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的感统融合式教学胡昊音乐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也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类早教机构、培训中心必不可少的艺术类课程。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类课程的设置基本以专业技能课的方式实施,音乐技能的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将音乐技能技法融合并落实于儿童教育,而目前的音乐教学在这方面是相对薄弱的。目前的问题(一)音乐基礎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现有音乐课程主要包括基本乐理与视唱、声乐、钢琴、弹唱。基本乐理与视唱作为基础是第一学期开设课程,主要学习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基本音乐要素
2、、音符、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调性、音准识谱等内容。目前课堂教学沿用传统乐理课程教学方式。第一,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并没有相关的音乐基础能力,而学前专业的音乐基础类课程属于超大班教学,这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按照音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习非常困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并不理想。第二,学生投入了很大的时间精力学习,却往往因为理论性强,在后续声乐、钢琴等技能课中运用较少而逐步淡忘,极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但这些基础性内容恰恰是音乐学科与学前教育领域相融合的关键基础所在。(二)音乐课程重技能性,忽略了学前教育特色下音乐学科教育能力的培养。现行音乐课程中注重
3、基本音乐技能学习,包含声乐和琴法两大板块,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注重学生技能技法的掌握,包括和弦运用,伴奏织体选择,指法熟练程度,歌唱基本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练习中,学生几乎处于机械和枯燥的练习状态,不会去思考,也没有对学科和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因此,弹与唱作为基本技能但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技能,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教学时如何融合其他领域的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让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去发现和思考,将音乐更加广泛地与学前教育领域融合,运用于感统教育领域,具备教育功能。改革的途径(一)音乐
4、基础知识与感统基本原理的融合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乐理中的节奏节拍、识谱、视唱练耳。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基本乐理知识,以五线谱和简谱的方式带领学生练习节奏、识谱试唱、音准练习,并通过钢琴单音、音程、和弦弹奏练习听力分辨,或者以旋律听记的方式训练听觉记忆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重在技能传授与练习。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感统基本原理进行融合教学的模式,不仅让学生一开始就在学前教育的理念中介入音乐学习,还通过感统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并熟悉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要素。例如教师让多组学生进行节拍与节奏的肢体动作配合操作练习,通过感统动作的操作刺激学生
5、的感觉器官,在增强感觉输入的状态下,学生通过肢体理解与记忆,能很快更好地掌握节奏节拍练习技巧。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反向解释,在节奏练习之后融入感统基础理论相关知识,让学生从理论上清晰感觉刺激与感觉统合对学习效果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节奏节拍合理、有效运用于教育功能的融合探索。音准训练是学前专业学生的基础技能,要求学生准确分辨音的高低,并能准确地视唱。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将音高的分辨与感觉统合的触觉训练结合起来,首先给出需要学生听辨的四个不同音高的音,分别为这几个音高设定身体相对应的四个部位,学生听到的是哪个音,就用手指敲击该音对应的身体部位,并同时唱出该音。随后将这四个音编排简单
6、的节奏,形成旋律,让学生在唱的过程中,配合不同音高对应的身体部位进行触觉刺激。与节奏训练相同的是,学生在增加感觉刺激的状态下,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度会增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感受进行思考,音乐基础知识的运用是如何服务于教育领域的。(二)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感统情绪情感训练的基础学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行业,在音乐课程类的培养目标是在学前教育领域较好组织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如果老师没有一个很好的音乐审美感受与表达能力,很难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收到较好效果。学前专业声乐课程版块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与歌唱的表现力,歌唱技能包括音准节奏、发音技巧;歌唱的
7、表现力在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情绪情感的体会与表达、手眼声法步的运用与表现,最终提升个人对歌曲演唱的综合表现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生动的表演表达,学生是否能具备较好的表现力,基础在于他自身的情绪情感能力,包括情感的接收、情感的体会、情感的理解、情绪的衍生、情绪的表达与情绪的管理能力。学生在自身获得较好的情感情绪体验与表达的基础上,延伸探索如何以音乐活动调试与训练幼儿情绪控制与转换能力。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一)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会把歌曲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思想寄托告知学生,然后告诉学生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教学生设计肢体动作,
8、编排到歌曲演唱中。学生被动接受是不能真正引起情感共鸣和情绪波动的。在感觉统合理论中,特别强调通过加强感觉的刺激来增加感觉的接收与反应。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在声乐课堂中,能否运用在歌曲审美与演唱表达中融入感觉刺激的方式让学生对情感进行主动的体会与理解?感觉统合训练的重点是在于身、心两方面的训练,音乐感统中对于心理过程训练的核心是音乐的联觉作用,因此,运用音乐联觉作用对学生的心理能力进行训练对于学生的情绪情感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在 2015 级的音乐方向(一)课程的基础上,2016 级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跟随音乐的旋律波动,将感觉统合中的肢体动作融入歌唱活动中,让学生用肢动进行身体语
9、言表达,以身体的肢动带动情感诠释,增强表演唱的张力,进一步释放或抑制情绪,让情感理解更加落地,情感体会更加真实,情绪流动更为顺畅,情绪的管理更为有效。如果学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促成作品情感的理解、情绪的表达与管理,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做出思考与探索,如何将这一方式引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幼儿进行审美与情感情绪练习,真正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三)增开工作坊课程为课程教学改革添砖加瓦1.以工作坊课程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正常的音乐课程课堂教学通常为每周一次课,一次课 12 个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对个人和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思考与讨论
10、,这就需要有一个课外的辅助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练习、操作、延伸学习与探索。因此,工作坊课程的开展,很好辅助与完善课堂教学。在工作坊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补充,更细致和广泛地学习音乐与感统理论、操作的相关知识,并将工作坊学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项目设计与思考、个人及小组项目操作,完成小组活动,并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工作坊活动不仅很好地辅助了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工作坊活动,学习了如何去自主探索与思考,促进了融合性思维的养成。2.以工作坊课程实现进阶能力培养。感统训练是以器械训练为根基的,科学的器械训练可以使学生感统能力得到
11、快速提升。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如果能在上述教学环节中加入器械,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如何将感统器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学前教育其他领域相融合,是教学改革继续探索的目标。在此目标基础上,配合正常课堂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外增开了大学生音乐感统工作坊,以工作坊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技能操作,同时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进阶能力的培养。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它在学前领域最大的价值所在,而教育功能的体现与达成在于音乐与学前教育各学科领域的有效融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可融合的领域是广泛的,可融合的途径是丰富的,但前提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专业能力,循序渐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步实现课程改革,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方法,完善改革成果,真正实现音乐与感统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