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案8必修一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实质上(C)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D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解析西周时期,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听从周王指挥,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等级秩序被破坏,而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故排除B项;D项不属于实质,排除。2(2018滨州)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
2、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C)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的任命官员方式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项错误。3(2018南阳)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职;法律明确规
3、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D)A必须人人参政B宣扬平等意识C强调依法治国 D政治自由有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政治自由有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政治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D项符合题意;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4(2018安康)罗马法学家提出:“在进行制订法律、修订和解释现存法律的全部劳作过程中,
4、始终存在引导他们的标准和准则,即对于一种天然本有正义的理想,对于一种客观善的理想,它们远比任何人类发明之物崇高而广泛。”这一理想指的是(B)A颁布万民法 B倡导自然法C废除奴隶制 D鼓吹性善论解析材料中的“对于一种天然本有正义的理想,对于一种客观善的理想”是指自然法思想,自然法追求公平正义,对罗马法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罗马奴隶制国家不可能废除奴隶制,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5(2018咸宁)近代英国托利党贵族詹姆斯德雷克指出,“如果他们(内阁大臣)不提供建议,则应该为此辞职”。他意在说明内阁大臣(B)A受党派政治的影响大B必须具有责任意识C应实行集体
5、负责原则D对国家政事有决策权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不提供建议,则应该为此辞职”说明英国内阁大臣有责任有义务对国家事务提出决策,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党派政治”,排除A项;C项叙述虽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有决策权的是首相,故D项错误。6(2018南阳)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A)A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C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D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立法议案需要总统签署才能生效,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制
6、约,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而不是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对宪法负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C项错误;美国政体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具有立法权,并不是形式上的,D项错误。7(2018德州)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B)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解析据材料“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林则徐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
7、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故B项正确;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故D项错误。8(2018豫北)列宁在发表四月提纲时说,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普列汉诺夫)就是个“帝国主义者”!据此,列宁认为(D)A二月革命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十月革命迎合了苏俄革命的形势C普列汉诺夫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D普列汉诺夫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解析列宁批判普列汉诺夫是个“帝国主义者”,显然是因为普
8、列汉诺夫赞同临时政府参加一战,说成“保卫祖国”,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还没有到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普列汉诺夫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信息,故C项错误。9(2018豫北)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周恩来意在说明(A)A南昌起义应力求一举成功B中共已独立领导民主革命C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D南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解析“歼灭南昌的敌人”说明是南昌起义,“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说明要力求一举成
9、功,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之后;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合;D项中条件显然不成熟。10(2018豫北)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可。”其意在说明(B)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B民众需要得到有效的动员组织C中共坚持持久抗战的革命路线D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解析“于民众之中,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说明组织民众对于打败日军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民众组织,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错误;持久
10、战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旨,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是1938年10月,故D项错误。11(2018豫北)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等。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D)A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C“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D宪法制定条件尚不成熟解析材料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群众组织来说明宪法制定的条件很不成熟,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共掌权,故A项错误;政协已经召开,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12
11、(2018安康)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B)A继续与苏联合作 B采取措施遏制苏联C与苏联分道扬镳 D分化社会主义阵营解析材料反映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尖锐对立,美国应该采取措施遏制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对抗遏制才是美国的措施,排除;材料只反映出对苏联采取措施,且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尚未形成,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
12、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13(2018宜昌)(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摘编自德意志君主
13、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材料二 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11分)答案(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
14、现了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6分)影响: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8分)(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3分)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情况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体现了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8分)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15、。”“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等信息可从具有君主专制色彩、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等方面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消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
16、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方面进行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目的(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内容(清末宪政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方面进行比较即可。14(2017淮北)(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
17、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徤、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3分)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18、,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9分)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3分)论述:19
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20、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9分)示例三: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解体。(3分)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了这些国家,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的将资源投入到相关的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
21、,严重影响其国际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9分)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可以得出,观点一是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观点二是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观点三是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解体。第二小问的论述,观点一可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思想、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观点二可从新中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及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及其成就进行说明;观点三可从美苏冷战的表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15(2018滨州)(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
22、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美国石约输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
23、度的统治基础。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7分)答案(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8分)(2)不同: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
24、力量。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7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可得出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从“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可得出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教育的发展等角度加以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可知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从“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得出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第二小问,从“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可得出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