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性和价值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自觉王凤祥 安维复摘 要:新中国 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鲜明地展示出与时俱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诠释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理论自信和充分的理论自觉将指引中国人民继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新中国 70 年来,虽历经坎坷,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从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走
2、向邓小平等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习近平时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正一步步走近世界的中心。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世界投来疑问的目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对此,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有必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自觉上做出一些回答。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捍卫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之证可谓是风雨兼程。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来自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常常是经验主义的攻击对象,特别是维也纳学派将科学哲学推向极端,明在剔除形而上学,而意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在实践
3、方面,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屡遭挫折,尤其是在苏联社会主义解体后,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诸多证据显示,苏联解体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是一种教条化和改良化的非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形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一起开始的。”1苏联解体不仅没有动摇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坚固大厦,反而唤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敬畏和拥护。同时,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苏联解体后,西方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下结论,说下一个重蹈覆辙的将是中国,其原因是两者同属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殊不知中
4、国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道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这当中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分析和具体运用,从而产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且道出这一科学理论只有运用到具体实践中,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证明出它具有科学性的一面。毛泽东思想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秘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指明了方
5、向。在毛泽东思想启示下,邓小平做出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果断提出改革开放。邓小平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喻成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形象比喻,除了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革命同等重要外,还说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革命具有同样的本质性内容。邓小平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改革开放不仅没有使中国改旗易帜,反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需要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对待它,而这种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集中体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发展起来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正是因为邓小平抓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才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出中国特
6、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态,并且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歌猛进,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取得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效显著,在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等领域均有突破,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所创造出的一个伟大壮举。这一壮举深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發展,不仅为中国人民谋来了幸福,也通过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其自身的科学性提供了佐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
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3“充分”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的实践和检验深度。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反复实践和检验的理论结晶,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提供铁的事实证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验说明,新时代还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过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源源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价值遵循的诠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怀有崇高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始终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体现“推动人
8、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人类道义制高点”435 这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这一价值遵循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实践中得到了诠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投身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并始终坚持把中华民族整体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遵循合为一体。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致力于人类伟大事业的信心,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15。1959 年,毛泽东会见秘鲁使节时说: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571。从抗美援朝到援建坦赞铁路,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就能反映出新中国致
9、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远大抱负和自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取得很大成就,但中国人民并未止步。对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再认识,通过大胆的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就是要中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6。改革开放使中国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逐步走向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让世界人民看到邓小平对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民族国家所持有的价值遵循:一是“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二是“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7。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长治久安的和平与发展时期。纵观世界,和平与发
10、展问题实际上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江泽民指出:“每个国家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从历史的高度思考: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应该为实现这样一个世界作出什么样的贡献。”8当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中国发展促世界发展,以中国和平促世界和平。这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9人类社会步入 21 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遇到新的困境,如能源匮乏、环境污染、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对此,人类面临的不仅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还有“怎样建设一个世界”的问题。“怎样建设一个世界”,其核心是
11、“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不仅为“怎样建设一个中国”,而且为“怎样建设一个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的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综合能力顯著增强,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落后和贫穷依然是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难题时,习近平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平均每年完成了超 1000 万人脱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当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时,习近平提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
12、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 30%;当能源危机威胁到人类生存时,习近平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国很快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世界可再生能源增长贡献率超过 40%。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深刻体现中国从被动融入转向主动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格局。习近平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441 事实说明,从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442 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切,不仅是
13、对中华民族整体价值诉求的深刻表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遵循的深刻诠释。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和贡献说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合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又合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自身需要。因此,新时期中国人民要更加坚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首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在对马克思主义
14、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中,又逐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格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形式。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出普遍真理的指导价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每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在续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体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都是在具体实
15、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两个必然”上升到“两个决不会”,对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认识的“同时胜利论”过渡到列宁的“一国或数国胜利论”等,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又具有时代性特征。马克思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符合中国国情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还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曾批判德国哲学是在“天空飞翔”。当年,马克思从书斋走向社会,去“深入全面地领悟
16、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2,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哲学形如“天空飞翔”的状态,让哲学落地生根、服务于民,去“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一方面能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给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共同携手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为全人类做贡献。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精神力量和支撑。由于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在
17、建构自己历史的过程中存在千差万别,由此形成的价值观也各有千秋,即使在同一民族或民族国家的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价值观的差异性。但是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总会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往往反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民族、国家或阶级为了共同利益或共同需要所表现出来的统一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特征。这说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或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来支撑。而这个核心价值观又只能作为这个民族或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它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价值”。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却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在世界范围内横行,
18、妄图以“普世价值”冒以“共同价值”的词语混淆来欺骗大众。然而,那些接受西方“普世价值”的民族国家并没有给自身带来普遍安宁和幸福,而是冲突和动荡。这说明西方“普世价值”带给世界人民的只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不是和谐万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价值”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4522 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近百年的艰辛探索,凝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价值诉求的现实表现形式,又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众所周知,实现中华民
19、族伟大复兴,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现实的价值诉求。这种价值诉求具有民族倾向性,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整体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而马克思主义至始至终把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遵循。这种价值遵循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是普惠“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价值”与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两种价值的吸纳、发展和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价值”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与西方“普世价值”严格区别开来,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价值领域的发展。最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果
20、某些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科学发展,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早年对巴黎公社的失败总结时,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但是在 1871 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13其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也没有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列宁清楚地认识到,若要保住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这是“胜利的社会革命”的必备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就提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14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俄国不仅保住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还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到了 20 世
21、纪 90 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突然解体,这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阵痛,它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既要充分发展,也要科学发展。这些启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比如有学者从文化因素对此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解读。当然,仅从文化角度做出单一解读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但也不能否认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那么,对于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既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也离不开雄厚的文化软实力。纵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列宁时期就已经觉察到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
22、产主义社会的。”15当时列宁就认识到,苏联要想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663 对此,列宁提出了“文化革命”和“文化主义”的口号,要求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16367。列宁逝世后,苏联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大转变,文化建设走向程式化和单一化道路,“在俄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文化自我孤立时期、精神空虚时期。”17这种重经济轻文化的后果,使苏联这个民族国家丢弃了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苏维埃价值”,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东西18。在这种情况下,前苏联,一些人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渐渐丧失理想信念,做出有悖于苏共(布)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
23、的事情19。可以看出,文化发展缺失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未能获得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说,文化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高度重视。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制定出完备的文化纲领,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我国文化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松懈。比如,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两个文明建设;江泽民提出“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
24、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发展,等等。可见,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肩前行。也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对文化发展的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积蓄了雄厚的文化力量,从而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6 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4349 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充分展示,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能为中国人民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继续坚持走中国特
25、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继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参考文献:1 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5)4-10.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7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2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0.8江泽民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4.9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4.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2.13列宁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2.14列宁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9.15列宁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9.16列宁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2.18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9.19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