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784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亚鲁王“程式化”的叙事特质何婷摘要: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是苗族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不仅是研究苗族古代社会的“活态”文本,更是中国史诗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本文从“程式化”叙事结构着手,分韵文语体、故事情节、句法修辞等三方面对史诗的叙事艺术进行解析,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关键词:亚鲁王;程式化;叙事特质亚鲁王是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主要在贵州省麻山等苗族地区的丧葬仪式上进行唱诵,其创作年代久远,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诗讲述了苗族先祖亚鲁,在创世、征战和迁徙的历程中带领族群获得安定的史诗故事,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009 年,亚鲁王被文化部列

2、为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随后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是继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传记体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艺人说唱体英雄史诗江格尔之后的又一部民间“活态史诗”。至此,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学者们纷纷从史诗传承人、传承现状、丧葬仪式、口头程式、集体记忆、文化意蕴、美学原像、文学人类学、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诗学、英译等方面对史诗进行了研究,深刻揭示了史诗蕴涵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史诗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以 2011年冯骥才主编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汉语苗语对

3、照版)的史诗部分及图版部分为蓝本,探析亚鲁王史诗中“程式化”叙事的艺术特点,从韵文语体、故事情节、句法修辞等方面出发揭示史诗背后包含的先民世界观、民族意识、和文化含义等。一、韵文语体的程式化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他的学生艾伯特洛德通过田野研究和对史诗演唱者的近距离考察,发现荷马史诗口头活动中表述的规律,即史诗的程式化特点。美国学者约翰迈尔斯弗里将其总结为“帕里-洛德理论”,即“口头程式理论”。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程式化特点之一便是其韵文体的叙事结构。亚鲁王主要是韵文体的叙事结构。史诗主要通过语句中的同字词形成了朗朗上口的阅读节奏,有一个词中前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如“惑若桑就是那时变来,惑若毕就是那

4、时变成。在十二个地方变成十二簇惑,到十二个地域变为十二簇眉。”又有一个词中后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如“我弘炅前来投奔亚鲁王麾下,我弘炅来此归降亚鲁王部下。”另外,以地名、人名等结尾的句子大都以重复的方式出现;有的句子句式不一,也能加上同样的语气词,给人一种相似或相近的感官体验。史诗主要以韵文的方式来讲述,在正文中插入引言,引言的重复使得史诗叙述产生“回环往复”艺术效果。引言主要集中在“远古英雄争霸”这一章的一到十节,共计二十三处。其中文首引言多是整体性概况介绍本节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叙事做铺垫;文末引言主要是总结、强调本节叙述的主要内容;文中引言多为顺承引导,表达了东郎(史诗唱诵者)对故事情节

5、的强调,如“引文:不让战事发生可战事已经发生,不想战争爆发而战争已经爆发。”在全诗出现了六次。使其韵律结构有所转换,为史诗的叙述线索提供了一个有机“楔子”。句末词语的相似、相近或相同,以及句中引言的回环往复,都使史诗的韵文体叙事表现出“程式化”的特质。二、故事情节的程式化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以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为叙事学的发轫之作,阐释了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主要从事神话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结构就是沟通学做行为和目标之间的模样和体制”,通俗讲,就是单核框架结构,当它建立后,我们又将叙

6、事的内容、顺序、风格和一些其它元素赋予其上。“程式化”叙事结构,便是将这种单核的故事情节复制张贴,演变成了多核的叙事结构,而结构和结构之间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史诗亚鲁王的叙事结构具有重复性和相似性。其包含了词语相似、语段结构的重复和故事情节的再生性。句子基本结构不变,改变部分词语,多用同义词替换。如:“赛杜不理睬,赛杜不回音”,其中的“不理睬”和“不回音”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其中语段结构多重复,如“龙轮回到龙、蛇轮回到蛇、马轮回到马等等”,可以看出这样的语段结构多有重复,既表示一种时间观念,又表达了一种地理位置的观念,只是结构中包含的内容不同。此外,史诗中的故事情节也出现程式化,从“争夺龙心神战

7、”、到“争夺盐井大战”、再到“争夺土地战争”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个的故事情节支撑着史诗的发展,以“龙心、盐井、土地”作为楔子,形成一种内在活动结构,任何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将结尾套上去,而任何一个情节都能以一个新的“楔子”套以固定结构加以扩充,体现了史诗故事情节的再生性。这种程式化的故事情节形成了叙事学中的一种圆形叙述结构“重复中的反重复”,同样的故事又总有不一样的存在。正如格非所说“你的故事始终是一个圆圈,它在开展情节的同时也意味着重复,只要你高兴,你就可以永远讲下去。”史诗的“程式化”故事结构是其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的根本保障。三、句法修辞的程式化帕里曾说“口头史诗的语法是,而且必须是以程式

8、为基础。这种语法是关于排比的、经常使用的、很实用的词语的语法。”亚鲁王使用了大量程式化的句法修辞。史诗正文多为单句形式,以陈述句和疑问为主,其中的人物对话也借用人称视角进行转换,形成铺陈直叙的叙述风格。史诗句法结构以“主+謂+宾”为主,常见省略主语或者谓语的现象,如“树木不发枝,竹子不长叶,树木不结果,竹子不拔节”、“生了诺唷,生了卓喏,生了杜赛,生了乌利”等等。正文多为开篇点题、直述其事,以特定的叙事线索安排结构,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夸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如“有了树根,才有树枝。有了女人,就有男人。有了男人,才有家室。”;如“你一千个白天不抱我,你一百个夜晚不摸我。”;如“霸德宙身子

9、油光水滑,霸德宙双乳像岩像峰”等等。直接性句型和精简性句法结构,以及丰富的语言修辞,使史诗的句法修辞表现出程式化的特质。结语:弗里在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一书中曾说过,“一个经历了若干代民间艺人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高度程式化了的。”亚鲁王是苗族人民集体创作的长篇英雄史诗,有着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它在韵文语体、句法修辞和故事情节等方面体现了高度的程式化。史诗程式化的叙事特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东郎(史诗唱诵者)的记忆之谜,而且也形成了史诗的框架结构,展示了主人公亚鲁从创世、征战、迁徙中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推进了这个族群的成长进程,民族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10、。从最初创世时先民所展示出来的原始世界观,以及到后面几经迁徙、受尽磨难后重建王国大业,整个族群的生活、生产、心理、意识等已经逐渐稳定,展示出成熟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体现了苗族先民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参考文献:1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朝金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3冯骥才.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汉语苗语对照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1.4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亚鲁王(内部资料)M.2012.5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6格非.迷舟M.作家出版社,1989.7冯骥才.发现亚鲁王N.贵州日报,2012-02-28.8吴正彪.亚鲁王史诗苗语句式类型的口头程式化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