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73KB ,
资源ID:101816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181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福建莆田市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1.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 自耕农式经营B. 千耦其耘式经营C. 田庄式经营D. 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读材料,可以看到,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农民耕种“富民”即地主的土地,收货物地主和农民各得一半,由此我们得知这种耕作方式是租佃式经营,正确答案为D。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者自身拥有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A;千耦

2、其耘式经营是商周时期集体劳作式经济,排除B;田庄式经营指的是从东汉起,豪强地主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通常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田庄生产的出发点就是满足他们生产和享乐的需要,排除C。2.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 手工业者自得其乐D. 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耘和纺织,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选B。古代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市场联系较少;为了糊口生存,农业者和手工业者辛苦劳作。因此ACD错误。考点:自然经济的特点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小农经济的特点,

3、此为考试重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保守;封闭等。3.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 佛教的广泛传播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问题,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问题,B错误;C和材料信息不符。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故答案选择D项。4.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

4、,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答案】D【解析】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地主和农民之间关于租种土地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土地面积的增加,故A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允许土地买卖,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沦为佃户,因此没有遏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耕种富农的田地,却日食其半,并不是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故C错误;地主出租土地,越来越富裕,而农民耕地出租金,越来越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正确。点睛:答好本题的关键是对租佃制相关内容的把握。本题的关

5、键是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苏轼认为,井田制废除之后,农民耕种富人的田地,富人拥有众多的田地,是因为农民耕种的收成富人拿一半,然而耕地的农民干一天活只能拿到一半的收成,因此穷困潦倒却也无处申告。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井田制废除后,地主兼并农民土地,农民租赁地主土地,缴地租受压迫和剥削。5.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A. 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 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 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

6、农经济6.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的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原因就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A项。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古代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提高了产量;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D项是材料意思的重复。考点

7、: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成就的原因7.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答案】D【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经济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中的“草市”是民间集市,与“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无关,排除;“夜市”的信息与唐朝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中“勒”是命令的意思,体现了对街市的严格管理,故D正确。8. 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

8、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 坊市制度废除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D. 工业革命推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市”是古代商业贸易的场所,然后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城”与“市”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先有“城”,然后在“城”中出现“市”,并且相对于“城”来说,“市”存在的区域与范围在不断扩大,结合“市”的概念和功能来看,可知这种演变的主导因素就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

9、发展城市的发展9.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没有说明农业发展的衰退,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这就说明了工商业发展

10、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故可排除C;材料中讲到的“游手趁食(谋生)者”,是说靠手工业谋生的人,而不是无业游民,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故可排除。10. 收入分配公平是国人的千年夙愿,中国古代的最低收入群体始终是农民。导致古代农民困苦的因素不包括A. 封建土地所有制B. 沉重的赋税徭役C. 重农抑商D. 脆弱的生产环境【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土地兼并现象存在,使得农民贫困;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体,沉重的赋税力役使得农民生活困苦;小农经济脆弱性的特点使得农民生活困苦;ABD都是导致农民困苦的因素,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历朝历代推行

11、“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C符合设问要求。11. 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江南睢县)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B. 北方长期的战乱C. 传统的丝绸之路D. 北方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原因导致北民开始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

12、南移,所以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正确;AC与材料无关;B不是主要原因。点睛: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过及影响等有所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统治者的重视等。12.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A. 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的是我国的科技成果,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统治和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内容,故排除AB;从图表农业相关领域

13、发明比其他领域发明数量多,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耕经济服务的特点,所以C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与科技联系不大,故排除D。13.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A. 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 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C. 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 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14、除外”可知,古希腊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故D正确;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度古希腊的社会契约意识14. 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A. 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 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C. 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 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数字“195市亩”和“31市亩”,可说明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为精耕细作,土地多了耕作不过来,从而也可以看出这是小农经济,规模比较小。也从另一个方面

15、看出我国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因此A、B、D三项均正确,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点主要有: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主要是石器,但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战国的到普遍的应用;此外,犁耕技术也不断的进步;2、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如漕渠、白渠、都江堰等。3、技术的不断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的完善。15. 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 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

16、 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牛郎织女的名称和爱情故事的内容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即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B项符合题意要求,A C两项与题意不符,田庄经济从属于西欧封建经济形态,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不同,D项也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其耕作模式中最突出特点的是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耕作方法,耕作模式,土地的使用方式,耕作制度,农具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本题体现的是合理安排

17、农时的特点。16.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故答案为B项。ACD项材料不能反映。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18、的传统农业.17. 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副“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 周王室的衰微B. 私田的大量开垦C. 兼并战争频繁D. 土地转让的停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战乱频繁等原因是井田制逐渐瓦解。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三项都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D土地转让的停滞说法错误,因为这时土地私有开始出现,所以土地转让开始增多而非停滞。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

19、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8.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井田制的瓦解C. 冶铁技术的进步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出现铁制的木工器械如锯子、刨子、钻子等。这些铁制木工器械推动木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铁制木工

20、器械的发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D项。1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 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符合史实;C、D项是在明朝时期,排除;故选B项。20. 元稹诗云:

21、“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A. 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 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 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 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上荆衡”“党项马”“吐蕃鹦”“蜀地锦织成”“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等信息可知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元稹为唐代诗人,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故B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的发展21. 明朝

22、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商业贸易

23、22.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B. 丝织业规模扩大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D. 官府垄断丝织业【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可知手工业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进而得知工业者地位低下,故A正确;材料主要阐述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对丝织业的规模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阐述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农业,故C错误;材料阐述的是手工业者的辛苦和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涉及官府垄断丝织业,故D错误。2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

24、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 均田制破坏B. 土地兼并C. 赋税沉重D. 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黄宗羲主张按户平均分配土地,针对的是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故应选B。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不存在均田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赋税沉重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

25、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维护小农经济,往往也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可以买卖。24.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 交通通讯工具落后D. 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2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题干材料中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闭性与保守性,这正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源;D项错误,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故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25.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

27、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C.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D.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不符合题意;材料大意为: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了豪华的园林,又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乐不思蜀,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重点是明清时期的商业

28、的发展及其影响。以清代商业的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切入考查材料的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在历史学习中,认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26.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A. 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 “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 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 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在极个别的时代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更没有推行工商皆本政策,故排除A、B两项;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北宋时

29、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27.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A. 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B. 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C. 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反映的是明代初年的户役制度中不同的类别以及户别不可更换,这种规定当然首先是为了政府统治的需要而设立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户役制度。28. 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

30、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宋上承前朝文化,下启后世文化发展,前后融会贯通的特点鲜明,故D项正确;A项中的文化精华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应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9.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

31、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D项,明清两朝都推行“海禁”政策,但明朝虽有“海禁”政策,在官府控制下仍有海外贸易,这种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A项、B项、C项都是符合史实的正确描述,故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30. 如果开办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A. 隋唐的草书B. 宋代的风俗画C. 元代的杂剧D. 明清的小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3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文学与艺术成就中,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价值和独特个性的应为草书。故本题应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法草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图一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主要功能是什么?在这种环境中商品经济能否活跃?为什么?(2)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你认为对吗?结合图二、图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特点:整体划一,坊与市分开。功能: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不能活跃。原因:商业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2)对。原

33、因:北宋时期的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出现了很多的专业集市、夜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了。【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旨在考查准确解读图片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可以看到唐朝长安城“坊”和“市”分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长安城以政治、军事为主。第三小问,结合前两问可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经济不活跃。第四小问,因为“市”受到了政府严格的限制。(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旨在考查准确解读图片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二可知,北宋时期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所以说“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对的。第

34、三小问,根据图二、图三的文字信息“夜市”及所学可知,出现了很多的专业集市、“夜”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了。32.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

35、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西方收藏家称中国瓷器“有着数千年

36、传统”,其根据何在?请用史实印证。(注意:举出1例即可)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答案】(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2)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瓦肆、夜市、交子等。(3)根据:东汉晚期已成功烧制青瓷。国内因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制瓷技术逐渐落后。【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掌握,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小农经济”可知,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

37、方面回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可知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列举其表现,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晚期已成功烧制青瓷。第二小问,要求从国内因素分析,结合所学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制瓷技术逐渐落后等方面回答即可。3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38、。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

39、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切实或不切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轻

40、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判断,诗歌描述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第一小问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第二小问依据材料“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

41、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可知,亚当斯密认为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3)如果考生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原因;如果考生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可以列举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如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4)材料三中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可见,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反映了乾隆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心态。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产生的条

42、件、特点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名师点睛】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开放的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历史是一面镜子,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

43、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

44、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

45、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本题考查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及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旨在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个问,根据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得出促进了学术的复兴;从材料一“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概括为满足了教育的需要。第二个问,由材料一“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

46、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即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医治疗传染病历程及其作用的认识,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一个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结合所学回答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第二个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得出创立温病学说。第三个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归纳为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本题考查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旨在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该题考查对科技与社

47、会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3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带,地处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体制比较自由,剧本可长可短,各个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种形式。材料二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这时,“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

48、遂毙之于狱”。这便是南戏作者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实撰为戏文上演,以此伸张正义的一个例子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新教材小字内容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戏在宋代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南戏有哪些特点?【答案】(1)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为南戏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队伍壮大,为了适应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俗文化逐渐发展繁荣。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许多民间艺人的努力。(2)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解析】(1)据材料“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队伍不断扩大;材料“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可以得出,吸收了宋词和唐宋乐曲的一些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民间艺人的努力。(2)由材料“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遂毙之于狱。这便是南戏作者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现实撰为戏文上演,以此伸张正义的一个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其主要是民间艺人创作,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揭露社会黑暗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