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亭送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相关常识(特点与成就)2了解有关王实甫、西厢记的文学常识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方法与过程:自读课文,完成自学导案;讨论交流,赏析人物、语言、手法;欣赏视频,加深体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方法】诵读、讨论、ppt、视频【课时安排】三课时【自学导案】1、自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玉骢( )迍迍( )金钏( )靥儿( )揾( )挣揣( )谂知( )玉醅( )
2、白泠泠( )罗帏( )青鸾(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3、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情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通读全文,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 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元杂剧的有关知识1元曲:散曲和杂剧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
3、(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三、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
4、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于是,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
5、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四、完成自学导案1、注音,通读全文玉骢cng 迍迍zhn金钏c
6、un 靥儿y 揾wn 挣揣zhngchui 谂知shn 玉醅pi白泠泠lng罗帏wi青鸾lun2、讨论不理解的词句,不能解决的提问,教师点拨3、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私下话别):【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目送惜别:【一煞】【收尾】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及西厢记的有关知识;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了“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赏析人物形象。六、作业熟读开头两支曲、结尾两支曲。第二课时
7、【教学要点】体会人物情感,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学生朗读、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
8、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 三、赏析借景抒情的手法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2“端正好”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
9、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
10、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
11、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三、找出老夫人、张生、莺莺对待功名的态度的语句老夫人: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张生:视官如拾草芥耳、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四、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还担心忧虑?1、多情自古伤离别; 2
12、、中不了状元,老夫人会赖婚(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张生也许会不归(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中了状元,会成为高门大户甚至是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也许还会有异乡花草的吸引 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 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 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
13、满怀愁苦与无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五、作业背诵开头两支曲。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欣赏长亭送别视频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赏析词句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
14、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
15、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
16、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三、欣赏长亭送别视频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长亭送别的曲词美;欣赏长亭送别视频。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五、作业 背诵结尾两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