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七市及部分重点校高三质量检查(联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安徽省合肥市、蚌埠市、黄山市、淮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宿州市等7个地级市和江南十校、皖西高中教学联盟、皖南八校、A10联盟、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等重点名校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联考、模考、开年考等考试的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 (2016合肥一检12)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2. (2016淮南一模31)城市化水平与一国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下图认识正确的是A过渡时期开启了
2、城市化进程 B“大跃进”推动了城市化健康发展C“文革”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D新中国初期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3. (2016A10联盟开年考30) 1950年1 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这反映出( )A台海关系紧张是中央强调国防的主要原因B外部环境对经济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C加强国防力量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D新中国始终将反帝斗争作为工作重心4、(2016皖南八校联考31)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A.是由普选产生的 B有制定法律之权C具有广泛代表性 D选
3、举的依据是1954年宪法二、非选择题1. (2016皖西高中教学联盟质检40)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等社会状况材料一:北宋元丰率元年(1078)南方诸路人口为5688.8万人,北方诸路人口为3398.4万人,南北之比为63:37。1200年,金朝人口4380万人,南宋人口8060万人。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使于摇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4、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亦称作“摊丁入亩”)政策的相继颁布和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世祖顺治八年(1651)人口1063.33万户,到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已达10275万户。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政府的人口政策也在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建国初期“人多是好事”是生育政策的主导思想,使人口迅猛增长。60年代,限制生育政策提出,并在部分市,县试行。1970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1982年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拉长,但“人口红利”的即将消失,老龄化时代到来,2014年中国6
5、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性别比失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等,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党的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9日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时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根据百度资料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人口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本原因,(2分)村料中苏轼的人口思想是什么?(2分)(1)特点:南方人口超过北方;(2分)原因:
6、经济重心南移;(2分)思想:人口众多滋生诸多社会危机,应当控制人口。(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8分)(2)赋税政策的作用: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任答四点8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建国后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过程,(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国后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6分)(3)过程:五十年代鼓励生育,六十年代开始限制生育,八十年代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放松对人口生育的限制。(4分)认识:人口政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及时调整: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政策;人口政
7、策要有前瞻性,保障其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应的配套机制。(任答三点6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 (2016蚌埠一检16)建国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 B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 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2. (2016蚌埠一检17)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
8、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3. (2016宿州一检1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C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4(2016宿州一检1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这样一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田源为代表的大量知青返回城市,为解决就业问题,田源联合几个云南知青偷摸卖鸡蛋
9、、卖煎饼,后来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国家经济所有制结构有所突破 B国家已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 D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突破5. (2016皖西高中教学联盟质检31)这是一张“江苏省萧县人民政府,印制的有效期为“一九五五年三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棉布购买证,后加盖红色字体:“安徽省”、“自一九五六年三月至一九五六年八月止”。关于这张购买证,表述有误的是( )A.当时物资匮乏,加盖红色字体“安徽省”可以避免印刷错误造成的损失B.加盖“自一九五六年三月至一九五六年八月止”能够延长使用期,
10、节约资源C.该购买证见证了建国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D.当时我国处于过渡时期,这张购买证见证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逐步确立二、非选择题1. (2016合肥一检27)(15分)山东枣庄诞生的中兴公司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11、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八年间有4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斯血腥政策之下。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摘编自梁志旺“一个活着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枣庄“百年中兴”(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兴公司在三次战略调整过程中性质的变化。(6分)(1)从官办洋务企业到商办股份制资本主义企业;由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私合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
12、跨国公司。(6分)(2)运用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兴公司在历次战略调整中是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9分)(2)20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奖励实业,中兴公司实现第一次调整;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针对国民经济崩溃的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二次调整;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资源枯竭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三次调整。(9分)2(2016江南十校联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列宁曾经以一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
13、会主义。摘编自列宁全集第34卷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本题具有开放性。首先审清题意,然后根据要求对问题进行探讨。解题思路:本题从政治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12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 (2016蚌埠一检15)学者杨奎松在论述某项政策时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属于此项政策出台背景的是A三大改造完成 B中苏关系恶化C经济形
14、势不容乐观 D国际局势相对缓和2(2016黄山一检14)下图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年份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0593755198538653856A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B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3(2016黄山一检16)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A在积极推行无敌国外交 B致
15、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面深化上合组织合作4. (2016芜湖马鞍山一检2)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图之问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二、非选择题1. (2016皖西高中教学联盟质检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并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在汉代,南北期时称南海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近代有人从英语“The Sout
16、h Sea of China 译为中国南海、南中国海。在1949年之前,国际上就已公认南海主权属于中国,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1947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南海标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岛,并未用四群岛的最外岛礁与邻国海岸线之间的中线标绘了11条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这就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正式标出的U形断续线。许多国家包括南海周边国家以及苏联、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出版的地图上也画上了11条(后改为9条)断续线。并注明归属中国,在1947年划界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周边国家一直没有提出异议,这就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材抖
17、二: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任何国家不得侵犯他国的领土,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以具体条文明确确认这一原则,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进一步把这一原则阐述为不得侵犯他国国界、不得组织武装力量侵入他国领土。材料三:2015年I0月27日上午,美国海军神盾驱逐舰拉森号自日本横须贺军港出发,先后驶进渚碧礁及美济礁海域12海里处巡航,而此2岛礁主权属于中国。对此,虽中国表达强烈不满,但美方却主张“航行自由”,并指拉森号行驶公海并无过错。(1)材料一:强调的主旨分别是什么?(4分)(1)主旨:南海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且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4分)(2)结合所学回答美国强
18、调航行自由的目的何在?(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行为是否合适?井说出理由。 (6分)(2)目的:压制中国崛起,凸显其在南海地区的存在,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2分)不合适的理由:(1)是对中国领海主权的侵犯;(2)是对国际法的违背和藐视;(3)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面,不利于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6分,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2. (2016六校教研会二测40)(24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
19、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 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
20、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 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三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21、。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8分)(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分)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
22、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分)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2分)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2)观点评价:(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
23、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 4分,评价4分,要求说理充分)(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8分)(3)两种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分)3. (2016六校教研会二测41)(13分)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
24、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二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25、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科技创新滞后。(每点2分共6分)影响: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分)(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5分)(2)表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分,3分)认识: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言之成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