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聪明的徐文长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1396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聪明的徐文长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聪明的徐文长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聪明的徐文长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2、聪明的徐文长 教学设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

2、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

3、,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字,会认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自

4、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2、注意紧扣文本,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后再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1、在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人物,你知道哪些人物呢?(诸葛亮、阿凡提、徐文长)2、徐文长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他的一些小故事。(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在长长的

5、竿子上取下物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注意“吭,称”为后鼻音,“沾,胆”为前鼻音,“沾,称,喳”为翘舌音)理解:“欢呼雀跃”(用动作理解其意)“怔”(找近义词理解其意)总结:今天咱们又学习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3、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4、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小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说一说伯父出的题难在哪里?(桥身很软、东西很重、两脚又不能沾水)2、适时出示:A: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重的东西才可能过桥。B: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重的东

6、西才可能勉强过桥。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上一句说明过桥还比较容易,下一句说明过桥很不容易)3、四人小组活动:可以表演,可以做实验,看一看徐文长的方法好在哪里?(可提示学生带卡纸,水盆,半盆水,塑料娃娃。)适时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理解“莽莽撞撞”“轻轻巧巧”。4、别的孩子都会把脚弄湿,徐文长却轻轻巧巧地办到了,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他利用了水的浮力,很重的木桶就会变轻,过竹桥就不会把脚弄湿。)5、这一部分的描写很真实:既写出了其他孩子手足无措的样子,有描写出徐文长胸有成竹的样子,谁愿意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分角色读。)6、其他小孩见到徐文长这么有办法,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7、,如果你在其间,你会对他说什么?(注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不一定只有表扬和称赞。)第二课时一、过渡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部分知道了徐文长通过动脑筋解决了伯父的难题,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这一部分?二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试读,生评议。2、生练读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句子,注意其中动词的用法。(“想”“走”“竖”“放”“笑”“取”)3、抓住动作,学生进行表演。4、朗读训练。(生试读,评议师范读生练读,体会。)5、学习“叽叽喳喳议论开了”一句。想象,体验:孩子们各有各的办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三、学写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1、课件:出示生字:“雀”“喳”,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指导:两个字中撇的写法。3、范写:师边写边讲解。4、生练写,师评议。四、自主作业:1、拓宽知识面,读一读智力故事,并且把该故事复述给家长听。2、和好朋友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3、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竿上取物?板书设计22、聪明的徐文长过桥取物自私思考、善于动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