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西班牙的耶罗岛(下图为耶罗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地形崎岖,全年温和,多地形雨。读图,完成12题。1.耶罗岛降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A.东南部B.东北部C.西北部D.西南部2.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的重要原因是常年()A.受信风影响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C.受洋流影响D.受人类影响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耶罗岛位于25N30N大陆西部,该岛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主要盛行东北风。东北信风本身比较干燥,但经过海洋后,变得相对湿润,岛屿东北部地处迎风坡,因此降雨多,B正确。第2题,耶罗岛虽然地处低纬度,但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
2、过,常年受洋流影响,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C正确。答案1.B2.C下图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0.48瓦/米2)。读图,完成34题。3.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A.太阳和陆地B.海洋和大气C.太阳和大气D.太阳和海洋4.图中A海区输送进入大气的热量较多,其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陆地D.大气解析第3题,图示为某大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说明是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正确。第4题,根据图示的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A海区位于北美洲的东海岸,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蒸发量大,输送进入大气的
3、热量多,B正确、D错误。A海区位于中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A错误。海洋向大气输入热量与陆地无关,C错误。答案3.B4.B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据此完成56题。5.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A.甲、丁B.乙、丁C.甲、丙D.乙、丙6.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
4、海水的盐度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解析第5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美洲大陆西侧海面水温升高,降水增多,甲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南太平洋沃克环流的运动方向会相反,即在太平洋东侧呈上升趋势,而西侧呈下沉趋势,丙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C正确。第6题,潮汐是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所引起,A错误。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反之高;蒸发强,海水盐度高,反之低。B正确。大气温度高,海冰的分布范围小,反之海冰的分布范围大,C错误。云层反射太阳辐射,海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海面降温,D错误。答案5.C6.B7.读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热量收支
5、差额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曲线可能表示洋,理由是。(2)各大洋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差异显著,其中C大洋到之间热量盈余,但这一带并没有出现海水温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其原因是自然界可通过、把能量向其他地区传递。解析图中A曲线只分布在30N以南地区,可判断A曲线表示印度洋;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海水热量支出主要通过海水蒸发;由于不同海区所处的纬度不同,各地的热量收支不同,从图中看出,C大洋在50S30N热量盈余,但没有出现海水温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的作用。答案(1)印度分布在30N以南地区(2)50S30N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关键能力提升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
6、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2.曲线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解析第1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形成热力环流,如东亚的季风环流,但对大洋环流没有直接影响,A错误。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对大气环流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对大洋环流没有直接影
7、响,C错误。大气运动主要是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引起的,大气运动促进洋流的运动。地球运动使太阳直射点不停地回归运动,使地球上高低纬度间获得的热量不同,D正确。第2题,大气热量输送+海洋热量输送=总热量输送,总热量输送数值应最大,曲线代表总热量输送;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南风,西南风源源不断地将热量输往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最多,故曲线代表大气输送;低纬度赤道附近是赤道环流,不向北输送热量,而高纬度地区由于地形的阻挡,热量向北输入困难,故曲线代表海洋输送。B正确。答案1.D2.B读下图,完成34题。3.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A.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
8、的重要存储器C.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4.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A.波罗的海B.加勒比海C.渤海D.红海解析第3题,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第4题,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加勒比海与红海纬度相当且较低,但加勒比海海域面积大于红海。答案3.D4.B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局部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处为4 ,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甲处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高4 B.甲处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C.甲处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
9、区高4 D.甲处海面水温为4 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关于赤道附近乙、丙两处气流运动及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乙处降水增多,气候更加湿润丙处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乙处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丙处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A.B.C.D.解析第5题,该等值线为等水温异常值线,正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高,负值代表水温比常年均值低。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中甲处为4,代表甲处海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高4,A正确。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乙处附近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低,丙处附近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乙处水温偏低,则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错误、正确。丙处水温偏高,下沉气流减弱,甚至气流上升,
10、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正确、错误。B正确。答案5.A6.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影响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79月,多源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位于北纬520的热带洋面。但是,2016年的几次台风形成在秋季10月,例如10月15日的台风“海马”,以及10月13日的台风“莎莉嘉”,这些台风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秋台风”。材料二频繁的秋台风形成不仅给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更加预示着当年全球范围的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之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1)结合材料一,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台风多生成于北纬
11、520的热带洋面”的原因。(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导致“秋台风”的天气和气象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并阐述判断理由。(3)关于导致“秋台风”的气候异常现象,阐述其形成过程。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阐述其还会对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造成哪些影响。解析第(1)题,热带洋面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热带洋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因此北纬520的热带洋面的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容易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同时气流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属于放热过程,从而增强气旋中心的低压,加上北纬520的热带洋面有适合的地转偏向力,促使
12、台风形成和移动。第(2)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亚洲东南部海域多下沉气流,且近地面热力环流向东运动,不利于台风生成、增强并向西移动,会导致亚洲东南部受“秋台风”影响小。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亚洲东南部热带洋面上因南赤道暖流增强而水温升高,且当地上升气流增强,近地面热力环流向西运动,有利于台风生成、增强并向西移动,导致亚洲东南部受“秋台风”影响增强。第(3)题,“秋台风”异常增多时,太平洋地区发生拉尼娜现象。因为信风异常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赤道逆流减弱,导致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部的暖水输送至东部较少,加上秘鲁寒流增强,使得太平洋赤道海域东部海水温度下降,西部水温相对上升。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13、太平洋赤道海域东部因寒流增强,降温减湿,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减少,出现并加剧当地的旱灾;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信风增强,导致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增多,且台风增多,夏季风增强,容易形成暴雨,可能导致沿海地区多发生洪涝灾害。答案(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洋面增温快。(2)拉尼娜现象。台风形成于温度较高的热带洋面上,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台风增强。(3)信风异常增强,秘鲁寒流增强,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太平洋东岸地区寒流增强,降温减湿,出现旱灾;南赤道暖流增强,太平洋西海岸水温升高,沿海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台风增多,夏季风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