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暨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数学注意: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4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参考公式:柱体的体积公式V=Sh 其中S表示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柱体的高锥体的体积公式 V=Sh 其中S表示锥体的底面积,h表示锥体的高台体的体积公式 其中S1,S2分别表示台体的上,下底面积,h表示台体的高球的表面积公式S=4R2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V=R3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点为圆心,
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A B C D2. 已知,且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 平行于直线且过点的直线方程为( )A B C D 4已知直线,平面,;则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个数( )A B C D 5若实数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 )A B C D6双曲线,则焦点到其中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A B C D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 )A B C D8如图两正方形,所在的平面垂直,将沿着直线旋转一周,则直线与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9正方体中,在内部(不含边界)存在点,满足点到平面 的距离等于点到棱的距
3、离. 分别记二面角为,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0已知双曲线,过双曲线的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的渐近线与两点,若点满足,则双曲线的离心率( )A B CD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多空题每题6分,单空题每题4分,共36分11圆柱体的轴截面是边长为的正方形,则该圆柱体的侧面积= .12已知抛物线,点在抛物线上,则该抛物线的焦点的坐标为 ,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13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商攻中,阐述:“斜解立方,得两壍堵。斜解壍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若称为“阳马”的某四棱锥如图所示,为矩形,面,则与所成角= ;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4
4、经过原点有一条直线,它夹在两条直线与之间的线段恰好被点平分,则直线的方程为 .15已知直线,圆的方程为:,则直线恒过定点 ;若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则弦长度的最小值= .16如图,正三棱柱中,各棱长均等于,为线段上的动点,则平面与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余弦值的最大值为 .17已知曲线:,是曲线上的动点. 当与不重合时,斜率之积= ;若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8(本题满分14分)已知原命题是“若则”(1)试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所写命题的真假;(2)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9(
5、本题满分15分)如图,空间几何体中,四边形,是全等的矩形,平面平面,且,分别为线段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证:.20.(本题满分15分)已知抛物线,与圆,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1)求证:(2)若直线与圆相切,求的面积.21.(本题满分15分)如图,斜三棱柱中,为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恰为的中点,在线段上,为与的交点,若与平面所成角为.(1)求二面角的余弦值;(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22. (本题满分15分)已知椭圆,点为椭圆上的点,长轴,为椭圆的上,下顶点,直线交椭圆于(点在点左侧,且与不重合).(1)求证:直线的倾斜角互补; (2)记的斜率为,的斜率为,求
6、的取值范围.高二期末考试答案一 选择题12345678910二 填空题11. 12. ; 13. , 14. 15., 16. 17. ,三解答题18.(1)逆命题:“若则” 假命题 2+1 否命题:“若则” 假命题 2+1 逆否命题:“若则” 真命题 2+123.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是的真子集, 2 即 3 19.(1)由分别为线段的中点, 2 又,所以 2 平面,且面,平面 3(2)证明: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面面, 2 ,所以平面, 2 在中,所以 2 从而平面, 2 20.(1)设, 联立, 3 即。 3(2)直线与圆相切, 3 2+3+1或:原点到直线的距离=, 21.面,为直线与底面所成角, 2 (1)法一:取的中点,则平面 2 过作于,连, 则即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2 3 法二:面积法,取的中点,则平面 2 设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为,则 2 3 法三:面,作面 2(三垂线定理)面,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2,3 法四:向量法,以为轴建立空间坐标系,(2),直线与面所成角即为直线与面所成角2法一:在平行四边形中,由故 2直线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法二:作,则, 2 直线与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22.(1)设, 椭圆方程为 2联立,故有 2其中代入化简得 3(2)法一:一方面先证明,记 2 4另一方面得,所以 2法二:其中代入化简得(),以下同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