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下语文评课记录-1放风筝2人教版对于刘亚莉老师的公开课风筝,三年级所有语文老师积极给 予评价,评议如下: 刘晶:刘老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我认为刘老师做到了这几点: 李玉明: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读的前提下学会了归纳,理清了脉络: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训练了学生一定的总结,归纳的能力。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一步步地带着学生感受到了做风筝时的充满憧憬的幸福、放风筝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线断后找风筝时的着急、垂头丧气但又希望无限的儿时童真。 胡成:
2、刘老师将字词的理解放到了上下文、句子中去引导体会,用换词、表演动作方法理解较好,其次,还让学生体会写作特点,渗透习作写作方法,这些教学方面值得我借鉴。 冯兰:刘老师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自己则扮演的是唤醒和点化的角色,而不是教化和教导。我们看到,她引导孩子感悟“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时抓住一些很富有感情色彩和温度的词语(如快活、奔跑等),让孩子们朗读体悟。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分享中,感悟到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乐,体会到找风筝的急切心情。 陈耿芳:没
3、有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而是一味的“引”。学生是在教师预设的线里,就如那一只“风筝”,在自己的教学目标范围里飘浮。缺少了一分合作探究的快乐,我想,就应该放吧,那怕“线”断了,这也是一分充满憧憬的海阔啊! 程瑛:应给学生很多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体会、体会再体会,不断感受不同事件不同的心情,并以此让阅读作为加深课文理解的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应该有很多自主的空间,学习知识是主题,但我认为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尤为重要,因为他(她)在了解了知识的同时,还掌握了一生独立思考学习的技能。如教师在引导掌握了“做风筝”这一环节后,归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学习这一部分的,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前提下,板书加深方法,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去分析后两部分“放风筝、找风筝”,这样我想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