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6古诗两首鹿柴_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2019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6古诗两首鹿柴_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6古诗两首鹿柴_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6古诗两首鹿柴西师大版2019鹿柴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环节连贯、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课堂中能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体悟,同时通过课外诗歌的鉴赏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互动较好,能在

2、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课件制作合理,美观,能够为教学服务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教师应变能力还不够:要把握学生思维的流程动态,在学生思维火花闪烁的时机及时点拨。比如学生有创意的发言要及时评点而不能贻误极好的探究时机,要及时调整教学的程序,决不能墨守自己原定的设计。课堂中有一个地方可以依据学生的感悟或疑问来引导、启发学生,同时以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例;课堂质疑环节,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空山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说:“空山就是山是空的”。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错了错了,山不是空的,山里面有人,因为诗句写到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

3、时候如果能够乘此机会说“同学们讲的很好,我们的陈小立同学为什么看不到浣女和渔舟呢?”这时因势利导,以此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并以此启发学生,将同学们引导到“空山”是“静”的意思,同时又因为山上树木茂密,虽已是深秋,仍然遮住了人们的活动,使人觉得山很安静。因此,我深刻的感到备课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备学生”,没有预计到学生会有类似的疑问或可能出现的灵感的火花,而以自己原有的教学设定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贻误良好的探究时机。2、在创新部分,安排了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时间不够充足3、诗画音flash的播放没有播放完,这很可惜,可以将它当做是启发学生想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检验自己想象的环节,也可以将它当作是学生鉴赏完诗作后的一次升华或是课堂的*,但可惜担心时间不够,没有播放完。4、部分教学设计或所提问题可以设计的更好,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讲到这几句描写的角度时,学生谈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静一动,这是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两句中体现静和动的字,学生便可找出是;照、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体现动的词:归、下;这样在后面创新部分鸟鸣涧让学生找出以动衬静的词时就不会显的突兀。5、课堂朗读还不够,教师有时可以适时的范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