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749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历史典籍素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典籍概要第一章、经部第一节、经部概述春秋后期至战国,将重要书籍称作“经”,不限于儒家(国语吴语),庄子天运始将儒家著作称作“经”。解说经:传、记、说二、从“五经”到“十三经”秦始皇灭书时乐不传,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今文经学)西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东汉七经:论语、孝经唐代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石经:+论语、孝经、尔雅(12经)宋代:+孟子(13经)“四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阐发理学思想元代成为科考必修之书,地位与五经相当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字:从汉隶至现在通行的各种汉字的总称古文字:战国时期六国文字今文经:公羊春秋、今文尚书。古文经:民间流传的经书古本(周易);

2、西汉在民间重新发现后流传的(孔壁古文经)。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今文经与古文经是来源不同的抄本,字体、字句等都有差异,后来逐渐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前者重视经世治学,在解经中阐发微言大义,反映天人感应。有过于繁琐和穿凿附会的弊病。后者重视考据,从文字音韵、名物典制入手探讨。汉代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五经博士)。古文经,民间司马迁刘歆欲立学府未成,东汉学术地位高于今文经学。汉代古今经学集大成者郑玄。打破古今经学不同师法、家法的界线,东汉末年形成郑玄小一统的局面。四、从五经正义到十三经注疏A. 魏晋王肃“王学”B. 晋朝南渡南学(深受玄学思想影响,善于分析义理,不拘泥章句训诂,简明)、北学(承袭郑

3、玄考据传统,繁琐、保守)C. 唐朝经学统一。“五部唐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毛诗、左传、尚书、礼记)高宗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公羊传疏、杨士勋谷梁传疏(四部唐疏)D. 宋义理之学(义理、致用)。 考据学的发展:邢昺(论语、孝经、尔雅)疏;孙奭 孟子E. 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五、经部的确立刘歆七略最早分类解题性目录班固“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晋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唐隋書經籍志经史子集清乾隆四庫總目将经部分为十类: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议)治学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分类解题目录,四部分类法。

4、第二节、经书介绍 周易(占筮书)一、易经包括64卦的卦象,卦名和卦爻辞。1、商周的占筮:卜和筮商代多用龟甲和兽骨占卜。周人多用蓍草占筮。蓍草又称锯齿草或蚰蜒草。兆象:甲骨纹路筮辞:记录下来的占筮情况2、八卦与六十四卦: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乾三连,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3、卦辞和爻辞: 乾用九坤用六。八卦(八经卦)重叠成64卦(别卦),每卦6爻。阳爻称9,阴爻称6。形成时间:西周初叶,非一人一时。哲理:阴阳变化是基本哲理 魏晋三玄:易老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物极则反;忧患意识二、易传1易传的内容:解释周易经文筮法,七种十篇,汉代人称作七种十翼。

5、三篇有上下,故共十篇,稱爲十翼l 彖传(上下)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和卦辞。l 象传(上下)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和爻象。l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彖传象传文言附于64卦经文后)l 系辞(上下)是易经的通论。对义理的高度概括,最重要的部分l 说卦解释八经卦所象的事物。l 序卦解说六十四卦排列次序。l 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三、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经传次序、文字和今本都有所不同四、周易注本1孔颖达等周易正义,采用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注。易经以及易传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为王弼注,其余四种易传为韩康伯注。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3宋朱熹周易本义4清惠栋周易述,孙星衍周易集解5今人高亨的周易古经

6、今注、周易大传今注6周振甫的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尚书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体史書,先秦稱爲書,漢代因爲記載為上古史事,稱爲尚書。(尧舜尧典秦穆公秦誓)记述上古历史文件及一部分后人追述上古历代的文章的汇编。二、尚书今古文与真伪问题1、今文尚书:伏生所传2、真古文尚书:孔壁古文经3、通行本五十八篇(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有孔安国传。将今文二十八篇分为三十三篇,多出的二十五篇为伪古文尚书。孔安国的传,称作伪孔传。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南宋吴棫、朱熹的怀疑;明代梅鷟尚书考异;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最重要的辨伪著作)三、尚书二十八篇的内容:虞书夏书(追述,成書晚)

7、商书周书四、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诗经一、内容:(根据乐调不同进行的分类)l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風、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l 雅:小雅、大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乐调。(上博簡 雅=夏,與夏文化認同有關)l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舞曲西周初期春秋中叶。大多在黄河流域 (除了周南召南-长江、汉水)笙诗:本无词/本有词,配笙乐器伴奏。三、今文三家诗:鲁诗(鲁人申培),齐诗(齐人辕固),韩诗(燕人韩婴)最完备的辑佚之作:清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古文诗:毛诗毛亨毛诗故训传(毛苌小毛公);东汉郑玄笺。孔颖达毛诗正义四、十三经注疏本

8、中毛诗正义内容除了正文,有:毛传、郑笺(东汉)、陆德明毛诗音义(经典释文)、孔颖达疏毛诗正义(魏晋唐)、卫宏等诗序 一般以爲是東漢衛宏等人所作的匯集前代說詩之旨“以史正詩”,發揮“美刺說”、郑玄诗谱五、重要注本1、 宋朱熹诗集传 2、 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3、 今高亨诗经今注三礼 东汉末年郑玄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一、周礼(周公太平)西汉民间收集所得古文经。汉初,名为周官,刘歆在内府整理書籍,王莽時改稱周禮。以六官记载官制,分六篇:天官冢宰(政令、佐王)、地官司徒(邦教、土地、赋税)、春官宗伯(邦礼、宗庙祭祀)、夏官司马(军政)、秋官司寇(狱讼刑罚)、冬官司空。冬官全亡,补以

9、考工记(器物)。战国成书,汉末刘歆校勘二、仪礼原称礼,汉人称礼经、士礼,晋代才称仪礼。士阶层礼仪,含有一定儒家理想化成分。三、礼记解释礼经。侧重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西汉戴德所辑大戴礼记85篇,其侄戴圣所辑小戴礼记49篇。鄭玄作注之後,小戴禮記地位上升,此後礼记即小戴礼记,是前代学者解释、阐发礼制的资料的汇编:三礼重要注本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疏仪礼疏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清胡培翚仪礼正义,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春秋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有连续确切可靠的历史记载始于春秋一、释名:西周时期,春秋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国史的专名。(得名,史官標時記事)二、春秋记事时间:鲁隐公元

10、年(公元前722)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中间包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左传中春秋的经文,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哀公十五、十六年-續經)内容:鲁国史事及其他国家发生向鲁国通报的史事。三、编纂特点大事记。记年、时、月、日,没有言论,字数少(断烂朝报-王安石)先秦史书五个类型 :谱牒(世本)、大事记(竹書紀年)、档案(尚書)、故事(戰國策、國語)、政典(周禮)四、春秋笔法体现了修史者的主张,通过一两个字的褒贬来阐发微言大义,企图以此维护周礼:明確(秧歌?)当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对明显违背君臣之礼的事情进行隐讳。為尊者諱、為親者諱、

11、為賢者諱五、春秋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首部编年体,体例草创,大事纪年,史料;开私人修史先河;第一部带有明显政治主张的史书(春秋笔法)。六、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 公最先受汉代学者重视(齐人公羊高传)、春秋谷梁传(谷梁赤传)两书多逐字逐句解释,问答形式阐发微言大义,今文经;春秋左氏传补充史事七、重要注本春秋公羊传疏,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公羊义疏,清陈立谷梁补注,清钟文烝 左传左氏春秋-史記中稱,春秋左氏傳-漢書中稱,西漢未被立為學官,莽新時短暫立過一、成书年代:大约是战国初期三、记事时间:上起鲁隐公初年(公元前722),记事下限标年到鲁哀公二十

12、七年(公元前468),实际记事到公元前45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 。四、叙事内容。在编年体框架中运用叙事手法。包括鲁国和晋、秦、齐、楚的史事。以政治、战争为主,也有外交、文化等。整章語序有調整*取材廣泛(古代史料、他國記載及傳説);善於敍事五、注本和参考书: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最早將經傳合一,傳文逐條拆入經文相應年中),唐孔颖达疏左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第二章史部第一节史部概述一、史的本义:史官,引申为史书二、古代的史官l 商代与卜祝巫没有明确分工,占卜、祭祀;记录先公(成康前)先王(成康後)世系。(最详细:史记殷本纪)l 周人史官与卜、祝、巫的分工开

13、始分化,更重人事、礼仪。周礼五史:内史、大史、外史、小史、御史。l 孔子开私修史书之先河。l 汉代太史令。l 东汉明帝时,班固担任兰台令史。参与撰修本朝史。(东观汉记官修国史的开始)l 魏明帝在中书省设立著作郎。l 唐代正式确立了史馆修史制度。 意义:朝廷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以制度形式保证了漫长中国社会有了历史的记载。三、史书的分类 1、史书的传统分类l 汉书艺文志(放)附入六艺略春秋家之后,附属于经书l 曹魏,郑默编目录中经。l 晋武帝时,荀勖的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丙部著录史书。l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甲、乙、丙、丁四部中,乙部著录史书,确立了经、史、子、集为顺序的部类位次

14、。l 唐初隋书经籍志,采用经、史、子、集的部称,史部这一部称正式确立。 l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中第2类“纪传类”,著录史书,下分12小类。隋书经籍志史部分为13小类。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为15类目。(详见附表) 2、史书的综合分类 (1)按史料记载的时间:通史、断代史、时代史(建炎以来繫年要录)(2)按史料记载的地区:国别史、地方史(方志总志和地方志)l 总志:全国范围的方志 l 地方志:如省、府、州、县、乡、镇的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3)按史书体例:编年,纪传,典志,纪事本末,会要,实录,纲目等。(4)按史料内容分类:全史,专史,史评,史注,杂记(有入子部雜家的)等 第二节纪

15、传体史书一、 概述、正史的概念l “正史”最早见于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l 最早称正史即纪传体史书。(隋书经籍志)l 唐代确立纪传体为官修史书的标准体例。(明史艺文志中正史包括纪传、编年,因:明史藝文志只著錄明人著作,範圍寬,書數量少)l 宋代只有经过官方认定的纪传体史书才可称l 清代乾隆钦定史为正史,最系统最重要。别史:类目,非体例,指不能归入正史而不属于杂史的史书,后与杂史混。2、二十四史的由来 (参见“24史一览表”)魏晋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後來三史中,東觀漢記在后汉书出後漸漸亡佚,三史也變爲史記、漢書、後漢書;東觀漢記為我國第一部官修国史。东汉当朝国史。光武帝汉灵帝(明、安、桓、

16、灵)。东观为洛阳藏书和修史之处。 四史标志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开创和(最后形成 )成熟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24史最重要的部分)。唐十三史唐人将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史。前三史加上十史,为十三史。 l 成书于唐以前:宋书(宋书八志 记录制度的沿革变化,有的追溯至夏商周,对宋魏时期尤细。(三國志無書志,其中關於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需要至宋書中查找)、南齐书(齐书)、魏书l 五代史:梁、陈、北齐、周、隋l 五代史志于志宁、李淳凤、李延寿,后放入隋书(隋书十志)l 晋书宋十七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 歐陽修: 本紀、表、志 宋祁: 列傳新五代史(五代史

17、记)欧阳修(私)南史、北史李延寿、李大师明代二十一史宋史 确立独立修史,各为正统的原则脱脱卷数最多辽史金史元史宋濂清代二十四史 明史 无女真记载,需查明实录清张廷玉修史时间最长,评价仅次于前四史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乾隆时,四库馆臣邵晋涵辑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史评类)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100卷2赵翼廿二史劄(札)记36卷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新元史257卷,柯劭忞修撰;(史)清史稿529卷,赵尔巽等修撰 (史)(?)新元史在民國時期被大總統徐世昌欽定入為二十五史,所以也有以爲屬於正史的,稱爲二十五史,開明書店本二十五史用的就是這本;另外,二十五史也有算二十四史+清史稿的,因爲

18、畢竟是封建末朝的紀傳本末體史書,但畢竟沒有“欽點”過,仍需注意概念的區分。百衲本二十五史和中華書局的點校本都用後者的説法 *版本:清朝武英殿本 (一般) 百衲本二十五史(版本較好,拼補), 張元濟校史隨筆 中華書局點校本3、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及其在后代正史中的发展(1)纪传体的定义与创立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为主体,表、书志为辅助,各例目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综合记载史事的史书体裁。 史记五例目:本纪、列传、世家、书、表(司马迁首创)(论赞)A、本纪:采用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 全书纲要史记十二本纪: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

19、文、孝景、今上。(1) 合纪:在一篇本纪录多位帝王及多朝大事,在位时间短的合为一篇(2) 朝代纪 B、世家:一般是春秋战国及汉初分封制度下辅佐君主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功勋的人物。 体例为编年(诸侯的世系大事);传记(有特殊功勋的人物事迹)也有合用的,如越王勾踐世家,前記載越國,後面是記載范蠡的事跡。后代正史中只有新五代史中有“世家”。晋书载记与之相似(国别体特征)。宋史中有世家,(六卷列傳為世家),記載五代十國中在宋朝開國後仍然存在的並立政權C、列传:内容:(1)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列传 (2)人物的传记 形式:专传(单传。有的于专传后附“附传”,其姓名不入题。班固自觉使用)、合传(两人或以上的传合

20、于一篇中,重要性相当,均出现在题目中,地位比专传传主低,所叙几人有一定联系)、类传(同类人物的传记)l 义同名异:文苑、文学;循吏、良吏、良政l 名近义异:史记佞幸传VS宋书恩幸传l 名同义异:史记循吏传(奉法循礼之吏,百姓無稱,亦無過行)VS汉书循吏传(儒家推行教化的官员,褒義)D、表:大事记,以表格形式按时间顺序,提纲挈领地谱列国家、人物、史事。体例源自先秦谱牒类史书记载。分类:(1)(形式)世表、年表、月表司马迁:详近略远(2)(内容)l 以人物为主:史记三代世表等,汉书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 l 以国家、地域为主: 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作用:使复杂史事条例清楚,一目了然;补充史料

21、E、书志 :记录典章制度及社会生活的专门问题,相当于各种制度的专史,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各方面沿革发展情况。史记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汉书十志 书志体典范: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汉书对史记:改;合;增;详细说明沿革而非单记汉代一朝。后多称“志”,新五代史称“考”,通志称“略”汉书以后改表为志,将一种志分离出几种,增加新的志目。后汉书百官志是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续作。舆服志出自礼乐志。魏书释老志旧五代史选举志宋书八志序介绍前代修志情况隋书十志五代志书三国志、南史、北史实际无志。F、论赞: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观点看法,

22、还用来继续传闻逸事,补充材料。以后汉书宋书有名。纪传体将一件史事分散放置于多人传记中,不免重复;宋代纪事本末体以时间为中心弥补其缺陷。二、前四史介绍(一)司马迁 史记 专名始于东汉。太史公记中书令,发愤写作史记。(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刘知几“史才三长”说(才、学、识);章学诚“史德”史才:对材料的剪裁加工史学:对史实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史识:学术上的见地史德:著书者的心术史记三家注: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瀧川資言 史記會注考證(二)班固汉书起于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230年。班昭八表,马续天文志汉书对纪传体体例的完善和发展 :l 思想

23、: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正统史观。(东汉才成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天人感应l 编纂学:(1)改通史为断代史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尊刘汉帝业)(2)改书为志(书志体的完善发展)(3)取消世家归入列传(4)整齐列传的编次和篇名 。被作为正统史学成立的标志,封建正统史作的典范,后世正史为“拟班之作”汉书注唐颜师古汉书注,现存最早最通行,集注性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三)南朝梁范晔后汉书重评得失,重道德节操,反佛教谶纬/本纪皇后纪/列传以类相从/合传注重思想,事迹相从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刘劭取之)。主要参考东观汉记后汉书注:最早作注为南朝梁刘昭、昭明太子李贤召集为人

24、为之注。今通行本,纪、传部分,(唐)李贤注;志(南朝梁)刘昭注。清惠栋后汉书补注、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四西晋陈寿三国志魏蜀吴,只有纪传,没有书志。东汉末年三国结束余年正统问题:陈寿尊魏,即尊晋;从历史事实出发l 南朝宋裴松之注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与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齐名。史注两种体例:训诂体(字词、名物、典籍)(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补遗体(有字词音义考证,重补充史料)(三国志裴注):补缺、备异、惩妄、论辨l 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第二节编年体史书一、概述1定义:编年体,就是按照年时月日的时间顺序来记载史事的体例。(纪传体是横向的,用不同例目来记载,以人

25、物为中心;编年体是纵向的,以时间为中心)2创立和发展: 从殷墟卜辞(干支纪日以纪事)和青铜器铭文的标时记事的形式发展而来。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的金文大多把记日放在记事文字的最前面,月、年放在后面。西周晚期,有的金文中年月日全备,且记时部分放在记事文字之前西周各国史官用编年体记史,称“春秋”(史料)。先秦:如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原始朴素。、左传、竹书纪年。编年体是主流,但不完善。东汉:荀悦汉纪,创立编年体断代史。(梁启超 “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衰落。魏晋南北朝:如袁宏后汉纪、东晋孙盛的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略宋纪 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下 “国史类”收录编年、纪传体史书。最早对史书划细

26、目。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正史和古史分别著录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通史,使编年体真正成为可以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地位,出现了撰写编年体史书的风起,其后学称“通鉴热”,形成从上古到清代的编年体史书体系。3编年体史书的长处与缺陷: 以时间为中心,容易看清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同一时间内不同事件展开,烦乱,故后人创立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4起居注、实录、纲目:()起居注:皇帝的编年言行录,南北朝始有。唐宋起居注存世两种:唐初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南宋周密的乾淳起居注一卷 ()实录:是以皇帝为中心,记载这个皇帝在位时期的史事的编年体史料。宋代修撰实录的材料来源,一是起居注;二是时政

27、记:宰相和皇帝议论政事的记录;三是日历,是根据起居注、时政记以及大臣的墓碑行状经过初步整理形成的资料;四是政府各部门的档案资料。唐实录:韩愈顺宗实录宋实录:钱若水太宗实录(殘)二、重要编年体史书介绍、(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一、汲冢书的发现: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太康元年(280)、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出土大量的殉葬品,包括大批写有战国文字的竹简。传世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琐语。经荀勖、束皙、杜预等学者的整理,共得书十六部,七十五篇。二、竹书纪年的内容与特点:成书于战国中期。当时称古文纪年,又称汲冢纪年。郦道元水经注,引作竹书纪年。记事时间:上

28、起夏初,三家分晋后只记魏国史事,记事下限是魏襄王二十年(BC299)。记事体例特点:大事记。隋书经籍志在小类类序中,称“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 四、今本、古本的区别 古本:西晋发现纪年十三篇 ,用夏历今本:明嘉靖年间出现的竹书纪年二卷,有沈约注。上起黄帝,用周历。(伪作。辑古之作,亦有价值)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C、汉献帝荀悦汉纪(前汉纪也有与袁宏后汉纪合称“两汉纪”。)三十卷 一、编撰过程仿左传体例,将汉书加以改编,三年成。二、内容 :时间同汉书,把汉书传、志、表按照时间先后加以剪裁,编排到各帝纪中,成12帝纪。二、 特点:恢复编年体编写,确

29、立编年体大致完备的规模。梁启超称“此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1) 创立编年体断代体例,以西汉12帝作为事件纲领,时间上更集中,体例上更符合儒家史观。2) 将编年体中汇入了纪传体成功的记叙方法,采用追叙、补叙、使事件尽量集中。记叙人物活动及重要事件时,说明前因后果,使编年体也可以自由广泛地记载历史事件。3) 精心撰写史论 纪传体史论侧重论人;编年体史论重在论事(左传、汉纪),直书作者姓名4) 叙事简明扼要上承春秋左传,下启后汉纪资治通鉴断代史:班荀二体。汉纪、汉书被看作我国编年体、纪传体代表作。D、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 (编年体通史)一、编纂原因:当时史书过于冗繁;借鉴史观“鉴前世之兴衰,考当

30、今之得失”二、编撰经过 最初,司马光编撰通志八卷,上承左传,下至秦亡。神宗即位,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作序。三、记事时间和体例上起周威烈王23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1362年的历史。(事实记事在三家灭晋,与左传相接)。全书分十六纪: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编撰方法 :l 刘恕:魏晋南北朝部分。著有资治通鉴外纪、五代十国纪年l 刘攽:两汉部分。著有东汉刊误l 范祖禹:唐代。著有唐鉴12卷,人称 “唐鉴公” l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三个步骤:1编写丛目:事目(按正史,按年月日标出历史

31、条目)丛目(从其它史书摘录相关材料)。2组织长编:对丛目中材料进行考订整理,对矛盾处考证。“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大字正文,小字考异。3笔削定稿:体现集体修史的优势,也可由統一体例,后世编年体史书多仿比。先修长编成为后世编年体修史的惯例。五、司马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三十卷 六、特点 : 1编纂学(在荀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编年体,使其成为真正可以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例)取材:兼收并蓄,不遗巨细。主要取自17部正史,参考旧史小说等。体例:在纪人叙事时吸收纪传体写法语言:多名篇佳作2史学思想:鉴戒史观。(以政事史为主)史论“臣光曰”继承儒家思想,记事客观,不谈灾异祥瑞,不为尊者讳七、相关著作 “

32、网罗宏富,体大思精 ” 形成“通鉴学”。内容:续编、注释、考证、简编; 体例:直接促成纲目体、纪事本末体产生。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仿效春秋、左传,创立了“纲”与“目”。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之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 纲目体史书体系:上起上古,下至清末朱熹继承春秋笔法,总结国家理乱、君臣得失,封建正统观念浓厚,受到朝廷重视。但春秋笔法削弱了纲目体史书的史料价值。、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四大史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三国志裴松之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南宋时期三种通行的注本:托名司马康的释文、史

33、炤释文、蜀费氏本通鉴音释实为校注;注释内容丰富,尤其地理沿革;考异、注文behind正文;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司马氏功臣”八、各种续编 、宋代历史(一)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建隆元年(960)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九朝168年历史。修撰原因:各家之说不为信史;以史为鉴修史方法和体例遵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史书特点:宁失之繁,勿失之略。 史料价值: 在北宋历史研究方面家之最高,远超过宋史谜团:“斧声烛影”之谜 明以後漸漸亡佚,清初僅175卷,后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20卷,缺徽宗、欽宗兩朝(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高宗建炎元年(1127)绍兴32年(1162),记载高宗时期的

34、历史。(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四库全书总目归入“纪事本末类”,应为编年)始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46的历史,经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内容以宋、金通和用兵之事为主。记事特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事,凡勅、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原文照录,不加删削论断,故名会编。材料征引丰富。、记载宋元历史的编年史明代陈桱通鉴续编,王宗沐、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184卷(万斯同、胡渭、阎若璩等参与修撰)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最重要最好记载宋元历史(9601368)辽、金、西夏也有、记载明代历史的编年史、明末清初谈迁国榷

35、(私修)记事时间:上起元天历元年(1328),至明弘光元年(1645)。史料来源:明代的历朝实录、崇祯朝邸报以及一百多家明人著述。修史过程:1647年书稿被偷,重又发愤著述,最终完成国榷。清建州女真的历史很有价值。当朝人写当朝事,重记明后期历史,试以修史总结明亡教训。特点:秉笔直书、陈鹤、陈克家明纪60卷记事元至正11年(1351)清顺治十八年(1661),包括了明朝以及南明政权的历史。、道光-咸丰夏燮明通鉴100卷三部分:前编元朝、正编明朝、附编清朝(康熙三年,施烺攻台)实际记事到年设台湾府。如何利用编年体史书:史事发生时间、系联法,注意注文,歧义材料取舍。第三节纪事本末体史书一、概述1创立

36、与特点:正式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特点: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例。从一个历史时期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件史事单独成篇,标上相应的标题;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事情的始末。2长处和缺陷长处: 条例清楚,便于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缺陷: 不能反映历史事件的关联,没有直接关联的不收,尤其是制度类鲜有记载;不能充分系统地反映历史全貌,但方便翻阅检索,史料价值不及编年体、纪传体;改编现有编年、纪传体史书,多为二手资料,但可以帮助查阅其他体例史书当中的史料内容。二、重要纪事本末体史书1、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42卷,抄袭通鉴 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109成书在正史之前:l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37、;清人开始重视西北地理,唯一完整记载西夏历史。l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l 清马骕绎史160卷(太古秦末),资料长编性质,以外录形式记载典章制度。第四节典志类史书一、概述典志类史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沿革演变的史书,也称政书 。由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的内容发展演变而来的。正史书志在制度沿革记载方面存在局限:断代为限,互不衔接,不易看出制度因袭演变,不是反映连续性;不是每部史书都有书志,且有书志的正史志目也并不完全相同和对应。唐代正式出现,作为体例完善、独立成书的史书体例。 分类:1) 典志类通史:“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

38、文献通考。 2) 典志类断代史:一代典章制度. 会要:按照制度分类记载一代典章制度,记载许多史事。创始于唐苏冕的会要40卷。北宋初年王溥唐会要100卷最终完善确立,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会典:记载一代官署职掌制度的政书。皇帝的训诰,各府政令成规。原始文件汇编,少有史事。唐玄宗时官修唐六典,仿照周礼(最早)。现存最早会典是元典章60卷(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明会典、清会典。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二、重要典志类史书唐杜佑通典200卷一、内容与体例:上起黄帝,下至玄宗天宝年间。附注代宗、德宗五、特点l 重视经济在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食货);将选举作为推行教化的前提(选举) 杜预最早设“

39、选举”l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与儒家传统是古非今的思想不同。l 轻鬼神l 典制史料,esp唐l 不重视兵制沿革;重政治经济不重视文化沿革,无“艺文”六、续编l 续通典150卷 肃宗至德元年(756)明崇祯十七年(1644)。即唐后期明亡。l 清朝通典100卷 努儿哈赤天命元年(1616)乾隆50年(1785 )南宋郑樵 通志200卷一、全书内容与体例:纪传体通史。四部分:l 帝后纪传、年谱、列传(世家、载记)。上古隋l 二十略52卷:上古至唐(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精華。二、通志二十略新创9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 (“编次必谨类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图谱、金石、昆虫草木 对

40、文化史方面的内容大大加以充实(艺文略不反映宋代藏书状况)三、史学思想 1重视“会通”,主张编写通史。 2注重“自得”、“独断之学”。 3强调据事直书。反对阴阳五行灾祥说;反对任意褒贬4倡导求实的学风 三、 续作l 续通志:本纪、列传:唐元末;二十略:五代明末l 清朝通志:二十略:努儿哈赤天命元年(1616)至乾隆50年(1785)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上古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全书分24考,19考参照通典而作,新增5考:帝系、经籍、封建、象纬、物异。 四、特点1取材特点。以宋代制度最为详细,价值超过宋史。文(史籍)、献(贤者)、己意;重视序。2编纂体例3门类划分:经籍考历代书目辑目直

41、斋书录题解 陈振孙的私人书目。,引用汉、隋和崇文总目。1) 续文献通考250卷 理宗宝庆元年(1225)明崇祯十七年(1644) 二十六考2) 清朝文献通考300卷 努儿哈赤天命元年( 1616 )乾隆50年(1785 )二十六考3) 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 乾隆51年(1786)宣统三年(1911)三十考:增加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考。 三通最好的续编。乾隆后期清朝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材料。1、王溥唐会要100卷唐德宗时,苏冕编纂会要40卷(高祖到德宗)。唐宣宗时,崔铉续修续会要40卷(德宗到宣宗)。北宋初年,王溥续编至唐末。合编为新编唐会要,省称唐会要。 2、王溥五代会要30卷 3、

42、清嘉庆时,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典志体史书与正史书志无太大区别,但在史料的分类、组织和记述方面有明显长处。分类更加精细,注重记载制度严格,提供重要史料。当时人编写在正史之前:唐会要、五代会要、清朝续文献通考、通典(中唐部分)、文献通考(宋部分)查宋代史事: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文獻通攷第五节其他重要史书世本以先秦史官记录与保存的部分历史档案资料为基础的各国宗谱资料的汇编。 谱牒类史书,又称世、世系、世纪、世牒、牒记。内容:记录从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也记录都邑、制作、谥法。开创以专题记事的新体制,打破古史记言记事的格局逸周书10卷原名周书,

43、周代史书性质: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也,盖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周文王、武王春秋后期灵王、景王晋孔晁注国语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犬戎(BC976)韩赵魏三家灭智氏(BC453),主要记载春秋史事。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尚书逸周书之后又一部记言体史书。l 左传(“春秋内传”)编年体重记事,连贯全面反映春秋历史l 国语(“春秋外传”)国别体,重记言,不连贯,根据言的内容有重点记事,但有些史事更详细。最早:三国吴韦昭注国语解 刘向辑校战国策战国史料汇编本,记战国纵横家、游士游说各国诡诈权变的言辞,最初由各国史官及游士分别记录,辑为游士参考资料。国别体,分十二国记事。公元前453三家灭智氏公元前209年秦二世

44、继位。l 东汉高诱注。北宋时,曾巩恢复战国策三十三篇。l 南宋时,一是姚宏的续注本。一是鲍彪的新注本,吳師道補正鮑彪l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分类:A、史部杂史类 B、子部纵横家类(南宋陈振孙)第六节史评、史论类著作第一节概述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最初在史部类目中设立“史评”类 。一、史论(对史事的评论)与史书同步产生。(春秋的春秋笔法)。秦汉后争论文章也视作史论的一种。专著形式最早出现在西晋,有杜预的春秋左氏传评,徐众三国志评等。明李贽藏书、续藏书,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二、史评(对史书的评论编纂方法,史学思想,目的是总结经验,推动史学发展)最早:南朝梁刘勰

45、文心雕龙史传 唐刘知几史通(首部,对唐代以前史学思想进行总结)、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四、 二十四史中的史志目录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只录明人)经籍志:隋书、旧唐书刘知几史通二十卷1提出“六家二体”说。l 六家:尚书家(记言);春秋家(记事);左传家(编年);国语家(国别);(四家之体久废)史记家(纪传通);汉书家(纪传断代)l 二体:编年体;纪传体刘知几不主张通史,推崇断代史。宋以后学者注重会通。2着重对纪传体与编年体史书的编纂体例、内容与写作方法加以评述。认为体例应当与内容相符,应重视劝善惩恶、激扬名教的内容。还当+都邑、方物、氏族、品藻士庶、甄别华夏(如郑樵通志20略)。艺文志只录

46、时人。3反对盲从迷信, 对古书加以疑辨。疑古、惑经 4论述历代史官制度的建置沿革,指出史馆修史的弊病。史官建置忤时(给监修国史萧至忠等人的书信,提出“五不可”) 5“史才三长”说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九卷 论文汇编性质(另有著作校雠通义等)二、内容与史学主张:梁启超称作是“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专务考索和空谈义理。要求考据、义理并重。 2系统阐述发挥六经皆史说。(古文家认为六经市孔子整理典章制度的史书)提高了史书地位,扩大史料收集范围;批评汉学、宋学。3在历史编纂体例上,把史书分为 “撰述”(有材料、观点)与“记注”(史料性质,原始材料)。4文史通义史德5系统论述地方志编

47、纂的理论与方法。方志学奠基人明确方志性质史书。以地方为中心的史书,提高方志的地位作用系统阐明内容与体例“一方全史”。不仅记载地理沿革,更应表彰地方文献。第三章子部概述 甲骨文有“子”字 春秋,“子”指男子、女子、士大夫;爵位。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出现私家讲学,孔子将王官之学传到民间,弟子尊为“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秦汉时期人称其为诸子百家,著作为“诸子百家语”(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诸子略中,六家之外,增加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诸子略序“诸子出于王官说”。 西晋,

48、荀勖中经新簿乙部著录“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从此,子部范围大致确定。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丙部著录子书。 唐隋书经籍志中子部下分十四种: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和医方。 佛教、道教书籍,“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 五代后晋旧唐书经籍志和北宋新唐书艺文志中,佛、道书籍归入“道家类”,在道家类下分出道家、神仙、释氏。三教九流。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下分: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诸子集成,世界书局,1935年。第四章集部 先秦单篇流传。汉书艺文志 “诗赋略”,收录赋和诗106六家。

49、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梁朝的阮孝绪在七录中 “文集录” ,下分楚辞、别集、总集和杂文。隋书经籍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和总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下分五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和词曲。 l 别集类,著录个人的诗文集。l 总集类,著录汇集众家之作的诗文总集 别集汇集一家之作编为一书。 总集汇集众家之作编为一书。隋书经籍志中,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为最早的总集,(实际当为诗经,楚辞次)已佚。现存最早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中国丛书综录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1. 楚辞2 文选3 玉台新咏4 乐府诗集、古谣谚5 文苑英华6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50、、唐文粹、全唐文、宋文鉴、南宋文范、全辽文、金文最、元文类、明文海、明文衡、清文汇7 古文辞类篹、古文观止8 历代赋汇、骈体文钞9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10全唐诗11唐人选唐诗12唐诗别裁集 等13宋诗钞、全金诗、元诗选14列朝诗集、明诗综15晚晴簃清诗汇 等16 花间集、尊前集 等楚辞一、含义 1楚辞原是指战国时期以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五字、六字为句。3/2、2/3、3/3节奏,多用“兮”字。2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用这种体裁写的诗作。3书名。西汉末年成帝时期,刘向整理秘府群书,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二、楚辞的注本 1东

51、汉王逸楚辞章句 所见最早。今收入楚辞补注。序,注,蛮语/望文生义、穿凿附会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另有楚辞考异)内容:1楚辞正文 2王逸楚辞章句 3文选五臣注4楚辞释文的文字考异的材料。5洪兴祖楚辞考异。 6洪兴祖楚辞补注 “补曰”后,名物典故解释,保存前人旧说和同时送人解释。3朱熹楚辞集注 今本三部分:楚辞集注八卷;(卷一到卷五收录屈原辞二十五篇,统称“离骚”;卷六到卷八收宋玉至淮南小山的辞作,通称“续离骚”。)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辑录荀子以下到宋人的楚歌和辞赋五十二篇,根据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删编而成。 4、明清重要注本:l 明汪瑗楚辞集解 l 清代楚辞三大名注:戴震屈原赋注、蒋

52、骥山带阁注楚辞、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文選30卷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谥 “昭明” 。一、文选内容和收录原则文选收录先秦至梁代的129家的七百多篇辞赋诗文,分为37大类,共三十卷。 文选序中,交代了收录原则:1经书不收。2子书不收。3史书不收。(部分赞论序述可收入) 二、背景:魏晋是文学自觉地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的独立价值。(后汉书文苑传首次)三、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1) 体现并影响了文学观念的发展,“文笔之分” “文笔之争”: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

53、元帝萧绎在金楼子 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沈约、谢眺重视声律,永明体。的讨论明显体现出来,书中作品成为文学范本。2) 影响作品流传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 影响一代文风、六朝文风里形成讲究词藻、音律对形式主义文风也有所警惕4) 对唐及唐以后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唐形成选学(唐、清最盛)。北宋庆历以后宋学兴起,南宋重视苏门文章,蜀学兴起。文选学分5类:注释、辞章、广续、校雠、评论四、文选的注本 最早

54、:隋萧该文选音 隋唐曹宪文选音义现存:1、唐李善文选注六十卷2、文选五臣注: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3、六臣注 60卷本玉台 玉台 新咏十卷 (又称玉台集)南朝梁徐陵编纂,收录了汉梁的690首诗作。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徐庾体”编纂原因:体现萧纲的文学主张,收录大量当代宫体诗;代表新的文风和世风,为艳体诗张目,为宫体诗找到历史渊源和根据。清康熙吴兆宜笺注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上古唐)乐府含义:1) 最早:朝廷主管音乐的官署。汉承秦制。汉惠帝时设太乐令,武帝设乐府,并有采诗入乐制度。2) 在乐府中收集的可以和乐的诗“乐府诗”3) 六朝时凡可以入乐的皆称为“乐府”,无论

55、是否是乐府所收4) 唐以乐府体作诗,未必入乐。三、乐府诗集的内容與編排:乐府诗四大类:乐府古题古辞、古题新辞、新题新辞、无题新辞四、价值:古今乐录,原貌;北朝民歌古谣谚 100卷清代咸丰间年杜文澜主编专收古代歌谣谚语谣谚都有韵,谣是徒歌(不配乐而唱的歌谣),谚是传世之常言的总集。实际由其幕僚刘毓崧完成。(上古明末)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 (上古隋代)收录范围:有零有整,作者又小传,作品注明出处l 经:经传文不收。录入誓、诰、箴、铭、佚文(诗除外)l 史:史序、史评、后代失传史书之论赞部分l 子:诸子佚文、佚作l 集:宋玉、贾谊等拟骚著作文苑英华北宋太宗、真宗时,朝廷主持编修四

56、大书:李昉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一、编纂情况和内容编排上继文选,收录诗文上起南朝梁末年,下至五代,并仿照文选的体例。唐代作品比重大,堪称唐代诗文的总集。彭叔夏辩证10卷1、北宋姚铉唐文粹100卷唐代诗文选本。 姚铉提倡古体诗文,排斥声律,不收骈文,诗歌亦只收古体,不入五、七言。2、清董诰等奉敕编撰全唐文 1000卷唐五代文章的总集。编排原则:以文从人清陆心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清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近代唐史名家岑仲勉撰读全唐文札记3、南宋吕祖谦奉敕编撰宋文鉴150卷收录北宋两千五百多篇的诗文,分为四十九类。孝宗赐名皇朝文鉴。 吕祖谦重义理,作品艺

57、术性欠缺,奏疏类最多,多收理学家作品。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4、清庄仲方辑南宋文范70卷董兆熊南宋文录相当于南宋文范的补充。 5、全宋文6、今人陈述辑校全辽文十二卷,补遗一卷。辽代诗文总集。7、清张金吾金文最120卷8、元苏天爵编元文类70卷 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三朝代表元代诗文选集,原名国朝文类。收录元初延祐间诗文9、全元文10、黄宗羲编明文海11、清末沈粹芬等清文汇200卷。清代文章的大型选集。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杨殿珣编纂。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编古文辞类篹七十五卷。先秦清代(自屈原至刘大櫆),共64人,作品共774篇。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文统说”(文统六经、论

58、孟、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康熙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12卷(吴楚材另编有纲鉴易知录等)(先秦明)康熙御定,陈元龙等编历代赋汇 184卷(先秦明代的赋)清李兆洛编骈体文钞31卷,选编自秦至隋末的骈文。(?)李兆洛为“阳湖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骈散合一”,故书中也收入一些散文。 相當數量的散文了,需要辨析的是李兆洛的“駢體文”的概念,可以參看金開誠、葛兆光先生的古詩文要籍敍錄中的介紹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54卷 一、之前收录唐以前诗作的两种重要总集:1、 明冯惟讷诗纪156卷,上古至隋代的诗歌总集,分为前、正、外、别集。明末冯舒诗纪匡谬2、 清沈德潜古诗源14卷,上古至隋代的诗歌选

59、集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在冯惟讷诗纪基础上辑补、校订全唐诗900卷一、编纂情况:清康熙年间编定的唐五代诗总集。康熙皇帝作序,故又称御定全唐诗。曹寅带领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完成。收录唐、五代共2200多个作者,48900多首诗,末附唐五代词。编纂依据:1.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籤(签)(1033卷)前九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籤,共1000卷;第十集:癸籤(唐音癸籤诗话、野史、评论等相关材料,很早就单独传抄刊刻),33卷2.清初季振宜的全唐诗(717卷)编排方式:按登第年编排,乐府诗单另排。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五代人所选的唐诗选本,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十种: 1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

60、灵集三卷4芮挺章国秀集三卷5令狐楚御览诗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二卷7姚合极玄集二卷8韦庄又玄集三卷9韦縠才调集十卷10佚名搜玉小集1、清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二十卷分为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七言绝句编排。有小传,或附诗话,有部分圈点和评语。沈德潜反对公安派、竞陵派诗风,提倡温柔敦厚,有补世道,推崇风雅,以李杜为宗,大致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清俞汝昌唐诗别裁集引典备注20卷。 l 前期:台阁体(三杨:士奇、荣、溥)l 中期:前七子(何景明、李梦阳等),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等),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诗派l 后期:公安派(三袁:宗道、宏道、中道兄弟)“独抒性灵”,提

61、倡宋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深幽孤峭”2、沈德潜、周准合编明诗别裁集十二卷按诗人时代先后编排,最后附方外、名媛、外国和无名氏四类。有小传,偶有评语圈点。主要根据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和朱彝尊的明诗综编选 。3、沈德潜编选清诗别裁集三十二卷清代顺治到乾隆初年的诗歌选本。4、清代张景星等编选宋诗别裁集八卷原名宋诗百一钞,分诗体编排。 5、清代张景星等编选元诗别裁集八卷、补遗一卷原名元诗百一钞。与沈德潜编选的三朝别裁集合刻时,才分别改为宋诗别裁集元诗别裁集。合称五朝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八卷,孙洙选编编排体例的缺陷: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每类之后附“乐府”。不收长篇。取名“三百”,意

62、即继承效法诗三百传统。注本:陈婉俊(上元女史)补注,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中州集金元好问全金诗 清郭元釪(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元诗选清顾嗣立列朝诗集明末清初钱谦益(15821664)明诗综清朱彝尊(16291709)晚晴簃诗汇近代徐世昌(18551939)宋诗钞106卷 清吴之振(16401717)、吕留良(16291683)、吴自牧编选 。当时倡导宋诗风气盛行。补作:清曹庭栋宋人百家詩存,清管庭芬、蒋光煦宋诗钞补,北大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72册 清康熙郭元釪全金诗(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74卷 在元好问中州集(金代诗歌总集)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63、清代顾嗣立编选元诗选111卷 分初、二、三集,每集之中,又以十天干分為十集,但实际都只有九集。(原计划前八集收录有专集传世诗人的诗作,壬集收录方外、闺秀诗,癸集收录散见各种文献的零散篇章。 ) 有小传,除了作者的生平,还有诗作的评论。 明末清初钱谦益编列朝诗集81卷小传资料比较丰富,价值超过明诗综。(生平、诗评)康熙三十七年(1698),钱谦益的族孙钱陆灿曾汇集列朝诗集的小传为一编,单独刊行,名为列朝诗集小传。 清朱彝尊编明诗综100卷小传;友人汪森等人分别辑录的各家诗话评论;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诗评)。贬前后七子、公安派近代徐世昌所编晚晴簃诗汇200卷 (清诗选集)有小传,有的附录了各家诗话

64、资料以及徐世昌所作诗话。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董康、刘复抄录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 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尊前集编者不详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畲花庵词选南宋黄昇绝妙好词南宋周密历代诗余康熙御制,沈辰垣等编词综清朱彝尊编选,汪森补辑 明词综清王昶全宋词 唐圭璋 全金元词 唐圭璋全清词钞40卷 叶恭绰1、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董康、刘复抄录。朱孝臧据抄本参校写定,1932年刻入彊村遗书中。 现存最早的词集。2、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3卷3、赵崇祚花间集10卷在后蜀广政三年(940)所编,收录唐末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欧阳炯等18位词人的500首词。内容境界方面比较狭窄,多旅愁、闺怨、男女思情之作。重温庭筠,后人

65、往往只赞其文字“富艳精工”。、尊前集2卷编者不详。唐五代词选集。上起唐玄宗、下至徐昌图共36人295首词作。供筵席歌唱之用。先列明皇、昭宗、庄宗、李王四家之词,其次为李白、韦应物、王建、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之词。卷下李王、冯延巳又重出 。 、花庵词选20卷南宋黄昇所编的唐五代兩宋词的选集。“盛丽”、“妖冶”、“悲壮”、“豪俊”。前十卷: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后十卷:中兴以来绝妙好词选(可知最早大量选录南宋词的本子)、南宋末年周密绝妙好词7卷(南宋词选集)偏格律形式,对清丽婉约之作。绝妙好词笺,清查为仁、厉鹗笺注。三部分:作者小传及资料;词的背景本事及题解;总评。 、历代诗余 (御选历代诗余) 120卷康熙御制,实际由沈辰垣等编纂。、词综36卷 清朱彝尊编选,汪森补辑。选录唐五代宋元词的总集。 、清王昶明词综(明词总集)。推崇姜夔,追求敦雅、今人唐圭璋全宋词(宋词总集)、唐圭璋全金元词(金元词总集)、今人叶恭绰主编全清词钞40卷(清词选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