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乐府诗两首青青河边草 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青翠一样好。无论南北与西东,但愿相随到终老饮马长城窟行 饮:给牲畜喝水 饮马长城窟:让马在长城下的泉窟喝水 行:乐府诗体之一 文选五臣注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生活艰苦,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由此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成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
2、人思念。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smi wi pngyn jiou 乐府诗集u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u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yng)作者是否为蔡邕历来有争议选自作者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谣。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
3、层人民生活。将本首诗改写成现代散文同学的改写与本诗对比哪个更有艺术价值?这首诗有哪些艺术价值?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延绵不断的青草比喻成“剪不断,理还乱”愁思兴: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绵绵思念。既写了眼前春草绵延不绝的景色,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比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叠词双关“青青、绵绵”“绵绵”“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顶真1.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2.顶真:每句最后一个字词与下句开头一个字词相同的一种修辞手法。u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u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u出门看
4、伙伴,伙伴皆惊忙。3.作用: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富有音韵美,语音流畅,回环往复。“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这里虚实结合,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对比 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引起思妇的孤独寂寞和痛苦之情。比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别人家都是亲人欢聚,而自己却是门前冷落,没有人告诉
5、她丈夫的消息。喜悲对比,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凄凉。对比 “情真词切,千回百转”1)“全诗有多少出转折变化?2)结合文本分析,情感如何转折变化的?3)用数轴画出整首诗的情感变化轨迹。第一次转折u 结合文本:u 1.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照一般的写法,该说“我”思些什么了?可是笔锋一转)2.“远道不可思”理性又告诉她,不要去思念,无尽的思念无济于事,只会加深痛苦。u 情感变化:思念理性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言有尽而意无穷”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