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1362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三模(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 ;竹性直,不 ;竹心空,不 ;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A. 通权达变 趋炎附势 见异思迁B. 见异思迁 趋炎附势 刚愎狭隘C. 趋炎附势 通权达变 刚愎狭隘D. 刚愎狭隘 见异思迁 通权达变【答案】B【解析】通权达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事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点睛:从语境

2、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20世纪80年代,泰晤士河流域就曾发

3、生过铅污染事件,使得天鹅数量骤减。依照清点天鹅的年度报告,有关部门很快推出新规定,及时杜绝了有害行为,使天鹅数量得以恢复。B.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C.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D.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答案】A【解析】B语序不当

4、,把“自从”提到“以美国为代表”前面;C句式杂糅;D缺少宾语,“转型”后面增加“考验”。3.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哪一句?A.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B.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C.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D.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答案】D【解析】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

5、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点睛:高考修辞解题技巧:修辞,已成为高考必考的“保留节目”。现在考修辞,一般不再出客观题型(选择题),也不再出辨明修辞手法及分析其作用等较容易的题目,而是设为主观题型,出在第五大题“语用”题中,要求仿写或续句。这种题型,大大增加了答题难度,它考查考生运用修辞的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也正符合高考语文考能力的要求,也有相当的区分度。这有利于选拔语文能力较强和语文素质较好的人才。正因为难度大、区分度强,高分、满分难得,所以平时要多留意语言表达,多训练。在此,谈一谈修辞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提高复习训练和应试解题的针对性

6、和准确性,有所帮助。一、看清题干要求。即看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作答。否则,就是白忙活,得不到分的。二、审清原句特点。即看清原句在修辞上、句式上有何特点,写出的仿句也必须含有这些特点。三、使句子通顺,上下句语意贯通。前面两个要求,是出题者有意设置的限制条件,以使评卷有操作性。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依循原句特点,是评卷时给分、扣分的基本标准。而这里讲的“句子通顺”、“语意贯通”,则是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是考查考生思维和如何表达思维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从思维上看,要求上下句语意贯通,内容相关、一致;从形式上看,要求语言表达简明、通畅。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

7、当的一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了回来。史书也很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A. B. C. D.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横线上文提供的语境,然后再摸清题中6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其中的代词和关联词语,然后对五个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本题几个句子整体来看

8、是在说自己多年后才拿起经书阅读。可从第251三个句子思考第2句和第5句之间的关联很强,应该排在一起,然后第1句是自己的感慨,应该排在最后。可排除错误答案。点睛:高中语文句子衔接的考点阐述:“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它包括题型有:(1)排列句序,(2)复位填空,(3)给境补文。此类试题灵活,对传统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常有突破,每年都有一些新创意在这类题中出现,题型也年年有变。考试中要做到用语连贯,须注意以下几点:1、顺序要合理: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语段内部的

9、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1)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

10、放在句尾的。(2)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

11、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 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 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

12、论角度一致。2、抓住内在逻辑;3、话题要统一;4、内容要衔接;5、前后要照应;6、陈述对象要一致;7、手法要对应;8、情调要和谐; 答题要领:1、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2、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3、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5. 阅读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 告诫人们不要眼睛朝上、好高鹜远,勿盲从;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B. 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光靠自己的眼睛去判别事物的对错,有时候也需要听听看看别人的看法。C. 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时的出现陷阱,只有通过实践才

13、能判别正确与否。D. 人生的规划需要自己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是所有人走过的道路都适合你。【答案】A【解析】本题解答时根据图中两组人的动作和结果来分析,盲人关注脚下没有掉到洞里,另一组人拿望远镜关注上面,掉到洞里。通过对比可知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故选A。点睛:漫画揭示了在当今社会,有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同步的现象(或收入高了,生活富了,但其道德标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解题指导:1.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2.找准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3.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4、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进士宴礼部,自鼐始。入翰林,为修撰。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朝臣交章谏,不听。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硃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振不许,趣诸军进。大将硃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

15、草中,至暮不得请。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振詈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据南河。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诏答之。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鼐、益等俱及于难。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鼐弟鼎进士,历吏科

16、都给事中。(选自明史曹鼐传)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 举:考中 B. 锡三品章服 锡:同“赐”,赏赐.C. 振詈曰 詈:责骂 D. 前驱败报踵至 踵:立刻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鼐孝顺继母,先任小官吏,后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了顺天乡试。B. 王振挟持皇帝亲征,朝臣交互向皇帝上奏章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他们。还没到大同,军队缺粮,大臣请求班师,王振不答应。C. 明军在土木堡掘地求水未得,王振就下令转移营地靠近水源,结果阵型混乱,被瓦剌骑兵突入阵中,导致兵败。D. 在土木堡,皇帝突围不成,后被手下人护拥着离开了,曹鼐等人死

17、于战乱。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9. 明军土木堡兵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6. D 7. D 8. (1)杨荣死了之后,杨士奇经常生病不能处理公务,内阁的事务大多由曹鼐决定。(“既”、“视事”、“决于鼐”)(2)王振想邀皇上到蔚州临幸他的宅第,便不听从这一建议,复转而向东,奔向居庸关。(“幸”、“折”、“趋”) 9. 瓦剌假装退却,通过和谈麻痹明军。王振突然移营就水造成行阵混乱;土木堡地高挖不出水。【解析】6. D、踵:接连,相继。点睛: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

18、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方法。(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7. D、皇帝突围不成,被瓦剌人抓住。点睛: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为张冠李戴、

19、时间颠倒、无中生有等等,平时做题注意总结。本题设错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上下文的推断能力。8. 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

20、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第二句有词类活用。9. 本题解答可从文本最后两个语段中概括总结答案。当然,前提是学生要能够基本读懂文言选段的大意才能准确的概括。不能读懂文本,也就谈不上概括总结答案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千秋岁数声鶗鴂张先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

21、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注:鶗鴂(tju):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下阙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上阙描绘了春天逝去、花木零落、梅雨连绵、柳絮飘飞,衰败凄凉的残春之景。(2)比喻,把心比作那双丝编制的网,中间有千万个连心结;表现了爱情受到抑制时抑郁不舒的心境和对爱情贤贞不移的信念。(3)借景抒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和寂寞之情;以景作结,含

22、蓄 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1)描述画面即是对诗歌中意境的考查。学生要准确作答就要把诗歌中诗人选取的意象准确的找出来,然后再根据意象描述出其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本题中“鶗鴂、芳菲、春、残红、雨、梅子、柳絮”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春天逝去,梅雨连绵,花木零落,柳絮飘飞的画面。(2)从“心似双丝网”可知属于比喻,本体“心”喻体“双丝网”比喻词“似”。表达的感情可从喻体的特征出发思考,双丝网有千千结,说明内心的抑郁不舒。(3)本题考查表达效果,实际隐含了一个问题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手法的表达效果。所以在回答时要注意点明最后两句的手法,再结合语句分析效果。点睛: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

23、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可供参考。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

24、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 。(诗经卫风氓)(2)春冬之时,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3)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4)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5)钉头磷磷,_ ?(杜牧阿房宫赋)(6)_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7)君志所向,

25、一往无前,愈挫愈勇,_ 。(孙中山)(8)_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答案】 (1). 言笑晏晏 (2). 则素湍绿潭 (3). 银瓶乍破水浆迸 (4). 凌万顷之茫然 (5). 多于在庾之粟粒 (6). 箫鼓追随春社近 (7). 再接再厉 (8). 欲速则不达【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

26、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

27、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隆兴寺铁凝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

28、山。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我只是答应着。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大佛高20余米,浑身

29、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

30、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

31、,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

32、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12. 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13. 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14.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15.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答案】12. 插入叙述贾大山的介绍,交代了我去正定的原因(或为下文我去正定做铺垫)(;贾大山的知识分子气质和正定的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映衬。 13. 外在形态,大佛高大威严,观音仪表人

33、格化;内在气质,大佛威慑疏远人心,观音亲近人。 14. 运用了动作神态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观音像,形神兼备,表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大佛的威严令人敬而远之形成对比,突出了观音的人性特质。 15. 渲染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下正定宁静和谐的环境氛围;正定的传统文化如柳丝一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如同秋雨一样滋润正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赞美和期盼。【解析】12. 文中第四段插入贾大山的介绍,从内容上来看是说其知识分子气质和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映衬;从结构上来看为我去正定做了铺垫。点睛:本题考查散文中段落的作用。散文中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

34、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3. 本题比较文中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何不同,作者对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的描写集中在第七段和第八段。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些描写的语段,那么比较其不同点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外在的不同;二是内在的不同。14. 从语句中的“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

35、、“生动、秀丽的脸庞”、“目光,松弛而柔韧的手腕”、“娴雅”、“翘起的脚趾”、“俏皮”、“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些地方不难总结出运用了动作肖像神态描写的手法。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的表现倒坐观音的特点到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归纳: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

36、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15. 柳丝是富有生机的,这里作者说正定的秋雨像柳丝,那就是说正定的秋雨滋润大地,一切都富有了生机和活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通过这样的艺术性处理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赞美。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技巧。1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

37、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缺陷世界黄永武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

38、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

39、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他举例说: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清代的龚定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

40、美。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17. 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18. 请结合

41、文章,阐释“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的涵义。【答案】16. 首先提出了世界总是有缺陷的观点及原因;然后论述了别家对缺陷的认知;最后论述了自己对于缺陷美的理解。 17. 特殊的美会戕害自身;事物之间必 然存在对立和矛盾;佛家认为人生朝暮不可保,称心如意会影响修道;缺陷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的法则。 18. 人生必然会有缺陷和不圆满,人要积极的反宿命的态度以求超越,把它作为砥砺道行的方策。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与赞美。【解析】16. 概括论述思路可以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出发思考。具体解答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即可。本文是按照提出世界

42、总是有缺陷的观点,论述对缺陷的认识,阐述自己对于缺陷美的理解这三个部分来论述的。17. 从文中“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这些语句可概括出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

43、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

44、答案。18. 本题回答可根据该句话前面的一段文字“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总结归纳其含义。点睛: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的同时,

45、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七、作文(70分)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答案】高处人人都渴望站在高处,殊不知“高处不胜寒,一飘然必跌”。题记从小我就向往那个“第一名”

46、捧着奖状的第一名,被老师夸奖的第一名,让父母喜笑颜开的第一名 终于, 2012 年,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我坐上了第一名的“宝座”。至此,我的名字在年级上传开,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去传阅。也是 2012 年,在世界关注的闪光灯中,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至此,莫言的名字响遍大街小巷,他的作品变得炙手可热。“中了头奖”的我既兴奋又骄傲。兴奋于那传说中的第一名如此接近,骄傲于那分数之于旁人的遥不可及。.莫爷爷说,他又惊喜又惶恐,惊喜于这等荣誉的降临,惶恐于未来作品不能够做得更好。很快我便小小的摔了一跤,尽管只是“第 7 名”,但对于长期稳占前三的我来说,有点残忍。班主任询问我,语文老师安慰我,同学们

47、惊诧了 而莫爷爷,那为中国第一个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诸多的夸奖与质疑中,依旧“莫言” 我仿佛明白了一些东西,关于“为什么我会从宝座上跌落”以及“为什么莫爷爷能面对那么高的荣誉处之泰然”。“这个奖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对我作品的一个肯定。”这是莫爷爷对于他的奖的看法。我不禁低下了头,我自以为自己足够睿智并没有飘飘然,但也并没有在成功之后比别人更加努力。那样光芒万丈的莫爷爷都如此谦卑,我这样满身缺点的小孩子又怎能自诩天赋高 曾经不起眼的第几名们一定在偷偷努力吧,不然他们的分数怎会涨得这样迅速;而身处高处饱受夸奖的我,高涨的只有满满的虚荣心以及,逐渐涌现的“他们怎么可以考的比我好”的诧异。但是

48、,没什么好诧异的,没有人能够不努力而一直站在高处,就像没有人努力之后会止步不前一样。2013 年 9 月,新的学期开始了,而我,一定不会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与眼前的失败中迷惘而木然,我深深地明白了,所谓成功,就是站在高处也不忘要努力,否则的话,“成功”他母亲“失败”一定会光顾你的 后记 【解析】1.关于作文理解:审题立意基础:“向往高处”“根要伸向地底”为切题的关键点。2.如何打基准分?紧扣题目45分,一至三类卷都须紧扣题目;基本符合题目要求,39-42分,为四类卷;与题目若即若离,28-38之间,为五类卷;若毫无关联,一律不超过27分,为六类卷。紧扣题目包括三个方面:1)中心紧扣题目,2)分论点

49、(小观点、各层次)紧扣题目,3)所选材料紧扣题目。3.如何打调节分?在整体判定总分之后,确定基准分,然后用总分减掉基准分即为调节分。调节分可从发展等级加分和无硬伤加分两方面判定。调节分之发展等级加分:(1)“语言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2)“立意深刻”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3)“材料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4)“文体结构等”包括文体、结构、有创新等方面。关于“文体”:1)写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有2-3个细节描写。点睛: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第一,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

50、找到合适的写作点。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语文(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51、(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2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21.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哪一类?22.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答案】20. 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21. 风 22. 无论贵贱,皆可作诗;不能狭隘地理解诗经,以致情理不通。【解析】20. 这句话在断句是要注意关注句子中的名词如:蟋蟀、正已;以及“岂乎”的句式等,另外还要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断句。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

52、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53、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21.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

54、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22. 根据本段文字的参考译文可以作答:我以为三百篇中当然有所谓妇人、女子,小夫

55、、贱隶所作的,至于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芮伯、凡伯、尹吉甫、仍叔、家父、苏公、宋襄公、秦康公、史克、公子奚斯,姓氏分明出现在 毛诗.关难 的大序之中,能一概而论吗?再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本当是说农民出入的季节而已,到郑康成才合并入下句,全都是指蟋蟀而言,正已然是错了,如今特意称赞这五句是精通文章之道的,难道其它就没有超过这五句的吗?以此议论诗经 ,未免太偏狭了。二、名著阅读题23.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第二次拜访孔明时,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B边城中,祖父的酒葫芦

56、被顺顺大伯扣下了,傩送后来把它送来了,翠翠看到心上人,心中充满娇羞。C哈姆雷特和王后谈话时发现有人在幕后偷听,结果发现他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于是就刺死了他,他没有逃走反而留下来痛斥自己的母亲。D夏尔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写信给欧也妮告诉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后来夏尔得知欧也妮也特别富有,后悔莫及。E茶馆中,唐铁嘴抽大烟,后来不抽了,改抽白面,还洋洋得意地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毒害。【答案】AC【解析】A,不是石广元,是崔州平,C,先刺死了他,才发现他是御

57、前大臣波洛涅斯。点睛: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时积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1明确范围,重视文本。对考试说明划定的考查范围,应了然于心。这个范围,不仅是指篇目范围,还包括考查的具体内容(如“基本常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范围。只有明确了范围,复习时才有针对性。对考试说明列入考查范围的名著的识记与理解,只有在认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撇开文本,死记硬背复习资料上抽象化、概念化的结论的这种复习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考情了。2精心梳理,构建网络。特别是对“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的识记,宜抓住“时间一条线”“人物作品两大块”

58、进行梳理,在时间纵轴(主线)上横向拓展,纵横交织建立起文学常识知识网络。比如,可将古代文学进行历史分期,首先识记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然后在时间这一纵轴上再横向展开,将重要作家的作品,以及所代表的文学流派等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宋词中苏轼、辛弃疾所代表的豪放派和姜夔、柳永、秦观、李清照等所代表的婉约派)。有了这一知识网络,识记就有了依托,理解也能有参照系。3比较异同,加强理解。比较异同,是加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识记与理解的好方法。不同的作家,其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倾向、文学流派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属于同一流

59、派的作家,其作品也会因作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将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在比较中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有利于对名著的识记和理解。24. 简答题(1)在红楼梦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作者是谁?咏的是何物?李纨、探春和宝玉如何评论此诗? (2)端午节中,方玄绰对待索薪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1)林黛玉,海棠,李纨认为风流别致是黛玉的好,含蓄浑厚是宝钗的好,探春认为黛玉第二,宝玉认为二人的诗还要斟酌评判。(2)起初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表现了他自命清高,自私自利,虚伪。【解析】本题考查的还是

60、对文学名著的掌握,如果学生熟悉高中课外文学名著的内容,回答这类习题应该说没有多少难度。故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对文学名著的知识积累。三、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文为正宗,大多数出于士大夫之手。士大夫配合君主掌握着政权。做了官是大夫,没有做官是士;士是候补的大夫。君主士大夫合为一个封建集团,他们的利害是共同的。这个集团的传统的文学标准,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语来代表。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诗言志”这一个语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原也是一种尺度;后来得到公认而流传,就成为一种标准。说陆机用了新的尺度,是对“诗言志”那

61、个旧尺度而言。这个新尺度后来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又如南朝文学的求新,后来文学的复古,其实都是在变化;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固然这种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但是每回伸缩的长短不同,疏密不同,各有各的特色。这种尺度表现在文论和选集里,也就是表现在文学批评里。中国的文学批评以各种形式出现。魏文帝的“论文”是在一般学术的批评的典论里,陆机文赋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文学批评的创始,他将文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讨论。此后有了选集,这里面分别体类,叙述源流,指点得失,都是批评的工作。又有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批评专著。还有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这

62、些都是比较有系统的文学批评,各有各的尺度。这些尺度有的依据着“儒雅”那个标准,结果就是复古的文学,有的依据着“风流”那个标准,结果就是标新的文学。但是所谓复古,其实也还是求变化求新异;韩愈提倡古文,却主张务去陈言,戛戛独造,是最显著的例子。古文运动从独造新语上最见出成绩来。胡适之先生说文学革命都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最容易见出改变了的尺度。现代语体文学是标新的,不是复古的,却也可以说是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就从这语体上,分明的看出我们的新尺度。(选自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有删改)25. 中国的文学批评有哪些形式?.26. 结合文本,理解文学标准的“新尺度”的含义。27

63、. 简要概括“复古的文学”和“标新的文学”的异同。【答案】25. 一般学术的批评;独立的文学批评;选集;批评专著;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 26. 新的尺度,是对那个旧尺度而言;新尺度后来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文学的求新或复古,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新尺度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 27. 同:都是从文字和文体的解放开始(独造新语),都求变化求新异。异:复古的文学,依据儒雅的标准;标新的文学,依据风流的标准。【解析】25. 文中最后一段“中国的文学批评以各种形式出现”具有解答本题的提示作用,这句话后作者连续

64、表述了“魏文帝的“论文”是在一般学术的批评的典论里,陆机文赋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文学批评的创始,他将文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讨论。此后有了选集,这里面分别体类,叙述源流,指点得失,都是批评的工作。又有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批评专著。还有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这几句。回答时可概括总结出答案。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

65、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26. 文中“诗言志这一个语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原也是一种尺度;后来得到公认

66、而流传,就成为一种标准”这是说的旧尺度。“说陆机用了新的尺度,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南朝文学的求新,后来文学的复古,其实都是在变化;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这就说明尺度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会出现新的尺度。但是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只是伸缩的长短不同,疏密不同,各有各的特色。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技巧。1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27. “这些尺度有的依据着“儒雅”那个标准,结果就是复古的文学,有的依据着“风流”那个标准,结果就是标新的文学。”文中这句话说明了复古的文学和标新的文学的差异。而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可以从古文运动和胡适之各自的观点总结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