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38MB ,
资源ID:1028098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280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新高考(鲁津京琼)专用讲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人教新高考(鲁津京琼)专用讲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41讲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知识点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为北方创造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内容:编户定居,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作用: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改革迫在眉睫(1)宗主督护制下“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

2、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习俗,决意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知识点二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推行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

3、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点三促进民族的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兴修等。(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3)商业的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文

4、化融入汉族文化。(2)意义: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图解历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图示解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信息提取:从根本上看,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史学争鸣】 评价孝文帝改革信息提取: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

5、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均田制是古代土地制度的一大变革,对于限制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作为孝文帝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2.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

6、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

7、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答案C2.(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籍贯 D.三长制解析魏孝文帝为加强中央对人口的控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故D是正确答案。答案D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社会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

8、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多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3)江南开发。从孙吴时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8四川绵阳调研)两晋南北朝时期

9、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题干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正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核心论点: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政治影响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核心论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解析解答时注意“

11、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选A项。答案A考法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考题1】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根据材料判断“事”是()A.均田制 B.迁都洛阳C.重订官制礼仪 D.实行汉化答案A明立意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抓关键“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说明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清误区本题属于概念内涵型选择题。难度较大。本题容易误选B或D,但这两项都与土地兼并无关。考法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考题2】 (2017江苏单科,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

12、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3、,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关键信息信息1:“胡乐”“胡舞”说明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信息2:“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说明以汉化为主。信息3:“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体现了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化。思路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上、移风易俗等方面回答;第二小

14、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概括。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孝文帝改革下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答案C2.北

15、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答案B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

16、,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通过发布诏令的方式,命令朝臣改说汉话,但是对于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允许不全改,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在朝堂之上说汉话,不改的要降职罢官,故选D。答案D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

17、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答案A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篱”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所以选B。答案B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

18、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分配,D项正确;均田制下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徭役与兵役,排除A、C两项。均田制下露田为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可世代相传,但限制买卖,排除B项。答案D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曾“入仕尧世”。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北方民族实现封建化B.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北魏全面学习中原文化D.宣扬君权神授观念解析结合选项来看,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主要从经

19、济角度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是认同的,故B项正确;C、D选项材料中并无反映,故不选。答案B8.阅读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答案C9.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

20、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题干描述了北魏政权对洛阳的整体规划和市场管理,这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C。答案C10.“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分析题

21、干材料,可看出孝文帝充分估计了迁都的困难,才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C正确。从“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可看出许多人不愿离开故土南迁,说明其保守势力很强,B正确。从材料中可理解到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D正确。而A项所述意思和题干表达意思正好相反,是错误的,答案为A。答案A11.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这说明当时()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解析由题干“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

22、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可以看出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歧视态度,故选A。答案A12.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

23、结论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面对多种多样的史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史实谨慎辨别。答案B二、非选择题1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

24、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

25、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或国势之衰兆已见)。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

26、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1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

27、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