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
2、,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轻巧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误指正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史论术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轻巧识记百
3、家争鸣易误指正1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提出了德治,但各家“德治”内涵却各不相同。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2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史论术语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流派纷呈,学术活跃。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史论
4、术语秦朝统治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史论形成儒家的“民本”思想(1)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2)实质:古代儒家思
5、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主题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史论形成“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主题三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
6、仲舒新儒学的作用。史论形成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用。(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7、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题源材料摘自2009年山东高考T27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问题设置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答案提示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
8、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归纳升华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题源材料摘自
9、2012年天津高考T1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问题设置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答案提示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归纳升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
10、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热点追踪(五)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热点关注2013年祭孔大典于9月28日在曲阜举行,这次大典的主题是“文化凝聚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突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从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儒家伦理与道德教育、礼
11、乐传统与社会礼仪,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四个分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历史回声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
12、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3)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 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5)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6)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共同构
13、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典题印证(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
14、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五年考情统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5年28考)儒家(17)道家(6)墨家(2)法家(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年8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8)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例1(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题干中要求“上”要做到“好礼”“好义
15、”“好信”,这是治理好国家的前提。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符合儒学思想,但与题意不符干扰选项B材料中的内容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正确选项C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错误选项D是孔子思想,题干也没有礼治的相关内容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浙江高考)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韩非朱熹亚里士多德A BC D解题提示:抓题眼:“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答案:C2(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16、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题提示:关键信息:“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答案:D3(2012上海高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题提示:关键信息:孔子的“天”四时行,百物生;老子的“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
17、子的“天”与天地俱生、不死不衰者谓常。答案:C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例2(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由春秋繁露可知为西汉时期。抓关键:在“财不匮”的前提下,可实现“上下相安”达到“易治”。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题干中董仲舒的主张是要求富不可骄、贫足以养生,“调均之”正确选项B材料中没有强制去富的主张,只是说“调均之”错误
18、选项C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错误选项D与材料无关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北京高考)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A BC D解题提示:抓题眼:儒家思想的发展;关键信息:“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答案:B2(2013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题提示:抓题眼:提供神学依据;关键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3(2010天津高考)
1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题提示:抓题眼:春秋;关键信息:“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答案:D(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
20、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2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圣人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仁政”学说解析:选B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排除A、C、D三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21、,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解析:选B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学说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本题中,“强”与“弱”的相对性体现了辩证法思想。4.(2014北京石景山期末)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
22、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解析:选A从材料中“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都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价值,据此即可判断选择A项。B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材料并未涉及。5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解析:选C
23、本题考查对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6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反映出孟子的治国主张是()A实行霸道B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C实行王道D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解析:选C本题考查孟子的治国思想。王道要求以仁义统治天下,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
24、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指使用武力,即霸道,不能使人完全信服;由“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可看出,孟子倾向于王道,故选C项。7(2014临沂一模)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B维护等级秩序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D实现君民共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予以分析,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目标却
25、是一致的,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项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两项不正确。8“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D题干中讽刺“郑人”盲目僵化,保守而不知变通,结果导致“不得履”,体现了法家反对守旧保守,倡导因时变革的主张。故选D。9.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26、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再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就会发现题干前半截就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做铺垫。“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不符,所以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2014成都模拟)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
27、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选C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选D材料反映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
28、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宋明理学思想。12.(2014邯郸期末)“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选C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过失,灾害怪异是上天的警告,此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
29、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
30、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4分)(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
31、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
32、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4分)(2)材料表明,为了适应上述趋势,秦朝和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8分)(3)
3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8分)解析: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特征分别是百家争鸣和思想统一;“原因”可从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强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属于对史实的评价,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第(3)问,两者的相同点可从两人发表言论的目的角度总结;不同点可从两人的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等方面进行总结。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强化。(2)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两者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钳制了思想,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目的相同,两者都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