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块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阶段特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考点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1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1)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
2、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全国人民拥护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2)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会议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意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新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标志。(1)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2)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达成,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1抗美援朝的背景、目的和影响。(1)背景: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朝鲜,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亚洲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局势。(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
4、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建国后土地改革的目的、特点和意义。(1)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特点: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3)意义: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背景、目的、经过和结果。(1)背景:蒋介石集团退往台湾时,在祖国大陆留下大批反革命分子,他们不甘心失败,继续进行种种破坏活动。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2)目的: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5、3)经过: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指示。全国展开大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依法惩处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4)结果: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4“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作用。 (1)内容: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2)作用:在国家机关中查出一批贪污犯。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当时担任书记的张子善,堕落成为大贪污犯,
6、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五反运动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 严峻的经济形势1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原因:(1)内战破坏(2)帝国主义的掠夺(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二)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
7、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3.合理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 措施 :在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生产等。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2结果: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
8、一五”计划的制定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的背景、目的、内容。(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后。(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内容: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逐步实现国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1三大改造的经过和结果(1)经过: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
9、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同样的步骤;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开工形式,1954年起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一五”计划的成果(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
10、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农业生产任务也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3)交通运输业成就也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原则下,积极发展与苏联、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
11、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考题剖析】(2003年全国文综)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剖析】首先排除C,因为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不大。在A和D中,A项的影响、意义、涉及面远远超过D。且D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的统战方针。正确答案是A。【单元训练】一、选择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据此回答14题: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12、(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了C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D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下列哪些外交方针 ( ) “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 B C D 3下列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出席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中苏建交 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A B C D4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下列哪个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经济合作 D反对殖民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摆在党和人
13、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据此回答58题:5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从根本上讲是 ( )A帝国主义的威胁能否解 B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能否顺利完成 D新解放区残余的反动势力能否肃清620世纪50年代,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使其第一次在没有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战争是 ( )A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B朝鲜战争C解放战争 D抗美援越战争7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C建立了社会义公有制 D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8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
14、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超过抗战前最高产量的9%,据此得出结论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决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据此回答912题:9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B土改的完成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土改D土地改革为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10社会主义改造前,广大农民对土改中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高权力是 ( )A自由经营权B部分经营权C所有
15、权 D有条件的使用权11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在政治上和过去的土地政策相比,不同之处是 ( )A限制打击富农,没收其多余的土地。B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C限制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D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打击富农。121950年新中国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集体所有制C土地私有制 D土地承包制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和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回答13-16题:1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的政策有 ( )没收接管 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 民主改革A B C D1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
16、家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 )A自由竞争 B未形成垄断C不受国营经济领导D可并购国营企业15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改造的实质是 ( )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D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 限制资本主义剥削 受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工人的监督 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A B C D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17、据此回答17-19题:17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在农村中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进行生产改革,废除旧的生产管理制度B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促进生产。C大规模兴修水利,增强农业抗灾能力。D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允许自由经营。18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经和平衡财政收支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生产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19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 )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产阶级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权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
18、稳了脚跟A B C D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据此回答20-21题:20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主要目的是 ( )A继续发展国民经济 B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C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彻底消灭剥削制度2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相同特点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主义改造D“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近来西方学者称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成果显著的不均衡发展计划,据此回答22-25题:22以下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
19、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23这个不均衡的发展计划的显著成果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4对“一五”计划方针体现出党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 ( )A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B国民经济各部门有重点、按比例协凋发展C重视教育,培养人才D发展生产,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5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情况,表述正确的
20、是 ( )重要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国防工业是发展的重点重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趋向A B C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据此回答26-27题:26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总结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经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 B C D27(2006年全国卷文综第15题)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二、非选择题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项目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粮棉花钢煤全国总产量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吨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50%25%27%49%83%48%材料二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项目占全国经济的百分比(%)工业63商业批发67零售83材料三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项目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工业总产量1000商业零售额95.84.2材料四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项目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其它经济%工业总产值91.764.83.44商业零售72.418.69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
22、分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三中的经济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我国的经济结构又有何变化?你对这一变化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1.A 2.B 3. D 4.A 5.B 6.B 7.B 8.B 9.C 10.C 11.B 12.C 13.C 14.B 15.A 16.D 17.A 18.C 19.C 20.C 21.A 22.D 23.B 24.A 25.B 26.B 27.B二、非选择题28(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经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资本家拥护中国
23、共产党的领导,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对恢复经济将起重林作用。影响: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作出了贡献。(2)形成原因: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它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说明问题: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变化: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认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经济结构是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并能促进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