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娄底市春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历史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夏朝可能出现牛耕B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C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宅兹中国”可知,材料认为西周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故选B项;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不能说明夏朝出现牛耕,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
2、址,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周易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意味着神农氏时期已经出现刀耕火种而不是周代出现的,排除D项。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C项;孔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建立西周礼乐制度错误,排除A项;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张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3、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
4、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5.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刘秀建汉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答
5、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主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刘秀建立东汉是在25年,也就是说刘秀建立东汉是在司马迁著述史记之后,该史实在史记中不会被查到,故选A项;周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秦朝建立之后,该史实在史记的记述范围之内,可以被查到,排除D项。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6、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王者必受命而后王” 和“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一统天下,所以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B项;大一统思想指的是政治、经济、思想的统一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C项;三纲五常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7.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
7、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举秀才举孝廉”可知,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又根据材料“不知书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实际选官中出现与其品德不符的官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注重门第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察举制在选拔官员上曾起到过作用,只是在东汉末年弊端暴露,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德,排除C项。8.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山水十二景 D清明
8、上河图【答案】A【解析】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故选A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的代表作,排除B项;山水十二景是宋代画家夏珪的传世代表作,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排除D项。9.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d处是宋明时期,该处处于高潮的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而不是“
9、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故选D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a处是秦朝时期,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不但不提倡儒家思想,而且还实行了“焚书坑儒”,大大打压了儒家思想,所以该时期处于低潮,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b处是汉朝时期,在该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又经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逐渐处于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高潮时期,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c处是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思想又进行了一次融合,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低潮时期,排除C项。10.“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
10、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11. 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中,表示上下隶属关系,表示政令下达程
11、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隋唐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皇帝之下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其中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为具体的执行机构,故选B项;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排除A项;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排除C项;尚书省下设六部为具体的执行机构,排除D项。12.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A 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答案】B13
1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 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
13、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14.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15.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A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战乱人民痛苦 D儒家地位衰落【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痛苦,而佛教教人忍受苦难,正好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这种需要,故C项正确。16.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体
14、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是顾恺之的代表作A B C D【答案】B【解析】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北朝时期,顾恺之是东晋的著名画家,与开凿莫高窟无关,错误;莫高窟是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正确;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正确;故B项正确。17.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同时还列举了很多“非中国”(中原以外) 之物。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重实验,轻理论 B重
15、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C重民生,轻生产 D注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系统地总结了同时还列举了很多非中国(中原以外) 之物”说明该书重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重实践而非实验,排除A项;材料“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反映中国古代重视对农牧业生产的总结,重视生产和民生,排除C项,书中只是列举了中原以外之物,并非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进,排除D项。18.“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
16、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述及了拓跋鲜卑族“葬俗”的变化:在南迁之前,“毁镜”是一种“特殊葬俗”,在南迁之后,“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孝文帝改革之后,随着民族之间的不断相互交融,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了汉族影响,故选B项;题干中述及的是“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此处强调的是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汉族的影响,不涉及战争因素,排除A项;“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而不是一种奢侈之风,并且题干也
17、没有述及政府对“毁镜”这一特殊葬俗的态度,排除C项;在鲜卑族的葬俗中,是否将铜镜打碎与审美水平无关,排除D项。19.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夏、宋、金都在同一时期存在,并有战有和,说明各民族政权并立且力量有消有长,故选D项;根据材料“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等,说明有和议
18、,不是一直战争状态的,排除A项;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时间超过了一百年,排除B项;南宋建立前辽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项。20.哈佛极简中国史载:“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政府应该更有作为,大型商业应由官营贸易机构而非私人经商者管理;应由官府而非大地主向贫穷的农户提供贷款。”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A募役法、均输法 B农田水利法、保马法C市易法、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型商业应由官营贸易机构而非私人经商者管理;应由官府而非大地主向贫穷的农户提供贷款”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分别对应的是市易法和青苗法,故选C项;募役法、均输法与官营贸易、官府向农户提供
19、贷款无关,排除A项;农田水利法、保马法均与官营贸易、官府向农户提供贷款无关,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免役法与官营贸易、官府向农户提供贷款无关,排除D项。21.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 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答案】D【解析】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社会组织。1114年,阿骨打重新规定“猛安谋克制”,以100人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平时出猎、战时作战,这样不仅节
20、约财政支出,还保证有较高的战斗力,故选D项;元代的行省制度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南北面官是辽代的中央官制,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并认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排除C项。22.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
21、、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可以看出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故选C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元朝本就不是政教合的政权,排除B项;“元朝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有利于金、辽、宋文化与民族融合,排除D项。23.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 B
22、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这样的划分原则并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排除B项;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跟皇权无关,排除C项。24.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A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 B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C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 D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
23、宋朝时期,私人讲学风气盛行,书院数量很多,并且在书院中“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通过自由辩论,人们的理性精神会得到较快发展,故选D项;题干中述及了宋代私人讲学的风气以及由书院数量增多所产生的“自由论辩的氛围”,但没有涉及政府对这些现象的态度如何,排除A项;题干中述及了社会中“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但是没有涉及文人自由辩论的具体内容,就不能推断出他们“脱离现实崇尚空谈”,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宋代官学的发展情况,就不能推断出此时期“官学发展严重滞后”,排除C项。25.“(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
24、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答案】B【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可知沿袭宋朝建制,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制始于元朝,故D项错误。26.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
25、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27.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 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市舶之利最厚”“国家大得济”,可见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
26、重要财源,故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故正确;闭关锁国政策是从明朝开始实行的,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故正确;选择B项。28.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包括()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C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及会馆出现于明朝时期,这与题干中的时间宋朝不一致,故C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在宋朝时期,政府打破了以前对城市和商业的
27、时空限制,这是其“商业革命”的表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宋朝时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草市”等新兴市场形态,这也是其“商业革命”的表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宋之前,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的监管,宋朝之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这也是其“商业革命”的表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9.时代背景是组成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元素,中国哲学史中历史哲人的哲学便是由它反映而出。一个时代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等等都能影响于那一个时代内的哲人的哲学,所以哲学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据此推断以下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大分裂大动荡佛教思想中国化 B
28、汉朝初年社会凋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唐宋时期三教合流理学产生 D明末清初政权更迭阳明心学产生【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大动荡推动佛教思想中国化,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凋敝信奉黄老学说,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三教合流,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产生阳明心学,故D项错误。30.南宋的某一知识分子群体对朝廷无力收复失地倍感失望,而且也非常明白北宋朝廷大兴变法的弊端。因此他们主张从基层入手,变革家族和村社,通过兴办学校和制作出版物来普及知识,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由此可知,该知识分子群体()A践行格物致知 B倡导天下为公 C倡导基层革命 D倡导文教革新【答案】A【解析】由“主张从基层入手,变革家族
29、和村社,通过兴办学校和制作出版物来普及知识,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体现的是通过实践来求得救国救民的理,这符合格物致知的内涵,故选A项;“主张从基层入手”并不等同于“天下为公”,排除B项;理学家们只是“从基层入手”,并不是基层革命,排除C项;“兴办学校和制作出版物”是为了“普及知识”,并不是文教革新,排除D项。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
30、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削弱相权,请予以描述。(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的这一改革有何作用?(6分)【答案】(1)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
31、,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措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2分)(2)弊端:行政效率低下。(1分)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事权分立。(1分)改进:设政事堂,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2分)(3)不同:唐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中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4分)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通过“腹里”和行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
32、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三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33、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4分)(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2分)【答案】(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4分)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4分)(2)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4分)(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
34、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材料三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
35、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分)【答案】(1)历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逐渐本土化;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发展成理学。(3分)原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教义及本土化易被民众接受;儒家思想日益僵化。(3分)(2)理由:寺院的发展影响政府收入;统治者崇佛耗费国力;佛教兴起冲击儒学正统地位。(3分)(3)影响: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了人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