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单元易混易错高考体验对应学生用书P87易混易错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相同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与“一边倒”并不冲突:一方面,“一边倒”是我国基于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一边倒”的同时,我国又坚持独立自主,不做苏联的附庸。材料“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
2、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所作出的让步,是处于恶劣国际环境下的新中国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作出的局部牺牲,即便如此,新中国仍然不忘为国家争取更多利益,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反映出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一边倒”,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5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未提出,排除C项;材料时间是1950年,“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还未提出,排除
3、D项。3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D参加日内瓦会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故选A项。4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关
4、于这次会议,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C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D英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结合材料时间“1955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D项错误,符合题意。5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
5、了()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许多国家敢于投票支持中国,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问题的投票中,美国投的是反对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个国家对“冷战”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是在重返联合国之后,故D项错误。6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专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
6、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D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答案C解析材料“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说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极度不正常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而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两国关系才开始缓和。故选C项。7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主要是因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
7、提出来的B重返联合国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C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因为该原则是由中国提出来的,故选D项,排除A项。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C两项。8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B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8、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D中美双方始终恪守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答案B解析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A B 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再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故错误,排除
9、B、C、D三项,故选A项。10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高度评价了该组织为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作出的贡献。该国际组织的突出特点是()A军事政治联盟 B结伴而不结盟C全球性多边合作 D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可知,该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是200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突出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故B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组织,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是全球性多边合作,排除C项;D项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突出特点,排除。
10、高考体验1(全国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的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
11、党,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等17国建交,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2(江苏高考)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
12、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3(北京高考)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
13、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项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项;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后,排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项。4(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
14、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等信息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于1979年,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底,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5(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
15、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承认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万隆会议由亚非国家参与,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由中、苏、美、英、法等国外长参加,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两国盟约,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
16、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7(浙江高考)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下列材
17、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
18、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合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
19、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4)主题: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解析第(1)问,材料中的观点是通过法律途径废除领事裁判权,这一特权最早是英国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第(2)问,回答背景时注意联系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废约运动,迫使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是中国收回了山东主权,迫使日本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某些条款;“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联系新中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和“一国两制”的政治主张等分别分析其影响即可。第(4)问,分析三则材料,归纳概括三者蕴含的共同内容:国权的争取和国家利益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