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实践 一、教学反思我复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实践(必修一)这一课,下来之后,感慨颇多!通过这课的教学真正体会到学生没有通史感,前后颠倒,教师在上课前要把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代义制民主确立、生产力革命-工业革命等用多媒体的形式告诉学生,这样便于去分析每种西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学生也容易掌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课堂上联系必修(一)、必修(2),使知识成为整体。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师生间的互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讲课时,还是我讲得太多,虽然讲得很透彻,但学生还是被
2、动接受,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解决: 1、 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比如:讲巴黎公社政权成立往往只知道政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往往忽略这样的政权在当时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前进,当时还是资本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样引导学生才能得出巴黎公社是历史的偶然而不是必然性。让探究试教学活动起到恰倒好处。那如何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在我自己的教学
3、实践中,觉得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应该力求深入、准确、集中。如果教学的切入点多而散乱,如蜻蜓点水般点到即止,则教学活动的重点就不能突出,所授知识也不能深化,学生就会茫无头绪,最后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如果切入点没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则教师只能泛泛而谈,学生也无法获得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的启示,这样的探究式活动课也谈不上有任何实质性意义。一般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可以集中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上,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要求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众多史实中选取出有借鉴作用的部分,通过分析得出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体验。本节我虽然多出运用这个方法,但觉得不够精简、自己讲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削弱,练得多但不精。其次:历
4、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是这样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为: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得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探究式学习正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首先要求学生从知识体系众多的系统问题集中到一些可以与现代生活贴近的单一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或是从某个单一问题的多个角度选取与现实生活、教学目标相贴近的合适角度进行合作探讨。本节在这些方便做得不够,还须把学历史同现实社会的结合
5、,增强学生的对未来的探讨。 2、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时不光备教材、课本,更要备学生。(在备课中一定要充分的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
6、识水平的重要性。学生提出巴黎公社在当时社会是进步还是落后,既然是进步的为什么一定会失败呢?他们偷换概念,我告诉他们不是所有先进东西都会成功,巴黎公社代表的生产关系虽然先进但它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学生就弄明白了。其次,对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进行教学互动时,不要把它是监督或者惩罚学生的闹剧;在使用互动中多体现情感教育,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越多,学习方式越多,
7、课堂越“热闹”越好,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本课我以巴黎公社社员壮烈牺牲为例,通过讲述他为保卫公社牺牲的精神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对历史活动课的思考。这节课我对巴黎公社的偶然性我也让了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因为活动课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活动课上学生由过去课堂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外调研的社会实践能力,表演策划的能力等,但是学生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尚需一个过程。目前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在成绩比较好的班进行有一定可行性,而“普通班”在学生能力不够和组织纪律较差的情况下,课堂容易出现盲动和散乱的现象。而当前的教研活动恰恰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一些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因教育的对象是较好的学生,可欣赏而不可模仿,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推广和借鉴。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