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作品版权由李育维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盗用必究!第四章 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和天演论;龚振部、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译著成果;新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二)能力目标1分析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洋务派、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学习西方的异同点,提高运用比较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历史的学习,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2、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能力。知识点拨(一)知识引导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抛弃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2)进程:学习工艺技术(19世纪40年代)学习自然科学理论(从19世纪70年代起学习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到19世纪90年代)(3)严复:在西学热中贡献最大,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推动了戊戌变法。(3)结论: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化从器物层次递进到制度层次。同时近代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又吸取了西学的东西,使其带有了
3、新旧交织的特点,这是时代所造成的。2清朝晚期科学技术成就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学家精神 兵器制造家龚振鳞首创铁模铸炮法;撰写铸炮铁模图说热爱祖国,以救亡图存、振兴民族为科研和创造的动力;努力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又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在十分艰辛的环境下,刻苦钻研,为国争光翻译家李善兰 撰写方圆阐幽,阐述微积分理论翻译重学,介绍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发表考数根法,为中国素数论方面最早著作数学家华蘅芳译著代数术和决疑数学化学家徐寿译著代数术和化学鉴原补编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主编京张铁路工程纪略飞机设计师冯如1910年在国际比赛中创世界纪录,为国争光3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1)新式学堂的兴办:原
4、因:适应形势需要,培养有用人才。学堂: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外语、科技、军事学堂。维新派创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培养变法人才。1898年清政府建立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的特点:a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中;b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影响: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2)教育改革:原因: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需要。清政府实施“新政”,以缓和矛盾。措施: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评价: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近代化要求,具有革新意义,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5、育制度的形成。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二)重点、难点1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主要特征演变进程:鸦片战
6、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19世纪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特征: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由于历史剧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
7、3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和影响(1)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及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科举制再也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难以维持下去。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从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打破科举制度的传统。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摧毁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科举制度,大力培养人才,革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变法法令中,规定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取士,要为发展资本
8、主义、振兴国家培养人才。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兴起,清政府为缓和国内不满情绪,宣布实行“新政”。旧教育已是众矢之的,因而教育改革成为“新政”内容之一。建立了新学制。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从此,中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科举制度也随着社会发展走到了尽头,埋入坟墓。这是我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步骤,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主要特点:教育成就、教育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近代前期,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新旧更迭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的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动摇,中国教育在扬弃
9、中获得新生和发展。教育仍然是以一定经济为基础,为一定阶级统治服务。近代教育改革围绕救亡图存这个中心,以救亡图存为内容,为救亡图存培养人才。(3)影响: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关于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不同评价l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停止科举、兴办学校。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关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有不同看法,大致包括:(1)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第一种看法
10、。积极作用是: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使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功能;促进了新式学校的建立,使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促进了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新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形成一股力量,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的社会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放弃通过考试求功名的观念,使知识分子就职多元化。第二种看法。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重了社会危机,使一大批靠求取功名的群众断绝了出路,他们对今后的去向无所适从;有的甚至直接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中。科举制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具有进步合理性,社会尊
11、重科举功名的价值理论没有完全消失,人们痛恨八股取士,而未彻底否定科举制;科举制的废除改变了人们的名利观。5中国近代科技成就取得的历史条件及特点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西方科技文化进一步传播到中国。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翻译和介绍了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刻苦学习,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虽有所发展和进步,但十分落后。6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
12、学说创造者达尔文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其要素是变异、遗传和生存竞争)。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7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洋务派的京师同文馆,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使中国人增长了知识,了解了西方,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点:目的不同,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办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同。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开设西文
13、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能力思维渗透能力素质例:在翻译外国文献的机构中京师同文馆以()A翻译基督教有关的书籍为主B翻译科学技术书籍为主C介绍外国史地知识为主D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京师同文馆创办者的派别和时间。京师同文馆创办于洋务运动中,是洋务派为发展洋务的需要而创办的。洋务运动又以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为主,故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击思维例:鸦片战争中,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的直接原因是()A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B清政府“闭关锁国”局
14、面被打破C师夷长技以制夷D英国进行鸦片走私分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本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原因”,依题意可以得出:B、D两项一个是鸦片战争的结局,一个是英国侵略中国、扭转贸易逆差的手段,C项是新思潮出现的目的,只有A项才是新思潮萌发的直接原因。所以,A项为正确答案。学科渗透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显贵的特权2科举制在1905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已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以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式儒家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
15、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分析:该题为2000年文综试题,是一道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题。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它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本题紧紧依托课本内容,力求从知识能力理论和思维等诸角度对考生加以立体考查,题目取材时间跨度大,概念多。从隋唐到清末,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归纳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第1题中,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统治者迫切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员,科举取士将选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公开考试吸收大量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
16、定,A为正确答案。第2题旨在考查运用历史基本理论分析史实的能力,应认识到作为一种制度,科举制的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消亡都有其现实必要性。当这种必要性不应存在时,科举制也应随之消失。科举制在明清两代采取八股取士,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随着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科举制度由于不能选择合格的人才而被淘汰。答案为D。高考巡礼例: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学堂的特点在于()A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B不由清政府派官员管理C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分析:该题是2000年高考题。洋务运动冲破了传统封建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上和教学内容上。教育目的
17、主要以培养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实用人才,不是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老调,而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西学为主,但同样灌输封建传统思想即四书五经,B、C明显错误,D片面、绝对化,正确答案为A。自学阶梯评估知识掌握1中国思想界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是在()A鸦片战争后B太平天国运动后C中法战争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A以“自强”和“求富”为出发点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政治制度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319世纪末,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时,思想界宣传西学最为突出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4造成“西学东渐”的主要原因是()A
18、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派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C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介绍D西方列强的入侵5下列著作写成的先后顺序是:“公车上书”海国图志方圆阐幽资政新篇()ABCD能力提高1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的相同之处是:都曾在江南制造局任职都翻译了许多自然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都曾创办过书院都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ABCD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有:教学内容由经学为主变为“格致之学”为主注重培养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组织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ABCD3晚清时期兴办的新式学堂,“新”在:教学内容以“格致之学”为主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人才为方向以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代替儒家传统思想
19、以私学为主要办学形式()ABCD4下列学堂创办的先后顺序是: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万木草堂()ABCD延伸拓展11905年1908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说明()A中国铁路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B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C收回利权斗争取得极大成功D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缓慢发展2维新运动时期,严复创办国闻报,其目的在于()A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B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C介绍和宣传西方的社会学和经济学D批判旧有的国家制度和科举制度3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冯如四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创办新式学堂,普及科学教育C致力于翻译西方科技著作D在科学研究中取
20、得开创性成果4严复在天演论导言中说:“人欲图存,必用其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这段话说明的是()A“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B“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D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爱国主义观点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余贻范的论西学宜设特科中说:“制造无才也,而器械不精;格致无才也,而水陆诸军教练必延蕃将;综核无才也,而海关各税总理须用西官。人才之乏,兹富强之所由不效也。” 皇朝经世文之编卷十二材料二:1866年,奕訢、文祥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由西人任教,招收满汉举人、思拔岁副优贡等正途出身人员入馆学习。但问题在于招收学员为正途
21、出身,而学馆又与传统的科举具有实质上的同等地位。1888年,总理衙门对各省以及同文馆的学生共32名特试以算学题目,才取中举人一名。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材料四: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皆分别上奏,言废八股科举之必需。当年6月,诏令举行经济特科。8月,诏令自明年起,乡、会试及岁、科试均再废八股,试策论同时诏令废武科,停止武生、童生考试及武科乡、会试。10月,下诏兴学,至1904年1月,诏令次第推行,此即钦定学堂章程至此,废止科举取士制
22、度的一应准备工作俱已完成。1905年9月2日诏令(废除科举制)的颁布,实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对待科举制的做法。要求:表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左右,超出者应酌情扣分。真题演练1被称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天津中西学堂C京师大学堂D上海南洋公学(2002年南昌试题)2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A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化B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涌入,冲击封建文化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2000年黄冈试题)3先进的中国对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是在()A19世纪40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1999年广州试题)4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一个特点是()A先废除科学制度再建立新学制B新学堂首先创办于东南沿海地区C先创办新学堂后颁行新学制D先开办军事学堂再开办其他学堂(2000年天津、江西高考题)5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是()A新式学堂的创立B京师大学堂的建立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D1905年废除科举制(2002年南京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