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点规范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6安徽示范性高中联考)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2.(2016湖南永州一模)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
2、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3.史料记载:“垂拱三年(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2015安徽合肥一模)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
3、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5.(2015山东淄博高三期末)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折射出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6.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7.(2015吉林摸底)下图中,从图1到图2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B.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古代中央官制的重大变革8.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
4、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9.(2015江苏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阻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10.(2016湖北黄冈质检)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
5、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D.民族融合的强化11.(2015江苏南通二模)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12.(2015山东济南一模)葛荃在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
6、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中央集权D.尊君敬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
7、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与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4.阅读材料,完
8、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
9、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摘编自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根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
10、位与职能。(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考点规范练.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武帝实行的内外朝制度。材料中论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汉武帝任用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2.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眼是“汉武帝”和“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封国是朝廷的主
11、要依靠力量”矛盾,故A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项错误;由“汉武帝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可知,这反映的是“推恩令”,故C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3.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相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宋设“枢密院”,不是唐代,故B项错误;“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宰相)祎之,不是“监察地方政务”,故
12、C项错误;尚书省负责诏令的“执行”,而非“定制”,故D项错误。4.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唐代的科举制度,题眼是“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由“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知,科举制改变了以前地方选官制度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5.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题眼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依然实行科举制,选官制度并无太大变化,故A项错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表明宋代知识分子得到国家的重视,这与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与时局和战的变迁无关,故B项错误,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迁移与“唯有读书高”无关,故D项错误。6.B解析
13、:由地图中的“大都”“陕西行省”,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部分行政区划。地图区域邻近大都,而元朝在邻近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故B项为最佳答案,同时排除C项。A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D项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均排除。7.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明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图1、图2分别是宋代与明代中央机构的变化,而宰相机构的废除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8.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题眼是“(治国)首在正纲纪”。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纪纲不立,主荒臣专”“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必须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故A项正确;B项属于加强
14、君权的措施,与题意无关,故错误;C项是处理政务的需要,与题意无关,故错误;D项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故排除。9.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10.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理解。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A项正确;西南军务、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强化仅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组成部分,并未切实体现出问题的本质,故可排除B、C、D三项。1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军机处的作用,题眼是“军
15、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题干大意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材料表明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12.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题眼是“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材料中未提及“家”的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权统治的延伸”“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6、是专制主义,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即地方服从于中央,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敬祖”的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参考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内阁制的发展状况。第(1)问“内阁由
17、明到清的发展变化”,依据材料信息,从内阁人数、组织结构、内阁权力等方面的变化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皇权的加强有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14.参考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设置谏官;劝谏皇帝。(3)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作答;第二小问,可依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第(2)问“突破”,据“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以皇帝为监察对象”“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等信息概括归纳。第(3)问的“表现”,可据“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等信息归纳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重在明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严密,但始终是为皇权服务;第二小问,中国古代监察体制作用有限是由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