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2394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为第卷(客观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客观题 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2.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

2、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手工业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已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3、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5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7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4、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9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10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

5、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11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1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3到(汉)武帝,令诸

6、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A违背了历史潮流B确立了思想统一C削弱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稳定14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15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痛恨宦官,拒绝与之交往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这

7、表明A太学清议摧毁宦官势力 B儒家学说强调社会担当C察举制度净化官场风气 D“内外”朝争导致政局失控1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B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C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D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17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18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8、第30页A公元前3世纪末期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19“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迁都洛阳20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弱化了宰相权力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21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

9、试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22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C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3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

10、巢起义24学者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的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交流汇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25爱日斋丛抄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26其书

11、被书论家评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其人被欧阳修评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这位唐代大书法家是A颜真卿 B张旭 C王羲之 D黄庭坚27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表明人类已进入热兵器时代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28在敦煌壁画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这些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D艺术形式

12、的多样化29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0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第卷(非

13、选择题 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10分)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

14、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指出分封的对象有哪些?(4分)(2) 据材料二,概述与商代相比西周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以及这样做的目的。(3分)(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3分)32(10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

15、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后汉书左黄周传论材料二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

16、雄上书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和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

17、出现的共同原因。(5分)34(10分)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

18、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分)(2)据材料二,概括

19、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省淳中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卷(客观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 ADDAB 6-10: DBCBD 11-15: CBDDB16-20: CBDCA 21-25:BCCBD 26-30:ACCCA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1)目的:有效统治广大的国土,拱卫王室(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裔。(4

20、分)(2) 特点: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法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分)目的:形成到道德团体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1分)(3)问题: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1分)缺陷: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以血缘关系为维持纽带,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随着代数增多而使血缘关系疏远)(2分)32(1)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4分)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2分)(2)变化: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2分)原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33(1)魏国,隋朝。(2分)政治上:政权分立。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民族交融。(3分)(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相同点: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3分)34(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任答2点得2分。)(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3分)原因:地理环境影响。(1分)(3)现象:乐舞发达。(1分)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3分,任答3点得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