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三者的共同点有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反对封建束缚 促进人性的解放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故符合题意;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西方三次著名思想解放运动,都富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性的解放,故,符合题意;智者运动时期尚处于奴隶社会,不存在反对封建束缚,文艺复兴是要摆脱天主教神学束缚,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武器,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故不符合题意。故选组合,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2. 史
2、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中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转型”有关的是A. 世袭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秦国开始的中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社会转型,即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确立。故答案为B项;世袭制是传统政治制度,不符合“转型”的题意要求,排除A项;行省制出现在元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出现在隋唐,时间不符,排除D项。3. 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
3、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A. 等级观念的淡化B.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C. 理学思想的影响D.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从汉末到宋代,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B项正确;A、C选项是思想,D选项则不是原因。4. 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做法A. 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
4、B 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C. 巩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D.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从“农民提出”到全国20%的农村实行“包产到户”,顺应了农民要求,B项正确。A项所说发生在1978年凤阳县;“包产到户”生产自主性提高和“巩固”公社体制加强管理矛盾,C项错误;当时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D项和“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史实不符。5. 十二铜表法中的一些条款指出,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还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A. 强调权利和义务相对应B.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 体现注重民主的法治观D. 侧重于保护平民的利益【答案】C【解析
5、】【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而且强调“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体现了该法注重民主的法制观念,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权利和义务,排除选项A;材料中的人民会议应当包含平民和贵族,因此该法针对的是所有公民利益,并未特别针对平民或者贵族部分群体利益,排除选项B、D。6.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这表明他A. 提倡自由平等B. 推崇三权分立C. 主张社会契约D. 反对代议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
6、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可知,卢梭反对代议制度的间接民主,认为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故选D;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可知,卢梭反对代议制度的间接民主,未涉及自由平等,也未涉及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排除AB;社会契约用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等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7. 下图
7、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赫鲁晓夫偷窥西柏林。该漫画表明 A. 西欧国家经济合作加强B. 苏联战略目标发生改变C. 苏攻美守态势已成定局D. 柏林危机得到彻底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从苏联时期漫画“赫鲁晓夫”关注西德可知,苏联领导人对西欧十分警惕和关注,结合时代背景可知A项正确。从图上不能得出苏联“改变了”战略目标B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到苏美全球争夺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领导人的做法可知,柏林危机没有“彻底解决”,还在两极对峙状态下D项错误。【点睛】漫画往往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做此类的史料分析需要特别注意时代性和中心立意。8.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
8、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A. 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B. “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C. “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D. 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答案】C【解析】【详解】“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的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逐渐动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变化,不是说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
9、了农耕文化,A错误;瓦解了小农经济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商业观念问题,不是说明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D错误。9.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A. 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B. 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C. 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D. 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天命转移与否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德与无德”,由此
10、看来,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人事”兴和“德政”,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B正确;依据材料“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的信息可知国家的兴亡不是决定于神的意志,A错误;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C错误;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属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出该信息,错误。10. 2013年7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复电习近平表示:“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本党自五年前在台湾重返执政伊始,相关部门立即在此项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中断近十年的和解与合作希望贵我两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与
11、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复兴中华民族,促进两岸永续的和平与繁荣。”马英九的电文表明( )A. 两党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 “九二共识”前两岸已实现“三通”C. 两岸都赞成“一国两制”的共识D. 两岸的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都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主要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无法得出;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 196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
12、会议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的恶化。”以下与这次会议有关的是处于美苏两极格局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第三世界兴起 世界大战正在酝酿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反映出的信息点:“1961年”、“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的恶化”可以判断出这次会议是1961年9月1日,25个不结盟国家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12. 下列关于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 第九(合唱)交响曲、星月夜其重要代表作品B. 主张“人类天性本善”的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C. 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生活是“双刃剑”的道理D. 帮助人类重新树立尊重自然的态度和对文明保持宽容的心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不属于浪漫主义范畴,故选A;卢梭主张人性善论,他的浪漫主义贯穿于其思想学说的各个领域,首开浪漫主义运动之先河,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故排除B。C、D是浪漫主义对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与影响,排除。二、非选择题13. 关于中外近
14、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 摘编自胡适年谱(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
15、说明。(2)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2)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面对复古逆流,新思想传播,开始新文化运动。
16、【解析】【详解】(1)如果是选择鸦片战争作为开端,则可从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果是以洋务运动为开端,则可从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概括洋务运动的影响。(2)背景: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他所处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因此可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等方面根据。14. 民间媒体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大量发行的官报,还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小报”,其发行人多为邸吏、使臣、书店主人等,内容有真有假。明清时期,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人员构成及运
17、作方式与现代报社机构类似,刊发的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更可靠。报房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报业的技术革新。作为盈利性质的商业报纸,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呈现出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微弱新变。摘编自潘小露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比较等材料二 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摘编自王鑫宏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材料三 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的
18、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摘编自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民间报刊的变化,并说明民间报刊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媒体发展的意义。【答案】(1)变化:非法到合法;技术、管理等更具专业化;内容更真实。作用:反映民众诉求;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信息交流与传播,开
19、阔国人视野;报业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嬗进的趋势。(2)维新变法;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宋代“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小报”,明清“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人员构成及运作方式与现代报社机构类似”;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更可靠”从创办到管理,从内容到审核等方面归纳。作用:应用材料一中的“促进了报业的技术革新”,“盈利”性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微弱新变”等
20、信息,结合所学从办报人到读者,从市场到未来发展,从传媒到社会整体进步等方面进行分析。(2)历史背景:从材料二中,“ 1874年”王韬开创“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进行维新思想的宣传,多人响应,各地“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结合所学相关“19世纪末”中国历史知识,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传媒事业发展的背景因素。(3)意义:从材料三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信息,结合所学史实,根据自媒体的特点,发展和内容等,就其对当今
21、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和生活等方面,分析意义。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价格改革于1979年正式启动。1979年夏收以后,中国政府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甜菜、甘蔗、苎麻、黄牛皮、桑蚕茧、毛竹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购牌价平均提高22.1%。其中,粮食和油料超购加价的幅度由30%扩大到50%,对棉花超购部分也开始实行30%的加价。这样,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包括粮、油、棉超购价部分在内,平均提价25.7%。之后,又陆续提高了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由于粮食统购和超购价格的提高,仅1979年全国农民大约增加收入40亿元,
22、平均每人增加收入约5元。19791981年的3年间,农副产品价格共提高38.5%,加上扩大议价范围,农民由此增收204亿元。摘编自刘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启价格改革的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被打破;农村市场逐渐活跃。(2)特点: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活跃了农产品市场。【解析】【详解】(1)背景: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价格改革的背景可以从改革开放角度、经济体
23、制转变角度、国家政策角度进行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大幅度的提高了.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可以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价格改革的特点。 影响:可以从农民积极性角度、经济发展角度、改革开放意义角度进行分析。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0年10月,英国本土已经度过最危急的时期。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其对华政策转向积极。1940年10月14日,英国大使卡尔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表示“英国国策今已改变”,建议中国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要求,中国还可以要求英国对华贷款100万英镑。作为回报,中国可以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或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时
24、,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区,牵制日军南下。1941年2月,丹尼斯少将将出任英国驻华武官后,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其主要内容有英国训练和指挥中国游击部队及英国空军的援华问题。1941年78月,中英连续举行了4次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的商谈。8月中旬,双方就组训15连游击部队,协防香港、缅甸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华政策转趋积极的背景与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联合军事行动达成初步协议的意义。【答案】(1)背景: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征服英国的计划;日本加快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危及英国利益。措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加强与中国讨论军事
25、合作问题。(2)意义:推动了英国援华制日;实行特定区域的联防,符合中英两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1940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可以根据西欧战场的状况、英国本国自身利益角度进行分析。 措施:根据材料“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进行分析,可从双方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快抗战胜利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角度、各国共同利益角度、扩大中国影响力角度进行分析。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吴道子(约686760),唐代著名画家。他吸收国外以及
26、民间画风,结合佛教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确立了崭新的民族风格。他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在天王送子图中,他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道教、儒教的内容相融合,展现了宗教画的高超技艺。他采用水墨进行山水画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历代名画记中曾经记录了吴道子“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之语来表明其艺术风格。摘编自黎猛、马昕论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道子画作的艺术特点
2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道子艺术风格形成历史背景。【答案】(1)兼收并蓄,自成一家;运笔独到,风格多样;大胆创新,不落俗套。(2)政治统一;政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解析】【详解】(1)特点:提取材料中“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改革传统的线描”,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道教、儒教的内容相融合,展现了宗教画的高超技艺。他采用水墨进行山水画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2)背景:从“吴道子(约686760)”得到其生活的时代大背景即盛唐时期,利用“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等信息,结合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存在,分析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点睛】利用历史分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到文化艺术特色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