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完成第12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答案:1.A2.B解析: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动物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稳定功
2、能。据此完成第34题。3.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期,食草动物数量大增,后又减少D.草原退化、沙化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答案:3.C4.D解析:第3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在初期,食草动物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若干年后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的数量会因猎物充足而相
3、对增多,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第4题,A、B两项所述措施是短期行为,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从加拿大引进灰狼,可以通过食物链控制鹿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56题。5.图中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6.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甲水位下降B.乙改善地方气候C.丙增加D.丁加重答案:5.C6.B解析:第5题,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位上升,因此
4、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地方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因此丁应是减轻。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78题。7.关于促使恐龙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环境要素都发生了变化8.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自然环境的()A.稳定功能B.生产
5、功能C.分解功能D.光合作用答案:7.D8.A解析:第7题,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自然环境是由众多自然环境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中生代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应是各自然环境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8题,自然环境的新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完成第910题。9.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是()A.地形B.气候C
6、.水文D.植被10.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特征。()A.差异性B.均衡性C.整体性D.稳定性答案:9.D10.C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第10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1.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各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气温日较差;地表水;地貌景观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植被。(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2)植被遭到
7、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能力提升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完成第12题。图1图21.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增强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量增加2.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温度上升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C.降水强度增大D.地表径流量增大答案:1.
8、A2.D解析:第1题,结合图2信息可知,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其主要原因是蒸发量增大,A项正确。第2题,结合图1可知,中小湖泊面积在275平方千米以上时,径流量的增加幅度远大于降水量的增加幅度。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增加,地表径流量增大,使湖泊面积增大。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的统计曲线。读图,完成第34题。3.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到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要素的影响,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可塑性D.临界性4.当气温在25 以上时,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随气温升高增加
9、幅度不大,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二氧化碳答案:3.A4.B解析:第3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到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要素的影响,说明植物、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从图中信息看,当气温在25以上时,光合作用量虽增加幅度不大,但也略呈增加趋势,且气温是增加的,说明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好;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加,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较高。由此推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增加幅度不大,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因为气温高,土壤蒸发强,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下图示意科隆群岛的地理位置
10、。读图,完成第56题。5.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答案:5.B6.C解析:第5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大陆较远,形成一个近似封闭的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第6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受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
11、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图中显示群岛山峰海拔为1689米,气候的垂直差异不大。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形成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的原因。(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方面,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米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
12、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岸绿洲(草原)广布。(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面积扩大。(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风沙地貌;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第(1)题,沙漠的形成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分析;雪山的形成主要从海拔高、气温低角度分析;碧水的形成主要从湖泊的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草原主要分布在水源丰富的地区。第(2)题,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气候、生物、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