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1 ,大小:5.92MB ,
资源ID:101737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173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讲义:第1部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2019学年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讲义:第1部分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认识自然资源1.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根据材料分析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A.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答案:(1)

2、C(2)A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或能量都属于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3)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其分布是没有规律的。()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何判断某些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性)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性),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3.分类(1)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2)不可再

3、生资源:如矿产资源。4.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二)土地资源与人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土地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质量影响较大。()(3)工业文明阶段,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4)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5)以土地的区位和用途等来衡量、判断非农业用地的土地质量。()不同历史阶段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质量影响较大。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和数量

4、都成为重要影响因素。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的区位和用途成为衡量土地质量的重要依据。(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森林的大量减少会引起耕地沙化。()(2)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环境保护。()(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适度开发。()2.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5、答案:D1.必要性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2.途径途径要求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重视保护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公众参与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四)洪灾及其形成原因1.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6、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率低,流域汇水速度快B.河谷顺直、通畅、纵向坡度小的河道排水速度快C.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也会造成洪灾D.洪水发生区的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致灾的可能性和损失就越大(3)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兴修水库围湖造田流域内植被遭破坏上游山区陡坡开荒A.BC. D答案:(1)C(2)D(3)B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2)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

7、震和台风最为常见。()(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5)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严重。()1.形成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一是发生在自然界中;二是给人类造成损失。如撒哈拉沙漠无人区中的干旱对人类生命财产未造成损失,交通事故不是发生在自然界中的自然事件,故它们都不是自然灾害。2.洪水未必造成洪灾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损害,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3.洪灾的形成原因原因表现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雨、冰雪融化河湖因素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

8、高,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的速度(五)洪灾的防治措施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的长江流域,尤其是中游地区防洪压力极大;而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却在每年的34月间准备防洪。据此回答(1)(2)题。(1)长江中游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湖泊众多围湖造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上游来水上游修建水库地势起伏大平整土地A.BC. D(2)阿勒泰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

9、施有()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A. BC. D答案:(1)B(2)C1.工程措施措施功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功能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2.非工程措施两“提高”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两“统一”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两“加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和减灾科研投入。一“保险”设置防洪保险基金。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师说考点(一)主要资源分布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国分布世界分布合理利

10、用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土地资源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森林资源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

11、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针对地区分布不均,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表所示:(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丰歉程度分析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其大小

12、受下列因素影响: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原因措施(开源、节流)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大坝气候干旱,淡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大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体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保护水源、防治污染、污水净化、立法保护水资源对水资源的浪费严重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水资源市场化3我国常见的水资源问题地区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易引发问题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造成水体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北方地区资源型缺水生产生活用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地面下沉西北内陆生态型缺水气候干旱,

13、降水少,淡水资源总量少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题组冲关1(2015全国卷)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如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B乙C丙 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 B秦皇岛C大连 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解析:(1)B(2)A(3)A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14、 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

15、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2(2014四川高考)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如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解析:(1)A(2)B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域东北和西南海域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能资源丰富,冬季我国受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该海域处在

16、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南侧,盛行东北风,故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东北风。第(2)题,风力发电站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风力发电成本较高,故风力发电站通常建设在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图中地风能资源丰富,且靠近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目前在图中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3(2018东北三省四市联合模拟)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1995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

17、原油和铜矿石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2)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解析:(1)D(2)B第(1)题,图示显示:20002001年期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是下降的,故A错;图示显示的是依赖度,是进口所占的用量的比重,我国铁矿石的用量很大,远远超过铜矿石,尽管图中铁矿石的依赖度较低,但需求量大,故B错;2006年铜矿石比2001年依赖度低,但2006年总用量增加很大,故C错;2008年原油进口依

18、赖度超过50%,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故D对。第(2)题,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是进一步增加依赖度,不能降低我国的资源进口依赖度。解题技法我国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2解决措施(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2)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19、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一)我国两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气象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洪涝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地区等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淹没农田、村庄,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

20、害寒潮强冷空气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2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规律危害地震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火山喷发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滑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泥石流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二)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地震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

21、互救能力滑坡、泥石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报;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干旱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因地制宜地营造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寒潮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海上船只提前返港;事先做好农作物、畜群的防寒工作台风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对台风进行监测,加强对台风的预报;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预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性灾害;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

22、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洪涝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加强洪泛地区土地管理;建立洪灾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灾害对策;实行防洪保险风暴潮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和预报工作;完善防灾体系;加强对风暴潮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的防潮意识;加强防潮工程建设,加固海岸堤防;保护红树林、提高防潮能力(三)流域洪涝灾害问题分析思路1成因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成因影响因

23、素来水大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调洪蓄洪能力差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具体要求是:上游修建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非工程措施监测、预报;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题组冲关1(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

24、)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2)题。(1)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解析:(1)B(2)C第(1)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2)题,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2(2014天津高考节选)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25、()A震级 B震中距C烈度 D震源深度解析:选C地震对一个地区的破坏程度主要用烈度来衡量,因而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要依据地震烈度,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3(2014广东高考)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 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解析:选B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台风、海岸侵蚀、地表下沉比较严重;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寒潮冰冻很少发生。4(2016全国卷)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 m。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

26、2 m,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 m,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如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解析: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应“因河制宜”。由题目的图文信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方面,而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

27、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2015全国卷)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解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水系特点、城市靠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台风)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6(2013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如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

28、具体的应对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地区位于江南,夏季降水集中;图中居民点位于谷底河边,暴雨时流水易汇聚于此。应对措施可从加固大堤、将居民点向海拔较高的地方迁移等方面分析。答案: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解题技法自然灾害多发区成因的分析思路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

29、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青岛模拟)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如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1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AMBNCQ DK2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M BTCS DQ3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A可再生,蕴储量大 B稳定,无污染C目前利用率高 D分布广,易开发解析:1.D2.B3.A第1题,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第2题,该区域冬季

30、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在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第3题,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根据有效风能密度和有效风速全年累计小时数,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类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4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B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C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D风能丰富

31、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5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地最接近的是()A雅鲁藏布江谷地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南沿海地区解析:4.D5.D第4题,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有缺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是风能较丰富区;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受山谷风影响,是风能可利用区;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地形闭塞,风能贫乏;地位于内蒙古高原,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风力强劲,风能丰富。故选D。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地为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四川盆地地形较为封闭,风能资源贫乏;黄土高原属于风能可利用区;受夏季风、台风,以及台湾海峡地形的狭管效应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故选D。

32、(2018福建泉州一模)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1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2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67题。6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7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解析:6.B7.C第6题,“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

33、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说明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洪,则B正确。第7题,图示道路与排水系统呈放射状,再结合中部为村镇建筑,排水系统是为了减少村镇水灾,可推断排水沟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而排水沟总是由高向低流向蓄水地(池塘等),故可判断村镇建筑所在的中部地势较高,则C正确。(2018河南安阳二模)如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89题。8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崩塌C山洪 D干旱9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A种植造林 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 D抽取地下水灌溉解析:8.C9.D第8题,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且集

34、中;河谷由于汇水快,排水通道窄,而在沟谷处易形成山洪灾害。第9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又正值作物生长季节而需水多,故易出现春旱灾害;可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灾害损失。10(2015广东高考)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解析:选C城区内涝是因为暴雨而出现的积水成灾现象。优化城区雨污管网、疏浚城区河流水道,可以加快城市内部积水的排泄;扩大城区湖泊面积可以滞纳城市内部洪水,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现象;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不会排放城区积水,故

35、对减轻城市内涝基本不起作用。(2013天津高考节选)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完成下题。 11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解析:选C本题考查风暴潮的防御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预警系统无法改变海水涌向陆地的情况;围海造田会加重风暴潮的危害;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阻止海水涌向陆地,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虽然对风暴潮有一定阻挡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修筑沿海堤坝明显。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8江西调

36、研)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如图为中亚局部地区图。材料二如图为20032008年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曲线图。(1)根据材料二,描述图示时段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原因。(8分)(2)凯拉库姆水库水位变化容易造成哪些环境问题?(6分)(3)凯拉库姆水库的修建对下游的锡尔河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4)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凯拉库姆水库的农业生产可采取哪些措施?(8分)解析:第(1)题,图示水位由0 m逐渐降到3 m左右;水库水位高低取决于河流来水多少,而干旱区河流水是主要生产、生活用水来源,则用水过多必然使水库水位降低。第(2)题,首先要明确,本题包括两方面

37、问题:一是水库水位下降的原因,即引用河水过多带来的问题,如土壤盐渍化等;二是水库水位降低带来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周边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第(3)题,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水量调节的作用。第(4)题,注意审题:“可持续利用”角度即“节流”方面,农业生产措施可从规模、作物、灌溉技术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征:水位持续下降。原因:为流域内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的水源地,灌溉面积扩大,灌溉引水量增加;流域内人口增长,生活用水增多。(2)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增多;周边地下水水位下降;沙尘暴发生几率增加。(3)流量减少;含沙量下降;水位变化趋缓。(4)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

38、构,发展耐旱作物;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规模。13读四川盆地等高线(单位:m)及部分资源分布图和重庆月均温及浓雾发生频率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四川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4分)(2)四川盆地地质灾害频发,试说明四川盆地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3)说明重庆浓雾发生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4)列举大雾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8分)解析:第(1)题,四川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可从图中读出。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频发的地质灾害是滑坡、泥石流,原因应从地形、地质结构、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重庆月均温及浓雾

39、发生频率图中可以看出,重庆浓雾发生频率具有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的特征,原因应从重庆的地理环境特征方面分析,抓住水汽、凝结核、气温等要点。第(4)题,大雾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不利于交通正常运行;二是大雾天气时空气质量下降,空气湿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答案:(1)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丰富(2)滑坡、泥石流。原因:盆地边缘坡度大,地质结构不稳定;碎屑物多,夏季多暴雨。(3)重庆浓雾发生频率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原因:重庆工业发达,排放的尘埃物质多,空气中有充足的凝结核;靠近长江,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形较封闭,加上地表崎岖,风力较弱

40、,浓雾不易消散;秋冬季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更容易凝结。(4)大雾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对交通运输影响较大,常导致交通事故增多、高速公路封闭和机场航班延误等。大雾天气时,空气质量会下降,空气湿度增大,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气候变化是指一特定地点或全球的短时间的气候改变。()(2)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3)近现代,全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2.读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A处为末次间冰期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C.图中B处为末次寒

41、冷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答案:A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冰期与间冰期交替。(2)人类历史时期:较寒冷时期与较温暖时期交替。(3)气象仪器观测时期:气温波动上升,目前,地球气候已进入最近1 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读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题。(1)主要温室气体有CO2、氟氯烃、CH4、N2O,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气体是CO2。(2)全球气候变暖,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气候将变得更加干旱;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降水减少,耕地可能退化成

42、草场;亚寒带地区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导致作物种植带向移动,作物产量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淹没沿海低地。1.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3.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与海平面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而被海水淹没,如我国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沿海的低地被海水淹没。以“联系”为桥

43、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思维线索师说考点(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题组冲关(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

44、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 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解析:选B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 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2017天津高考)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45、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2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选D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

46、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2016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题。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选C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C正确。(2016浙江高考)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

47、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解析:选B由题目材料可知,云杉的分布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升高,北半球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高纬度)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到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上升;而从乙到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稍向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故选项B正确。5(2018云南模拟)读主要

48、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1)(2)题。温室气体浓度/(mg/m3)年增长率/%生存期/年温室效应强度(CO21)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1750年1990年CO22803530.550200155CFC00.000 852.2501023 40015 00024CH40.81.720.912171115NO0.000 290.000 310.251202706(1)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CO2的浓度

49、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2)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解析:(1)D(2)B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第(2)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气体,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是有利于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山西名校联考)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

50、答12题。1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A整体向南迁移B整体向东迁移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解析:1.C2.A第1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2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

51、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如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4题。3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A增加 B减少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4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解析:3.D4.A第3题,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项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

52、减少。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 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56题。5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作用减弱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6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5.B6.C第5题,全球变暖使各地的降水发生改变,并不是所有热带地区的降水都可能减少;全球变暖使气候极端事件

53、增加,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的自然带向北移,B正确;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风暴潮作用加剧;全球变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状况而言,亚热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增多;全球变暖可能使某些洋流强弱程度发生变化,洋流性质不会发生变化。第6题,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C正确;充分利用风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并不是公众可参与的;维持能源结构消费现状,不利于抑制全球变暖。(2018山东泰安期中测试)气温距平(或降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3.9 ,年降水量448 mm,且变化明显。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78题

54、。7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A冷湿 B暖干C暖湿 D冷干8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 B冰川、冻土融化加快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 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解析:7.C8.B第7题,结合图示可知,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都大于0,说明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暖湿。第8题,结合西藏自然环境特点可知,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冻土融化加快。(2015海南高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910题。9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 B亚马

55、孙平原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10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9.A10.B第9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10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2018天津红桥八校联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11若全球气候变暖,则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水量变化量最可能是()A大气中

56、水汽输送增加量小于陆地径流增加量B陆地河湖蒸发量将明显变小C植物蒸腾作用减弱,海洋蒸发量明显增大D全球降水量明显大于蒸发量解析:选A陆地径流增加量除了水汽输送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外,还有陆地蒸发、蒸腾增加量带来的降水,则A正确。气温升高,蒸发、蒸腾作用都会增强,但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整体应处于平衡状态。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2分)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

57、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如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4分)(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6分)(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原因。(8分)(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6分)(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8分)解析:第(1)题,从我国近3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

58、增温更明显,进而推测世界增温的纬度变化。第(3)题,由材料可知,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我国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缺水,降水增多会使粮食产量增加。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热量更加充足,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影响可从对土地、陆地污水排放、港口等方面分析回答。第(5)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因此可从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

59、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1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材料一图1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材料二图2为世界局部区域图。(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

60、的特点并简析原因。(10分)(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B地区海运价值的影响。(10分)(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4分)解析:第(1)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观测值呈上升趋势。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航道通航能力增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2)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

61、融化,利于航行。(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阶段验收命题热点(一)气候每年的高考命题中都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知识点,且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富有新意,由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主要特征,转向到用气候知识解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现象,进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考查,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梳理气候类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例1(2017全国卷)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

62、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解析第(1)题,“刀耕火种”是一种

63、热带地区的原始农业,是将一个区域的原有植被燃烧,使土地裸露,然后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古埃及人只能在没有植被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则表明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第(2)题,据题中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为河流上游地区,泛滥沉积物具有季节性,故降水具有季节性;尼罗河为世界最长河流,河流泛滥说明水量大,故年降水量大。第(3)题,据材料可知,610月尼罗河洪水泛滥,此时期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月到次年5月为枯水期,淤泥裸露,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不是“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的

64、周边地区,并且植物的耕种都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不适合尼罗河泛滥区;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湿季,为农业生产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答案(1)D(2)A(3)B析考题明考向1知识考查面广:本题组借助人们熟知的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基础农耕文明的发展,综合考查了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且进一步考查了人地关系发展特点等相关知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特点突出,命题的切入点比较独到,思维含量大,能力要求比较强。2命题形式典型:本题组延续了这两年的命题风格,是典型的材料阅读类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以纯文字的阅读,从文字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解读文字材料选

65、出正确答案。题干文字语句组织精炼,信息丰富,对考生的阅读功底要求较高。3体现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如今高考命题的重要着眼点。本题组的第(1)、(3)题侧重对“人地协调”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第(1)题通过“耕种方式”考查“地对人的影响”,第(3)题通过“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应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一致,考查“人与地如何协调”,要求考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串知识成系统气候是区域环境中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区域的气候特征、分布及其变化可以影响到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综合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可以构建以气候为主的知识联系。1气候分布及

66、特征影响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而影响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其中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影响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状况及结冰期的有无及长短;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影响河流的分布密度、径流量的大小及变化特点。2气候分布及特征影响植被分布类型影响农业发展类型区域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区域的自然带类型,从而影响区域的植被分布类型、植被的生长特点,进而影响区域农业的发展类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分布有温带草原带,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决定了农业的主要发展类型是畜牧业。3气候分布及特征影响外力作用形式影响区域地表形态的发展影响区域人类活动方式区域气

67、候特征决定了区域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从而决定了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形式,进而影响区域地表形态的发展。如干旱气候区因温差较大,降水较少,常常是风力作用占主导,风力的侵蚀、堆积地貌广泛发育;而湿润气候区,因降水较多,而流水作用比较强盛,多流水侵蚀、堆积地貌;而高寒气候区,则是冰川作用比较普遍,冰川地貌广布。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影响了区域的人类活动方式,如河流堆积地貌区多成为人类的聚居地,风蚀地貌集中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常常成为人类的旅游观赏地等。例2(2017北京高考)如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1)据图可知()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

68、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2)该区域()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3)芒种至小暑期间()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5N以北地区降水较少,故不是各地都阴雨连绵,A项错误。5月起35N以北地区降水增多,说明雨带开始北移,B项正确。秋高气爽的天气常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即35N以北地区,C项错误。伏旱天气一般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即35N以南地区,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

69、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则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A项正确。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属于外流区,B项错误。我国东部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C项错误。该区域南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D项错误。第(3)题,芒种至小暑期间,该区域处于夏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小,A项错误。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冰雪融水多,为丰水期,一般不会出现断流,B项错误。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故北京白昼时间比上海长,C项正确。此时南极有极夜现象,南极科考一般选择在极昼期间,D项错误。答案(1)B(2)A(3)C析考题明考向本题组主要借助区域降水量变化图考查“

70、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分析该题组的设问形式可知,该题组主要围绕气候这一考查主体,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了纵向深化考查。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判断各地不同时段的典型气候现象题干信息显示图示的我国区域地跨10个经度,图中显示该区域的纬度范围及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量的年内分布状况。分析第(1)题中的四个选项,结合相关基础知识及分析图示可知,春分(3月21日)之后紧跟的节气是清明,图中显示清明节之前30N以北地区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图中也正显示出了5月以后,纬度较高地区的降水增多;进入秋季后,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秋高气爽的气候现象,因此35N以

71、南地区秋高气爽是错误的;在我国,伏旱现象主要出现于35N以南的长江中游地区。2依靠综合思维,分析区域气候的特征判定区域范围在分析第(2)题时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先定位了区域位置,之后明确区域内特征。我国东部季风区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主要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东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3着眼于地理实践力,分析某时间段内不同区域的气候现象的判读应用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然后就是小暑,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南极科考选择南极

72、地区极昼时进行考察,所以我国“雪龙号”科考船是在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抵达南极大陆。串知识成系统1影响气候的因素2气候的描述(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描述气候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气温的日(年)较差大(小)。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2)分析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3)分析气候成

73、因主要从大气环流、纬度位置、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方面入手。(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雨热是否同期,光照强弱,气温日较差大小,热量和降水的多少等。多知一点备高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

74、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例3(2017全国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如图所示)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1)(2)题。(1)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2)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

75、间进行测试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解析第(1)题,据区域图可知,芬兰伊瓦洛位于极圈以内,为寒带地区;离海洋较近,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轮胎测试的时间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地面为冰雪覆盖。第(2)题,轮胎测试时期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此时期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故该地不可能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极夜期间只能在夜间进行轮胎测试;受极地东北风影响,冷空气来源方向主要为东北方;4月,芬兰伊瓦洛地区出现或接近极昼,12月出现极夜现象,白昼时长的最大差值大于12小时。答案(1)A(2)B析考题明考向该题组通过“汽车轮胎性能测试地及测试时间的选择”这一新颖的命题情景展开,按照“区

76、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一线索进行设问,凸显对地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试题分析如下。1区域认知:主要依据题图的分析来体现。图中明确了芬兰的伊瓦洛的纬度位置,主要位于68N70N之间,说明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由此可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对道路环境的影响进行认知。2综合思维:主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来体现。知道了芬兰的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就可推知其冬季的气候寒冷,降水以冰雪为主,因此道路多冰雪路面;该地位于北半球北极圈以内,会出现极夜现象,由此可推知一些冬季的人类活动常会在夜间进行。3地理实践力: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状况来体现。汽车轮胎性能的测试主要目标是测试轮胎的

77、摩擦力,一般情况下,轮胎的摩擦力越大,汽车行驶的安全越有保障,而高纬度极寒环境下的冰雪路面因其表面光滑,摩擦力相对较小,在此路面上进行轮胎性能测试,可以为高品质的轮胎设计制造提供很好的参数依据,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有用的地理”这一核心。深思维巧备考引入新情景,对气候类相关内容的高考命题考查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考查形式,由于新情景的设置,往往会使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判断出命题考查主体,导致思维出现偏差,解题出现失误,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对气候类知识的新情景命题考查,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集中于气候及其自身要素表现方面的新情景考查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气温、降水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不同,气候的影

78、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天气气候的新说法、新情景。如“不同季节的穿衣指数”、“不同地域入秋时间”、“各地气候舒适度分布”、蜂蜜生产中的“追花夺蜜”现象、旅游活动中的“赏红叶指数”、“冰雪运动地的分布”、“候鸟迁徙时间”等。2体现气候对区域自然环境影响的新情景考查气候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主导环境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极大的影响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因此借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通过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考查气候相关知识的新情景考查也层出不穷。如通过植被景观的展现(猴面包树分布、草原分布等)和地表景观的展现(典型地貌景观、沙漠戈壁、冰川广布等)对气候

79、进行考查。3利用气候影响下的独特人类活动现象考查不同气候区的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人类活动现象,由此进行关于气候的新情景考查也屡见不鲜。如爱斯基摩人住冰屋、借助雪爬犁出行现象;阿拉伯人的白色长袍穿着、独特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的布局;江南地区的古镇水乡等。命题热点(二)地貌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环境要素,是历年高考中的命题考查重点,纵观历年的命题考查,不难发现分析判断地貌类型,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评价不同地貌类型产生的各种影响是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向。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高考真题,探寻命题规律,完善答题思路,进而做到从容快速答题。例1(2017全国卷)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

80、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 mmB约为2 000 mm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解析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

81、0 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 mm。第(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答案(1)C(2)A(3)B析考题明考向该题组借助某闭合流域的剖面图,展示了流域的地貌构成,综合考查了气候、地貌、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对考生的知识综合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分析该题组的命制,可得出以下特点。1设问精巧:主要体现在第(1)问和第(3)问上,在设问中巧妙地隐含了答题关键信息“面积多年稳定实际蒸发量和降水

82、量相等”“大量种植消耗水资源”,只要找准关键点,答题思路便可一目了然,由此可看出高考设问的精巧性。2思维灵活:本题第(2)问考查流域内实际蒸发量最小的部位,实质是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考生在回顾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时,同时要结合图示,联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是高考的命题趋势,这就要求考生思维一定要活,做到知识聚焦于课本,应用发散于生活。串知识成系统1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海拔越高相对温度越低,山区的昼夜温差要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天山山脉北坡降水明显比南坡多气候类型大致同一纬度的青藏

83、高原与四川盆地有截然不同的气候形态2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河流的流速相对高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越适合发电而不利航运。中上游山区地段的河流流速较快,下游平原河段的流速较缓河流的流域地势一般而言,河流源于高原、山地,故上游地势陡峻,下游相对地势较缓河流的水量一般山地地势高,支流多,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支流多汇集为干流,故山区的河流水量较小,流经河流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水量较大3不同的地形地势对人类的影响耕作方式在平整土地上(主要是海拔0200 m的平原地区)一般采取大片、范围广的耕地,而相对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土地相对破碎)采用小块、分片的耕地形态(多为水田),崎岖的丘陵或山地上,

84、只要坡度适宜就可以开垦梯田,扩大有效耕地面积,解决粮食问题聚落结构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多为人类聚落集中分布地,山区聚落沿着山谷条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于山区某一相对平整之处。在山区建房时还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涧,择高而居具体生活习惯不同的地形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同,体现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例2(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

85、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题,甲地洪积扇堆积

86、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答案(1)C(2)B(3)B析考题明考向该题组首先阐释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与位置,然后按照“贺兰山洪积扇的分布成因堆积物特点对耕地分布的影响”的线索递进式展开考查,知识纵深拓展面广,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就该题组本身的命制而言,还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材料选取“鲜活”:贺兰山这一区域就在我们身边,考生熟知程度高,加之材料对“洪积扇”的解释,有利于激发考生

87、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成因与特点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理念。2命题设置“灵活”:本题设问从不同角度考查洪积扇的特点及成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串知识成系统1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地貌)(1)冰雪气候地貌:冰川气候地貌:位于极地和高山地区,年均温低于0 ,外力以冰川作用为主,因此大陆冰川气候地貌地区多堆积地貌;而山岳冰川气候地貌则以冰蚀地貌为特色。冰缘气候地貌:又称冻土地貌,位于冰川边缘的地区,外力以冻融作用为主,因冻融作用能破坏岩石,松散沉积物,使冻土层发生形变

88、,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如石海、石河、冰丘等。(2)湿润气候地貌: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地区,年均温在10 以上,年降雨量在800 mm以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力以流水作用和风化作用为主,如近赤道区域,终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活跃,淋溶作用强,发育铁铝型深厚的红色风化壳。(3)干旱气候地貌:主要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少于250 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物理风化强烈,主要的外力是风力作用,形成干旱区的各种风蚀和风积地貌。2我国气候地貌分布的地带性(1)从大范围来看,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我国西

89、北干旱荒漠为主的地貌景观。(2)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以化学风化为主,流水作用是本区主导外营力,为湿润气候地貌景观,如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强烈、淋溶作用强烈,形成广泛分布的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和典型的大规模的岩溶地貌。(3)东北地区,地处高纬,气温冷湿,发育冻土地貌。(4)我国西南的高山、高原地区,地高天寒,冻土地貌、冰川地貌为其特色,如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3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降低侵蚀速度;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堆积过程发生变化等等。(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围河、围湖、围海造田把水

90、域变成陆地;采挖矿石造成地表塌陷,堆放矸石、尾矿或废矿形成人造丘岗;修建山区水库变河谷侵蚀环境为库区堆积环境等等。例3(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 BC D(2)画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画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画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

91、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故选D项。第(2)题,画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项。答案(1)D(2)C析考题明考向本题组借助我国山水画作品这一新情景,用其内容表现作为命题背景,重点考查了地貌景观特征判断及其成因分析等相关知识。突出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该类试题形式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时有出现,由于新情景的设置,往往会使部分考生不能理清解题思路,找不准解题切入点导致失分。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对地貌类

92、知识的新情景命题考查,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依赖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展现解题信息的新情景考查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即可以反映区域的地质构造,也可以反映地表的地貌构成,并通过地质变化过程,将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形成建立知识联系,这也就是此类命题新情景设问的命题着力点。2借助景观图片、书画作品、遥感图片等一些图片展现解题信息的新情景考查地貌景观图片、我国的山水画作品、遥感图片或素描图等图片,可以充分反映出某地的地貌景观状况,分析判断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成因,并进一步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和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是此类新情景命题的主要着力点。3凭借区域分布图承载解题全部信息的新情景考查区域分布图中可以展现区域

93、的地形组成,通过河流的分布展现区域的地势特征,或通过交通线路的分布以及城市聚落的分布状况来反映地貌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往往在设问方面出其不意,常常由对地貌形态的分析,逐步转移到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的考查上。深思维巧备考分析地表形态成因的基本思路第一,根据“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地形分析时,要从内、外力两个角度进行,切不可遗漏。例如,横断山脉山高谷深的原因,一方面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上升,另一方面受流水侵蚀的影响。第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被上述思维定式迷惑。例如,有关黄土高原的问题,若问黄土高原的成因,则要从地壳

94、抬升与黄土的风力沉积两方面来回答;若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则要从流水侵蚀角度来回答。第三,从地理学科综合性特征出发来思考问题。例如,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与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海水运动等有关,而流速、流量等河流水文特征则受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影响。命题热点(三)河流近几年高考中,对本部分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借助变式图和景观图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借助于区域图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高考对河流的考查角度较广,往往会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相结合,通过分析河流特征来解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地理特征,进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河流类高

95、考试题的考查,可按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梳理,挖掘命题规律,探寻知识联系,构建答题思路。例1(2015四川高考)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和PO的浓度数据。读表回答(1)(2)题。河流NO/(mol/dm3)PO/(mol/dm3)32.90.678.51.617.50.2121.00.4(1)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ABC D(2)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和PO的浓度()A均显著增加B均不会增加CNO减少PO增加DNO增加PO减少解析第(1)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

96、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和PO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故选C。第(2)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和PO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答案(1)C(2)B析考题明考向该题组借助河流河水的污染状况分析,显性考查区域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隐性考查区域工农业生产、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通过统计表格的分析,体现了对考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综合分析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该题组的命制具有以下特点。1设题情景新颖:通过明确河水污染物的来

97、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对考查主体“环境保护”进行了定性,通过统计表格中的统计数字的比较,对河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定量表示,切中生产生活热点,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2切入角度独特:该题文字及图表资料体现的均是环保方面的内容,但设问却是从对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状况的分析上切入,考查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切入角度比较独特。3素养考查全面:题中明确了世界上四条著名河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分析

98、第(2)问时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和PO离子的浓度不会变化,以上分析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通过试题会使考生形成一定的环保观念,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串知识成系统1河流与地貌发育(1)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型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2)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3)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

99、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2地形对水文的影响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3气候对水文的影响(1)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2)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

100、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3)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 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 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4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河流的含沙量、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植被茂密,河流的含沙量小,汇水速度慢,径流量变化小;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快,易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例2(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

101、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如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_、_。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_、_、_。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

102、河流生态。(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解析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

103、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改善航运条件防洪发电改善航运条件

104、土地开发(防洪)(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析考题明考向该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考查较深,综合性较强。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该题命题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设问方式“创新

105、”:本题第(2)问一改以往简答式设问,通过表格形式呈现设问内容,选择式填空,切口小,降低了试题难度,规范了答题思路,可谓是高考试题的一次创新。2辩证分析“精妙”:第(2)问中的“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是完全对立的,且第(4)问要求分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时代不同,应对措施不同甚至相悖,这就要求考生做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3探究意义“深远”:“国立罗讷河公司”的成立和我国实施的“河长制”不谋而合。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公布,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

106、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由此可见,该题探究意义深远,时代气息浓烈。串知识成系统关注高考河流命题的几种形式1关注河流功能,考查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早期城市的形成受河流影响最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处集散、中转),如武汉;位于河口(河流

107、腹地宽广),如上海市;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2关注河流特征,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及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3关注河流航运,突出对河流航运条件分析的考查河流航运作为交通因素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三峡水库的建成,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宽,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川江的航

108、运条件。河流航运价值受航运条件影响,评价河流航运条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气候,降水影响水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影响冰期,河流是否四季通航;地形,落差大小,有无礁石,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通航里程的长短。总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是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注意,有的河流航运条件好,如亚马逊河,但航运价值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该河流域内是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鲜有人居住。因此河流航运是否发达,航运价值是否高,还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城市、经济的影响。例3(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

109、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

110、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桥”属于跨河交通设施,因此河上很少有桥的原因要从建桥的不利条件、建桥后的不利影响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需求较小等角度分析。第(3)题,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

111、,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析考题明考向1设题新颖,核心突出:该组试题以文字材料构建真实情景,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同时也切合了中学地理应贴近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

112、课程标准理念。以地球上某一区域为切入点,分别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2区域认知,信息全面:分析试题图示区域时,可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图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可推断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平原丘陵地形、河流沉积作用强等;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少、经济落后等。3综合思维,逻辑清晰: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可抓住文字材料中“两岸植被繁茂”,图片材料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从流域内的气候、地形、外力作用等方面回答。分析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可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

113、难度、资金、技术、以及该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做出回答。4地理实践,人地协调:区域环境特征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该地区是否应该拓展旅游观光业,考生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深思维巧备考河流是聚落发展的起点,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河流一般是作为资源特征而出现的。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对河流相关知识进行命题考查的新情景层出不穷,综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在今后的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方向或方式。1关注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的新情景考

114、查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河流流域出现的许多自然地理现象都或多或少的与河流本身的自然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一些河流的自然现象的描述常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景,如河流沿岸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蛇曲现象、河岸崩塌、河谷沿岸的沙丘等)、河流上出现的特殊水文现象(瀑布分布、一碗河水半碗沙、洪涝现象等)、河流流域的重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大马哈鱼的洄游、冷水鱼的分布、冬季河冰上捕鱼等)。2关注河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相互影响的新情景考查河流流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流即影响了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影响了河流。因此应重点关注一些有关人类活动与河流关系的新情景。如考古发现的河流沿岸的古村落遗址分布、我

115、国水乡古镇的分布、重要交通运输线路与河流的关系、河流不同河段的人类农业生产方式、河流漂流运动、矿产分布与河流侵蚀和堆积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3关注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河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同时河流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区域的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案例常会成为高考命题的新情景。如一些重要流域的水能资源的开发方式、河流航运开发、水库的建设与旅游发展、河口地带的湿地开发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江西模拟)扎日南木错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高寒草原地带,湖水蔚蓝,透明度好,但水生生物少,只在湖体局部浅水区有茂密的水草和藻类生长。如图为扎日

116、南木错等深线分布图。完成12题。1该湖()A为淡水湖B东西最长距离可达80kmC最可能为构造断陷湖D甲河在入湖河流中输沙量最大2最可能有水禽觅食的水域是()ABC D解析:1.C2.A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湖位于藏北高原南部高寒草原地带,该地降水少,属于咸水湖;图中显示,该湖东西长度大约相差0.5个纬度,由此可大致计算出东西最长距离小于80 km;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活跃,因此该湖最可能为地壳运动导致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甲河河口地区等深线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水较深,因此在该处泥沙沉积较少,所以甲河输沙量较小。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处等深线稀疏,说明水深较浅,坡度较缓,适合水禽觅

117、食,同时沿岸有多条河流(乙、丙、丁)注入,除了带来丰富的泥沙外,也能够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得该处浮游生物较多,鱼类资源等水生生物较多,食物充足。如图为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PQ距离为5 cm。在P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2,Q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3656,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读图完成35题。3P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分别是()A90E1148 000 B90E174 000C120E1148 000 D120E 174 0004下面能正确反映沿MN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5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角度分析,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流域

118、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植物蒸腾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城市化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流域的河流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A BC D解析:3.C4.A5.B第3题,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两地的仰角可以计算出两地纬度相差4,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约111 km,可知两地距离大约为111/15 km,已知PQ图上距离为5 cm,故其比例尺大约是1148 000 ;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4点整,可以推算当地经度是120E。故选C。第4题,N海拔高度应为50 m,M海拔高度应位于5060 m之间,ae岩层越来越老,

119、说明M是背斜顶部,N是向斜的顶部,岩层向N方向倾斜,故选A。第5题,从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的区域为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对;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海洋水蒸发,错;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对;城市化使该流域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但对该流域总的径流量没有影响,错;流域的河流冲积形成了该地区平原,对。故选B。杨先生从吉林省长春乘飞机到云南省昆明参加会议,如图为机票信息。回答67题。6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发现因雾机场起飞时间出现延误,昆明长水机场此时大雾多发原因可能为()A海拔高气温低 B谷底冷空气下沉C冷锋过境降温多雾 D空气湿度大7杨先生返程过程中发现飞机飞行

120、时间比预定时间缩短,可能原因是()A西风强劲 B返程路程短C天气晴朗 D对流较弱解析:6.B7.A第6题,由题可知,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飞机起飞时间段大雾多发,由图中信息可知,昆明长水机场大雾多发的时间为7:55左右,从时间上来看是早晨,多雾原因主要考虑近地面气温低,昆明地区云贵高原海拔高但是并不是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原因,而考虑的是云南地形崎岖,谷底冷空气下沉,山谷在早晨多雾。第7题,首先定位长春昆明为东北西南方向,昆明返程方向向东,根据我国位置主要是中纬度地区,高空以西风为主,所以考虑西风强劲。如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等干燥度线分布图,干燥度即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读图回答810题。8图中4条等干

121、燥度线的数值关系是()Aabcd Babcb,cd Dab,cd9图示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A太阳能 B石油资源C核能 D水能10图中地区最干燥的是()A刚果盆地 B撒哈拉地区C东非高原 D地中海沿岸解析:8.B9.A10.B第8题,此区为非洲中北部,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降水多,由赤道向北受信风和副高影响越来越大,则降水越来越少,干燥度必然逐渐增加。第9题,该地区多位于热带地区,且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充足。第10题,图中的撒哈拉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

122、如春”。如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112题。1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1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海拔高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解析:11.A12.B第11题,秘鲁不处于西风带,A错;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水汽不易上升,不易形成降水,B对

123、;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C对;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D对。第12题,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也比较低,B对;利马处于沿海地区,海拔低,A错;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但利马地处热带,气温年较差小不是其“四季如春”的原因,C错;不存在冷空气入侵,D错。(2018湖北荆州模拟)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1315题。13该大陆最可能是()A非洲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C亚欧大陆 D南美大陆14亚洲含有的气候类型是()A BC D15地河流水位较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盛行东南信风 B地的河流

124、水位较高C地气候炎热干燥 D地果农采摘葡萄解析:13.A14.D15.C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地中海气候。该大陆的地中海气候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故该大陆最可能是非洲大陆,A对;澳大利亚大陆、南美大陆只在南半球有地中海气候分布,亚欧大陆只在北半球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故B、C、D错。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是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其中,亚洲含有的气候类型是。第15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地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水位较高时,南半球是

125、冬季,该地受西风带控制,正值雨季,不是采摘葡萄的季节,D错;此时约是7月份,地盛行东北信风,A错;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地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B错;地气候炎热干燥,C对。如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读图完成1617题。16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A降水 B蒸发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17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解析:16.D17.A第16题,读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

126、系。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水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第17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燥;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1819题。18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A流水侵蚀 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 D风力沉积1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A属于盆地地形 B岩

127、层坚硬C地表起伏大 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18.B19.C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实线,且数值位于34之间,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上升较为明显,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第19题,图中显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位于23之间,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中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形变。“磬吉”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世界自然遗产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以如针尖状耸立刺向天空的石林著称于世。完成2022题。20“磬吉”属于()A河流堆积地貌 B花岗岩地貌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21组成

128、“磬吉”的物质是几百万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据此判断“磬吉”的形成过程()A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B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地壳下沉雨水侵蚀C地壳下沉雨水侵蚀地壳隆起抬升沉积物堆积D地壳隆起抬升雨水侵蚀地壳下沉沉积物堆积22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植被为()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解析:20.C21.A22.C第20题,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磬吉”呈现峰林、峰丛的特征,“磬吉”属于喀斯特地貌。第21题,“磬吉”的形成经历了地壳下沉、珊瑚和海藻化石堆积、地壳抬升、雨水侵蚀等过程。第22题,由图可知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代表植被为热带

129、草原。(2018襄阳模拟)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完成2325题。23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A降低冬季风速 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C降低土壤湿度 D加剧冬季寒冷程度24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A布尔津站 B青河站C哈巴河站 D福海站25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青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该现象可佐证阿勒泰东部区域()A洪涝灾害减少 B初雪日期提前C气温下降显著 D降水强度增加解析:23.D24.B25.D第23题,

130、积雪在冬季融化数量极其有限,且阿勒泰地区冬季河流结冰,少量的积雪融水并不能补给河流;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不会降低风速;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土壤湿度增加,A、B、C选项错误。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故积雪持续日数长会减少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加剧冬季寒冷程度,D选项正确。第24题,从纬度和地形来看,图示阿勒泰地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与其他气象站相比,青河站位于最东部,到达此处的水汽最少,但其积雪深度最深,说明青河站冬季降雪量是图示气象站中最多的;青河站水汽少却降雪多,其原因只能是地势更高,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抬升作用更强,导致降雪更多,故B选项正确。第25题,最

131、大积雪深度增加,则来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冬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冬季气温上升,相应地,初雪日期推迟,A、B、C选项错误。积雪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次数减少,因此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强度增加,D正确。二、综合题(共50分)26(2018深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如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1)与甲时期相比,说明乙时期径流与海流作用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5分)(2)判断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可能原因

132、。(4分)(3)说明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3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拦门沙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它的位置取决于径流作用力和海流作用力的大小。据图可知,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可判断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第(2)题,据上题结论可知,乙时期相对于甲时期而言,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所以应从径流量减小和海流作用增强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有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入海处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减弱。第(3)题,据材料可知,

133、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答案:(1)乙时期径流作用力小于海流作用力。判断理由:乙时期拦门沙位置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或远离外海方向);粗泥沙位置位于外海方向,细泥沙位置位于河流方向。(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力加强;流域气候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力减弱;流域用水量增多,河流入海处水量减少,径流作用减弱。(3)河口拦门沙使水道淤浅,不利于水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27(2018江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火地岛西部植被茂密,以温带阔叶林为主,东部为温带草原和荒漠,雪线高度仅500800

134、 m,现代冰川发育。位于火地岛南部沿海的乌斯怀亚港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艘科考船和捕虾船集结于此。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1.32 ,如果温度大于1.80 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如图所示即为南极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周边洋流示意图。(1)说明造成火地岛东西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4分)(2)分析南极洲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8分)(3)某远洋捕虾队从乌斯怀亚港出发欲前往图中甲海域捕捞磷虾,推测途中可能遭到的主要

135、困难。(3分)解析:第(1)题,根据火地岛上的陆高分布,可以从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对降水的影响上分析。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由此影响了自然景观的差异。第(2)题,可结合图中显示的洋流分布状况入手,从磷虾生长需要的食物、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生存的空间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西风带上的海域状况、临近南极的位置进行分析。答案:(1)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温带阔叶林景观;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2)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营养盐分;该海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该海域

136、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海水温度、盐度;适宜生存的海域面积大;该海域同类别生物较少,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所以数量庞大。(四点即可)(3)狂风急浪;海中浮冰和冰山;酷寒冰冻等。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如图中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分别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西两岸,但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1)判断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类型。(3分) (2)请简要分析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的原因。(3分)(3)B海峡夏季风平浪静,冬季风急浪高,试分析原因。(4分)解析:第(1)题,分析格拉斯哥和爱丁堡气候资料图,可知两地气温年较差小,最低月均温大于零度;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

137、量较多,所以属于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两地纬度接近,都全年受西风控制,地形阻挡作用弱,且都位于沿海,水汽充足,因而气候特征相似度非常高。第(3)题,读图可知B海峡为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且受两岸的地形影响,形成狭管效应,风浪大。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2)纬度接近;都受西风控制;地形阻挡作用弱;都位于沿海。(3)B海峡夏季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浪较小;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且受两岸的地形影响,形成狭管效应,风浪较大。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埃尔埃希多地

138、区(如图中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 mm。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年降水量小的原因。(4分)(2)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5分)(3)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4分)解析:第(1)题,由图示位置可知,埃尔埃希多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离大西洋远,

139、冬季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而该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因而全年降水量小。第(2)题,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势、土层、水源、干燥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该地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第(3)题, 根据材料提示,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结合三层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明治式”是指上层沙土增加了

140、土壤空隙,土壤中透气性好;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致密,可以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因此通过改进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部山地的阻挡,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因而全年降水量小。(2)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3)上层沙土透水、透气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