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这表明当时()A儒家对佛道采取严厉批评的态度B佛、道两家的地位日渐低下C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D大道为公是儒、道、佛共同的追求 (2014郑州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 (2014陕西宝
2、鸡质检)下列言论与李贽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C“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间” (2014汕头模拟)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工商皆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
3、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013浙江六市联考)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郡县制、“百家争鸣
4、”、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2013河北调研)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2014来宾模拟)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唯物与唯心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2014山西大同模拟)黄
5、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判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 (2013宜宾一模)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黄宗羲“工商皆本”陆九渊“心即理也”顾炎武“以天下之
6、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B.C.D.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二 、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1)材料
7、1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材料2: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2)材料2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材料3: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3)材料3中
8、,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2: 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
9、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3: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1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材料2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综合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3所述观点。答案解析一 、选择题解析:选C。理解题干王阳明的话,说明明代儒、道
10、、佛三教合一趋势更加明显,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故选C。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其含义是要穷尽天下之物,探寻其理,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探寻“天理”途径,即格物致知,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解析:选A。解答此题注意迁移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各选项言论,A项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否定理学家宣传的传统神圣观,符合题意。B、D两项均强调“良知”,属于王阳明的观点;C项是对孔子的尊崇,李贽反对将孔子奉为神圣,排除。解析:C四个选项都符合历史潮流,也都是黄宗羲的观点,但是A、B、D三项与“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的信息不符。材料体现了平等的思想,只有C项正确。解析:C本题旨在考
11、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反动”指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均不符合三大思想家的主张,排除。解析:C周的“秩序井然”是宗法制下血缘等级森严的反映。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私学兴起,出现一批杰出思想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各自提出了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主张,“百家争鸣”出现,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故战国为“清新”;唐的“丰满华丽”是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反映。宋代时理学兴起,抑制个性发展,崇尚理性生活,故宋为“理性美”。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
12、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解析:选C。 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原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C项正确;A项是属于程朱理学;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种族之奇耻”“兴亡之要因”“批判专制”,说明三位思想家都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选A。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理解。解答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可排除A、B、D三
13、项,故C正确。解析:B注意题干信息:“明清之际”“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南宋时期在思想方面的发展,故排除,皆与题干相符。本题答案为B。解析:A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历史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二 、材料阅读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儒家在秦代、汉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第二小问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的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3概括;第二小问从理学的形成
14、角度来思考。答案:(1)历史事件或现象: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1“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东平府上纳香蜡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即
15、可回答。第(2)问从题干材料2中商品经济发展对科举制及人才观念影响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角度回答。答案:(1)经济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影响: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的风气;冲击传统道德和儒家义利观。(2)社会现象: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科举仕途依然有强大吸引力(或狭隘的人才观念阻碍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 (3)评述: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这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