工具或具有侵略背景的具体事物。同一事物,如为敌人所用则摧毁之,如对自己有利则使用之。当然,其中也有很强烈的对洋人的报复情绪,因为列强在修筑铁路时严重侵害了沿线居民的利益。2.关于目前对多极化趋势的不同看法史家争鸣:观点一“一、三、五”体系: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明彦1991年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

24、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可称为“一、三、五”体系。观点二“多权力中心说”: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和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某些国家”。观点三“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多持此种看法: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

25、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中、日五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工业新兴化国家、地区。观点四单极多极结构: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观点整合分析:有关当今多极化趋势的不同看法,人教版必修一和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都有论述。岳麓版必修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采纳了观点三,可见我国学者普遍的看法是: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

26、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预测演练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解析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一超”体现了单极化的要求,“多强”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上图并未给出哪一趋势占优势的答案。因此,对上图最恰当的解读是A项。例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使美国认为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会”,注定领导世界。与此同时,美国又面临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外部世界,也来自于美国社会内部。如何分析美国的综合国力与国情特点

27、,确定美国在冷战后的政策导向,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大辩论的焦点。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所有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本国政策目标的能力和手段。综合国力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和作用的标准尺度。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国内展开了关于美国国际地位的“衰落论”与“复兴论”之争。材料中关于美国国际地位的演变有“衰落论”与“复兴论”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个?请给出理由。(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择一观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论述一定要有理有据,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要

28、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尽量充实论据。答案:支持“衰落论”。理由: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问题严重,没有迹象表明美国政治体系能够加以校正;美国在全球经济实力中所占份额及美国在关键经济领域中的增长率都在持续跌落;美国存在的体制性弱点和社会顽疾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支持“复兴论”。理由: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进展,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上处在制高点;美国社会和政治具有开放性,其复兴动力建立在竞争、流动、移民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基础之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对美国进行全方位的挑战;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人口教育程度、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内聚力、政治稳定、军事实力、外交联盟、技术成就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它仍能保持

29、全面的影响力。例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

30、候多。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材料三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要得到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美国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利益,而且还要帮助创造一个新世界,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为什么要“既合作又竞争”?(3)材料三中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能实现吗?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前一小问据材

31、料一中1993年和1994年美国的政策措施与西欧的态度回答;后一小问实际上是要回答欧洲联合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中“这在外交上有利”“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等信息分析合作的原因;再由所学知识,从欧洲联合后实力增强对日本的影响方面分析竞争的原因。第(3)问,由材料三中的“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很容易看出美国的外交目标;后一小问据材料一、二信息可以看出多个政治力量的崛起对其形成了冲击作用。答案:(1)表现:出现贸易争端;围绕北约东扩产生分歧。原因:美欧要维护各自国家利益;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竞争加剧

32、。(2)原因:日欧在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利益,利于合作;日欧经济实力都不断增强,双方都互为竞争对手;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3)目标: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不能。欧盟、日本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制约美国的企图。3.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不同认识史家争鸣:观点一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观点二有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观点三有人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单纯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概括为发展模式的转变。多维思想点拨:观点一较完整

33、地表达了我国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指令型的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既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也要适当宏观调控。观点二强调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 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预测演练例一: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

34、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解析:选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例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年代主要内容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

35、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材料二毛

36、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材料三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1)据材料一,归

37、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第(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3)提示一:答案1:认为现代化

38、孕育着稳定,不会滋生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答案2:认为现代化过程只会滋生着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答案3:肯定“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的观点,能分别论述,并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满分。提示二:只有论点或只有史实不给分;做到了史论结合,但不符合其他要求,要适当扣分。三、 开放性历史问题练习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潄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

39、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我们认为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材料中关于中国思想界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证题,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无论选取哪一观点都要从政治、

40、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评论,评分细则也分为:观点明确,从三个层次评论、两个层次评论和一个层次评论;没有观点,仅从一个层次评论。这四个等级中,层次越少得分也越少,解答时一定要看清要求。答案:观点明确,从三个以上层次、中西方对比角度论述,史实正确。观点明确,从三个层次论述,仅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论述,史实正确。观点明确,从两个层次论述、中西方对比角度(或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论述,史实正确。观点明确,仅从一个层次、中西方对比角度(或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论述,史实正确。没有观点,仅从一个层次或角度论述,史实正确。答案:观点一:认为应该保卫中国文明完整性,反对科学与民主。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4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爆发。政治:中央集权制度适合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民主政治不能有效制止战争。思想文化:中国儒家“大一统、和为贵、求同存异”等思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西方科学发展应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观点二:主张中国应全面学习西方。经济: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阻碍经济近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败,战乱不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文化: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等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西方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领先于中国。观点三:中国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要学习

42、西方的文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

43、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评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2首先明确“英国模式”是普遍性的模式还是具有特殊性或者唯一的模式。(1)角度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

44、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换言之,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例如: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方面也同样适用。中国真正的近代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后期,表现为外国近代工业在中国的示范作用,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因此,英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转型,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2)角度二:“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英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新航路开辟,英国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海外殖民掠夺中

45、注重资本的积累,以及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占有日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以及本国工业革命所需的燃料煤的蕴藏丰富,在所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出现了“英国模式”,法国、荷兰的煤蕴藏贫乏,因此无法率先实现经济变革。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一定会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只是在明清商业繁荣的基础上走商业近代化的道路,事实上,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严重不足,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因此“英国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适合与英国自身的发展。(3)角度三:“英国模式”的形成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地区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能称为一种“模式”。比如;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美洲金银的大量发现等等。(这个角度可以不要,仅供参考)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殊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