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530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0版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版学案:模块一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来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表现为丧失了部

2、分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但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能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1)演变: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对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2)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曲折,使中国人民不得不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

3、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此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 正面战场,是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当指日军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抗日敌后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1)抗日战争是第一次真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4、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2)全国各个阶段、阶层都参加了抗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3)全国各党派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4)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都一致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日。(5)共产党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党内合作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

5、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而党外合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1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体现资本主义国家根本需求的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

6、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此时资本主义国家最根本的诉求是()A抢占殖民地B开拓世界市场C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D控制中国外交解析:选B依据“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分析可知,列强“修约”的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便利西方国家在中国“通商”和进行鸦片贸易,故B项符合题意。2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它附有生动的文字说明:“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这场战争()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

7、中国人”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A、D两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排除。3“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赔款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三国干涉还辽是为了控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不是维护中国主权,故B项符合题意。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D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此“转折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5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格中数据说明()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

9、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 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 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 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 202人A.国民党成为抗日的主力 B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C中国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D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解析:选C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是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中方统计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C项正确;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6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评价抗战中一次大会战时认为:“在战争中给予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大量杀伤日军,迫使其一再增兵,同时亦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及政府机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战略上使日本对华战争陷入持久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这场会战指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迎头痛击”和“沿海工业内迁”及“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可知指的是淞沪会战,故A项正确。史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11、,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教你读史从史料一中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必然走向解体。从史料二划线部分中体会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即用现代化的眼光看鸦片战争给早期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史料三表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划线部分表明了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史论形成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

12、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史料三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

13、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主题二 近代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群魔盛宴”综合认识近代列强侵华史料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

14、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教你读史抓关键语句逐层分析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指的是清政府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的意思是清政府消极备战;第三段中李鸿章的结论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表明清政府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表明清政府吏治腐败。史论形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

15、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主题三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史料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抗战胜利60周年胡锦涛讲话教你读史史料一肯定了“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处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史料二中处“我持之以久”表明了抗日战争持久抗战的战略。史论形成抗日战争的特点(1

16、)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3)两个战场并存,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1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史料1840 年起至1930 年间,中国共开放77 个城市

17、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屈勒味林英国史探究据史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提示史观:革命史观。评价: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史料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

18、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资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蹇蹇录中译本探究概括说明李鸿章对中日甲午战争影响的认识并加以评价。提示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价:其观点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3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史料下图是近代列

19、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探究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4抗日战争的影响史料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战之后的中国已经是有最优秀的经过战争考验的内部现代性政治力量,有全民动员的机制,有全新的民族主义旗帜和民族理想的中国。高岩碧血千秋,国祚永延探究史料中作者如何认识抗日战争的影响?提示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这里“全新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和观念先行的现代化,即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2)

20、物质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现代化,即全民动员机制,全新的民族主义旗帜和民族理想的构建。一、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及阶段特征1.侵华方式(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3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2)19世

21、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二、从不同层面看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操纵了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

22、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三、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破坏性:列强的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2建设性:列强在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

23、、旧观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极力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就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观积极作用是次要的。题组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1(2014江苏高考)如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鸦片战争。依据“清道光帝给参

24、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2(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

25、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表格中的数字信息。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强,A项符合题意。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2010江苏高考)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

26、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选A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地图上“威海卫”“清舰队”“日舰队”等可知,该战役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显然与题干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大战,C项说法错误;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的是丰岛海战,D项说法错误。题组二伟大的抗日战争4(2018江苏高考)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总数

27、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于1948年11月,当时处于战略决战时期,因此应为三大战役进行中,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当时国民党兵力明显占据优势,A、B两项错误。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这一时期共产党兵力早已超过国民党,D项错误。5(2017江苏高考)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解析:选B“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斗争,实行敌后抗战,故B项正

28、确;A、C两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属于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6(2016江苏高考)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选A本题题眼在于时间:1938年。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比较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持久抗战的需要,材料中所述正是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之一,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涉及。7(2015江苏高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

29、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解析:选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

30、面形成,故D项正确。8(2012江苏高考)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解析:选B北伐时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收回,从题干“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可看出作者欢呼的是反帝斗争取得的胜利。由“国家又濒于危亡”可知B项正确。9(2011江苏高考)

31、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 BC D解析:选C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错误;由“武汉空战”可知正确;由“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可知正确;由“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可知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