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 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B.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C.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D.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2(明哲老师提供)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
2、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八亿人口八个戏”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1)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2)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3)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4)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A(1)(2)(3) B(1)(3)(4) C(2)(3)(4) D(1)(2)(3)(4)4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
3、平还很落后 归国科学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拂下归国的 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B C D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该规定出自我国的( )A中华人共和国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6(2011年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统考8题)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用地质力学理论发现大型油田 “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A B C D7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
4、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应该是 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 D C D8现代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不包括9标语不但能折射时代的精神,而且也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砸烂公检法”“发展才是硬道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 B C D10 这是一张拍摄于1967年的照片。图片中
5、的人物后年被人们称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图片中的“他”,手中握着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1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关于新中国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20世纪60年代末,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B.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D.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2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正确的排列顺序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A. B. C. D.13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
6、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出“三个面向” 提出“教育大革命”A B C D14(2012年2月信阳市二模29题)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26日、28日、30日、8月1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五次下潜试验。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
7、处于领先地位15(2011年4月天津市宝坻区一模11题)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最能代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第一台每秒运行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D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二、非选择题16(2010年12月河南洛阳高三统考25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年,日本发动侵
8、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迅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材料二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加大投入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
9、重要里程碑。国内最早研制投产的电传机当数1955年问世的55型电传机,此后,国产电报机研发技术不断进步,60年代,“中文电报译码机”问世,可以自动把电码译成汉字。其译印速度相当惊人,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国产电报机逐渐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并组成了国内较为庞大的电报通信网,到1987年,我国已有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络体系。 材料三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
10、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2分)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报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简析其主要原因。(3分)17(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3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
11、,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彷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011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
12、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2分)(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
13、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2分)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注意关键词:改革开放时期,属于这个时期的现象是C。2C解析:“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红”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3A4D5B解析:注意引文“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6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所以此题正
14、确选项是B。7C解析: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武器不是解决争端的根本因素,但发展核武器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核平衡,对制止战争起到一定的作用。8A解析:A项不属于空间技术,属于军事尖端技术的突破。9C10A解析: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1A解析: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12B解析: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3年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13C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相关内容,可知正确。属于“左”倾错误,与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无关。14B15D解
15、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与识记相关时间的能力。A、C分别属于原子能和信息技术领域。根据题目关键词“航空航天领域”,可排除A、C选项。根据题目关键词“最能”,应该选当代最新最先进的标志性技术发明作为正确答案,所以选D。二、非选择题16(1)历程: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有条件的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2分)原因: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6分)(2)原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形成了全国电报网络体系;伴随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施,国际交流加强,人们交往密切;中国国产电报技术的不断进步。(答出1点得2
16、分,满分4分)(3)现象:电报业日益萎缩。(1分) 主要原因:90年代,更为便捷的电话、互联网等新兴通讯工具快速发展,电报失去了竞争优势。(2分)17(1)牟安世:洋务运动是一个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对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反动运动。(2分)姜铎:积极:改变着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的发展;(2分) 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成效不显著。(2分)(2)“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为纲”,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以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判”。(2分)(3)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级呈现多元化。(2分) 原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4分)(4)历史评价受到政党利益、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