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5分)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A.体液B.细胞内液C.组织液D.细胞外液2.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记忆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3.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4. 在一颗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5.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6.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B. 与a、c相比,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C. 细胞2的种类最多D.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b7.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下图1所示,其中甲位于膜内,乙位于膜外,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电流计均置于膜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K浓度甲处比乙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C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
3、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图2中若在处给予适宜刺激,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8.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9.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B.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肝细胞,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C. 甲是神经元,甲产生的神经递质X通过图示方式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乙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
4、谢10. 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特异性免疫B. 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 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D. 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11.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 a与b Bc与d Ca与e Dc与e12.如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5、将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C向左弯曲生长 D不生长1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A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种子萌发 B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C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 D用赤霉素处理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14.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为根芽茎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的生长,抑制芽的生长C该图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a、b、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15.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
6、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本实验中,所用试剂应处理月季插条的形态学下端B. 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激素类似物甲、乙直接参与了月季插条的细胞代谢C. 该实验不能证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两重性D. 由图中数据初步显示,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对月季生根表现出拮抗作用16. 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17.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
7、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 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D. 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D.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19.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8、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20.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冰川泥上长出了植物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21.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 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值变化曲线(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
9、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22.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23. 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种刺激后 (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B甲状腺加快分泌甲状腺激素使得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率加快C刺激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增加24.关于激素和酶的比较,下列说法不
10、正确的是( )A酶有专一性,激素对靶器官、靶细胞也具有选择性B酶具有高效性,微量的激素也能对代谢和生殖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C激素和酶都不能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发生代谢性降解,发生作用后即被灭活D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使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活动加强或减弱,酶则对细胞内外生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25. 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B记忆细胞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三、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得0分。26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B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
11、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可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27. 扦插是金银花常见的繁殖方式,科研人员为探究生根粉对金银花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得到下表所示结果(生根率=生根插条数/插条总数l00%)。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组别12345生根粉溶液浓度/mg.L-10abcd生根率/%53.3342.0354.4465.566078A. 最好从带饱满侧芽的多年生枝条上剪取插条B. 实验中插条的处理方法和时间会影响实验结果C. 4组实验中生根粉溶液的浓度a最小、c最适宜D. 实验结果表明生根粉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8.结合如图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叙述
12、正确的是( )A. 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B. 激素和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C. 激素都作用于肝脏,区别在于激素促进合成肝糖原,激素引起肝糖原分解D. 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激素不能,说明激素具有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29.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B. 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C.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D.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T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0.
13、 关于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D人工种植玉米时,因玉米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四、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40分)31. (8分)下图所示是人体体液调节的局部示意图,A细胞分泌的物质C作用于B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A细胞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 ,若C物质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B是 细胞。B细胞之所以能接受C物质的调节,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的 。(2)若A细胞是浆细胞,则A细胞是由
14、增殖分化来的,图中的B细胞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属于 。(3)若C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则引起其分泌量增加的最直接因素是 。(4)如果A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正常人在气温下降时,C物质的分泌量会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同时,C物质可以反馈作用于 。32. (8分)下面是三组研究生长素的实验设计示意图。实验设计示意图(二)实验设计示意图根据实验设计示意图(一)结果可知,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其生长素最终来自于_。如果实验设计(一)是为了研究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应补充的对照实验是_。(2分)实验设计示意图(二)中有明显的错误,错误为:_。如果实验设计(三)是为了研究
15、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请将实验设计示意图(三)中的甲、乙两图画图补充完整。(4分)乙甲33.(8分)图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模式图,图二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表示第一次感染,表示第二次感染)。请据图回答:(1)图一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字母)。(2)多数情况下,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另一种信号是 。(3)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一般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 (用图中的文字、序号和箭头表示)。(4)细胞D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 ;其产
16、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5)根据图二的曲线变化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可以注射 。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6)人体免疫的某一过程,若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病。34.(8分)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 甲图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正、负或零)电位。(3)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
17、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4)图乙中传递信号的物质由A细胞中的 (细胞器)合成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再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信号物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35. (8分)回答下列实验问题(一)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做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实验: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迎春枝条若干、烧杯、量筒、培养皿、NAA、蒸馏水等。配制溶液: (溶液相对浓度梯度差为0.5)实验步骤:a.第一步:将迎春枝条随机均分为9份;b.第二步:浸泡: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到19号N
18、AA溶液中;c.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d.第四步:十天后,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记录。写出该实验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是: (至少二个)。(二)(1)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 。血球计数板为2516型的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表示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计数的结果是 个。如果计数的几个中方格中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2)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
19、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减少、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则该组别的K值将 (选填增加、减少、保持不变)。(3)从第6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甚至下降,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_(至少写出两点)。参考答案1-5DDBBD 6-10CCCCD 11-15BBABB 16-20DCCBA 21-25DBCCC26.ACD 27.BD 28.ABCD 29.ABD 30.ABC31. (8分)(1)组织液 垂体 受体(或糖蛋白或蛋白质)(2)B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原
20、(3) 血糖浓度的下降(4)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和垂体AB甲 32.(8分)胚芽鞘尖端 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右侧 实验结果去尖胚芽鞘应该向左弯曲生长 每图2分乙图(略)去尖胚芽鞘都向左弯曲,放A琼脂块的弯曲程度比放B的更明显33.(1)D(2) 抗原的直接刺激 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 (3)沉淀或凝集反应细胞细胞DE或(4) 体液免疫 免疫球蛋白(蛋白质) (5)A (6)自身免疫病34. (1)感受器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负(3)递质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4)高尔基体 胞吐(5)兴奋或抑制(膜电位变化)35.(一)配制相对浓度依次为2、2.5、36的NAA溶液9份,编号19各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 温度 光照等(二)(1)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24 5106(2) 减少 增加(3)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物积累、pH改变、温度改变或溶氧量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