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二单元评估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潍坊一模)“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这说明“宗法”强调的是()A政治隶属B血缘等级C尊奉服从 D分配继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依据材料“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信息可知强调的是血缘等级,故B项正确。2(2014临沂一模)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
2、)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故选B项。A、C两项并非西周的创制;D项是秦朝时期确立的制度。3(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
3、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材料可以看出根据宗法制的运行原则,嫡长子继承王位,如果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是嫡次子。但是在运作过程中,这一原则时常会遭到破坏,“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说明宗法制之下也有王位的争夺,故选C项。A项错误,材料并未否定宗法制的合法性;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宗法制作为一种制度是混乱的状态,混乱的是对宗法制的破坏;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4(2014荆州质检)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
4、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镇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员由皇帝任免,故D项符合题意。5(2014江苏百校联考)“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进一
5、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了秦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故选C项。6(2014兰州一中)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C“君权神授”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星宿对应列国,而列国是分封制的产物;星宿对应各州,
6、而州制由郡县制发展而来,所以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选A项,B、C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主旨。故应选A项。7(2014兰州一诊)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时期,为巩固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内容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其突出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君权至上、以国为家。故应选B项。8(2014
7、南京、盐城一模)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题干中“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故选A项。9(2014临沂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等级士,位居庶民之上,后来,“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因而士与卿大夫合二为
8、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其缘由是()A秦国实行军功制 B科举制度兴起C实行察举制选官 D程朱理学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材料“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可以看出这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而出现的现象,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培育了大量的读书人。故选B项。10(2014泉州质检)“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刺史制度以及学生阅读、理
9、解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当时官吏大多实行苛政,政治混乱,大都归咎于刺史,有的刺史不遵守职责,做事随意而为据此并联系“西汉后期”可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1(2014郑州一模)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这说明该朝官制()A规范了官员职责 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专制君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的含义是指宋代的官员官职仅仅是领取俸禄高低的依据,而差遣才是官员履行职权的实际权力所在,宋代采取将官员的官职与差遣
10、分开显然是为了强化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从而起到强化专制王权的作用。故选B项。A、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2(2014荆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的。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知识可知两者都具有择优录取的特点。故选B项。13(2014潍坊一模)“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
11、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由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C项符合题意。14(2014青岛一模)某博物馆有一文字残缺的史籍,其中有一段内容是:“曰丞相,曰宰相,_设计相,至则丞相废。”“_”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秦B唐C宋 D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设三司使又称计相掌管财政。故选C项。15(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永乐九年(1411)公
12、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信息,可知最高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以服务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选B项。16(2014临沂一模)“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
13、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 B君主让权,实行立宪C权力分立,相互制约 D恢复礼制,设立宰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体制。从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以分析得出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应该分散君权。故选A项。17(2014潍坊一模)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用排除法解答,A
14、项是丞相,无起草谕旨的职责;B项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与表中所列不符;C项是内阁,可备皇帝顾问并拥有“票拟”权,排除;清朝的军机处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的机要政务,即“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这与表中所列内容一致。故选D项。18(2014眉山一诊)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国西周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观点的依据是()A都是分封诸侯、列国分立B都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C都是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都是贵族政治、列国分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比较型的选择题,考查古代东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选项B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符合西周和古代希腊;选项C中“小国寡民”仅仅是古希腊的特点
15、;选项A中“分封诸侯”只是中国周代的特点。故选D项。19(2014成都一诊)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文中的“雅典人”是指()A除贵族外的雅典所有公民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C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D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中公民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是全体雅典公民的民主。应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0(2014潍坊一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代奴隶制国家中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对“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理解不正确的是()A直
16、接民主的运行机制B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C城邦贵族的集体管理D成年男性公民集体民主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制。依据所学考查四个选项,A、B、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只有C项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故选C项。21(2014延边质检)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C雅
17、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从材料“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和公正,最终导致了权力被滥用,故选D项。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二者的比较;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直接民主制形式上的弊端,而不是民主范围上的问题;C项明显错误,审判并判处一个思想家的死刑,是制度的悲哀。故应选D项。22(2014西安五校一模)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
18、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即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故选D项。23(2014临沂一模)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戏剧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大剧场,其中狄奥尼索斯剧场可以容纳30000名观众。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雅典奴隶制经济繁荣 B统治者重视戏剧教化C雅典建筑技术的进步 D
19、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雅典戏剧繁荣的主要原因是雅典当时处于民主政治阶段,公民享有民主权利,通过观剧等行为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故选D项。A项并不能保证戏剧的繁荣;B、C两项明显错误。24(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并且不会有什么成功;或者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
20、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容易导致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B雅典的城邦奴隶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雅典亡国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说明雅典民主制下公民民主、奴隶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是B项。A项原因理解错误,不是“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导致雅典灭亡。C项“社会发展的停滞”表述不正确,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淡化。D项无法从材料
21、中体现。25(2014泸州二诊)以下为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注重()A保持道路畅通 B保留原始的古老习俗C规范人们行为 D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分别从通行权、导致别人财产受损、受害人需申诉赔偿、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故选C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12分)(2014兰州一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
22、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汉书高帝纪材料二“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宋史舆服志材料三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
23、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3分)(3)根据材
24、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6分)答案(1)目的: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根本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3分)(2)房屋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2分)体现儒家“礼”的思想。(1分)(3)特点:封闭;对称;长幼、尊卑有序。(答出两项即可,2分)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心理安全的需要。(2分)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观念。(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注意材料信息“且夫天子
25、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可知是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第(2)问注意分析材料信息“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即房屋的名称;“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即房屋的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等级观念,符合儒家“礼”的思想。第(3)问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即封闭;“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
26、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即长幼、尊卑有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即对称;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可结合古代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分析即可。27(12分)(2014济宁期末)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
27、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3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
28、问题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3分)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3分)(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6分)(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29、(3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材料
30、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28(12分)(2014吉林质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
31、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3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
32、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1分)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1分)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1分)(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4分)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2分)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的察举制主要是以“德行”为选官的标准;材料二的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材料三的科举制主要看才能,通过考试选拔而入仕。故中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
33、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第(2)问,从材料一中“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说明察举制的“对策”只是辅助手段,不起决定作用。而材料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说明在科举制下,考试起决定作用。“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说明科举制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第(3)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回答,“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体现了其原因,同时庶族地主兴起,为扩大统治基础之需要。从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可归纳出其特点有: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等。29(14分)(2014吉林质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34、题。材料一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材料二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三“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
35、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3分)(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7分)答案(1)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3分)(2)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4分)(3)作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2分
36、)影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5分)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法条文清晰、内容详细,如“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由于规定详细,所以便于操作;从处罚上来看,过于残酷,带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第(2)问,分析原因要结合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帝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来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联系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近代中国及日本所受之影响分析解答。同时,要把握住罗马法的原则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